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多条重要原则中,精选出1条给你

主播:大宝

什么是头脑极度开放?

先来说说头脑极度开放的根源。我们做事的时候会遇到两只凶猛的拦路虎——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怎么理解呢?

很简单,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就像一块蒙眼睛的黑布,让我们难以发现或者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比如我们明明知道建设性的批评对自己有利,但还是会产生戒备心理,觉得不舒服,甚至不想听。

思维盲点障碍是指,我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阻碍我们准确看待事物,比如有的人比较感性,喜欢从情感的角度思考问题,受情绪影响大;有的人比较理性,喜欢逻辑分析,有时候会忽略情感因素。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两个障碍很容易把我们引向歧路,让我们难以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瑞·达利欧认为,它们是人的致命缺陷,我们需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也就是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片面的,然后有效地探索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才有可能克服这两大障碍。

具体该如何做呢?来看看瑞·达利欧给出的两个操作指南。

妥善处理“不知道”

如果我们知道的事情是“一杯水”,那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一片海洋”,与我们知道的东西相比,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大多数人做出糟糕的决策、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不让自己看到确实存在的、未知的事物。比如小强认为练瑜伽有助身心健康,而他的好哥们小迪则认为练瑜伽是女生的事,男生不应该练。小强了解他的想法后,心平气和地科普瑜伽相关的知识,但小迪总是一副“你别说了,我的看法不会改变”的样子,根本没有尝试着去了解。

小迪式的头脑封闭在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在看待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事物时,总是倾向于坚持一开始就冒出来的想法,不希望自己的观点受到挑战,更不会好奇对方为何看法不同。要想成为一个头脑开放的人,就得学会妥善处理“不知道”,在“不知道”的状态下探索一段时间。

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把“我不是很清楚,你跟我讲讲吧”变成自己的口头禅,每天说几遍,直到它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这样一来,当你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时,这句话就会脱口而出,助你一臂之力。

充分利用“心理痛苦”

当我们的观点或者行为遭受质疑或反对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痛苦。比如我们在会议上提的建议不仅被否决,还被指出有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股恼怒感,想大发脾气,或者觉得非常难过,这就是心理痛苦。

我们需要格外留心这些迹象,如果一直沉浸在心理痛苦之中,并不断放大,比如觉得提出反对意见的那个人很讨厌,越想越生气,那就说明我们的大脑已经处于封闭状态,局限在自己的观点里思考得失。

意识到这些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作一条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每当此类心理痛苦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好减轻痛苦,有效地解决问题。

可以先在心里暗示自己,“我的头脑封闭起来了,我要把它打开。”然后改变表达方式,把陈述改为提问。因为产生心理痛苦之后,我们会倾向于自我辩解,陈述很多理由。不妨转换一下,先向对方提问,把自己的疑惑以及不服气的地方都提出来,了解事情的原委,一步步消解掉心理痛苦。

试着做这样的练习,长此以往,可以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主动去了解更加多元的观点,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有盲点,然后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比自己看得更准确、更全面的事实。反思一下,平时遇到陌生的事物,你是固执己见,还是主动去了解更多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