【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三)

刘老师是河南息县三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网名“老英”,主持诗先锋“现场诗歌俱乐部”论坛、“大息地”论坛,管理“新教师成长网”网站。主持2012年国家级十二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结题并获得一等奖。著有《下课后——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向诗人学写作(三)

请看这首小令《醉中天》:

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注意,这首小令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前,而且马致远很有可能读到过。如果确实是这样,我们能不能说马致远是抄袭呢?要知道,这两首小令可有6处意象是一样的,更何况还有一句“夕阳西下”,居然一字没动!

其实,马致远写《天净沙》不是一首,而是一组。《天净沙》是越调的曲牌名,又名《塞上秋》,与马致远同时代的诗人有很多写填过,比如另一位元曲大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赏。三首《天净沙》放在一起,再比较一番,就会明白,为何意境相似,却只有马致远的作品得以胜出。

我们可以把他们都看做是一班同学,同时写一篇老师拟好的命题作文;也可以想象是老师带他们几位一同去郊外远足,然后被要求写一篇同题作文。

应该说,马致远的同学都很有才,这作文也确实都写得很好。然而,跟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一比,才显得等而下之了。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醉中天》里的作者是移动的,而且是左顾右盼,一派悠然自得,不急不躁的神色。可能是诗人喝了点酒,慢吞吞地骑着马回家。

白朴呢,他没喝酒。他是站在山坡上远望,他没动。视角是固定的,视野也相当宽阔。他看到的几乎都是大景大物。然后再在其中点缀一些小的,活动的,有色彩的物象,比如“寒鸦”,“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呢?马致远不那样玩,他另辟蹊径。

他先是固定一个点,然后快速往后退,把场景越拉越大,就像是电影里“拉镜头”的特技一样,“镜头”先从枯藤拍起,然后往上摇,让我们看到了“老树”;再往上,是天空,是昏暗天空的中的“乌鸦”。从这时起,镜头开始往后拉,让我们看到更大的空间,先是“小桥”,然后是“流水”,流水旁边,有“人家”,可以想象炊烟袅袅,气息弥漫。

镜头继续后拉。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主角”——古道上,西风里,牵着瘦马的“游子”,孑然一身,形单影只。而此时,已是“夕阳西下”,镜头还在往后拉。最后,一直拉到“天涯”。

哪里是天涯?是离乡太远,远到无法回归。

相信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这支小令为何在千百年后依然动人心魄的原因了。

同题作文,有人就是能跳脱出来,与众不同。这才是创造力。

短短的32个字,能有多大的容量,能表达多少内容?马致远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经典的示例。有人说,结尾一句用“断肠人”太直白,不够含蓄。

我认为不然。这首诗太短,如果不在此处直接点明主旨,会降低它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前面的景物就少了“灵魂”,没了神采。这也是上面两首同时代诗人失误之处。

越是短,越在注意点题方式。

点题可以多样,但不能少,也不能手软。该直接点的,一定要点透,点到位。

<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 专题回顾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一)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二)

面对语文新课改,语文分数占比越来越高

为了让孩子们日积月累,提前适应

华语教学出版社在这给寒假 

特推出 <语文寒假集训课程>

有效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寒假抢跑一小步  新学期领先一大步

( 名额有限 小班授课哦!)

--- The End ---

关于一堂作文课:

我们是华语教学出版社,是全国作文图书排名前三的出版社哦亲 :) 。官方微信“一堂作文课”专注于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以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提供专业、系统、及时的作文教育服务为宗旨,助力每一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