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自己放手

每一次听优秀的课例,我总是会被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所吸引。每每这时候,我就会感叹:怎么我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出现这样的精彩呢?

随着自己对课堂研究的渐渐深入,发现了一些端倪:虽然我自己对教材对课堂有一些思考,但是我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改变,那就是在课堂上不愿放手,不喜欢节外生枝。

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我总觉得一放手,时间就悄无声息地没了,感觉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做,课程远远地落在同年级的后面。而如果直接讲授法,我讲你听,做做笔记,我上同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少得多。

当我试着说服自己改变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我发现在组织这一类教学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发散很开,要么想法收不回来,要么学生的心收不回来。做不到像放风筝那样,那根线一直在老师手中,而且很有效地牵引着。

上一周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最后一个问题没能处理: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今天第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简单地复习了故事后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激励:如果能一下子找到三处以上,说明你完全读懂了课文;如果能找到一处,说明你有点读懂了课文。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就开始寻找,都急于想证明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完全读懂课文。

学生读完后,有一大半的同学举手表明找到了三处以上,也有差不多5个人,表示一处也没有找到。

接下来的分享环节,真的就是精彩纷呈。孩子们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理由说得很清楚明白。当他说完之后,我请他朗读,那朗读都变得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是,这样有质量的交流花费的时间和预计的时间一致,朗读时还读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和画面感。

从理论上我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在常态课中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次数还真是不多。以此记录,劝自己该放手时大胆放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