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聪明,就是把20分钟的实践,变成30分钟的奥数题……

2020春节,会是这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新型肺炎来势汹汹,上班推迟、公交停运、影院关门、聚会取消,大家都封闭在家里自我隔离。不少人闲坏了,数地板砖、抠草莓籽、发各种搞怪的图片。

孩子们也以为补课班停了,能窝在家里看电视管够?——NO,NO,那是不可能的!过于乐观了。比如我家,三个大学生闲得慌,集中力量难为一个小学生——逼着二公主做了整本的奥数题!

做题中发现一个事情,值得琢磨。

比如这道题:在1时到2时之间,时针和分针最快会在什么时刻垂直?

我数学不好,书上介绍的方法又太奥数,我有点看不明白,绞尽脑汁,终于另辟蹊径想了个自己能理解的简单思路。估计朋友们您也得想半天,就不卖关子了,直接公布算法,以蓝字显示(文科直男可略过这段解题方法不看,不影响全文中心思想):

时针每小时走30度角,分针每小时走360度角,那么每分钟时针走“30除60 = 0.5度角”,分针走“360除60 = 6度角”,也就是说每分钟分针会赶超时针5.5度;

这俩针是从1点开始跑,千万别忘了时针指1、分针指12,分针起跑就少了30度,之后它俩想垂直,分针弟弟得追出来这90+30=120度;

1分钟赶超5.5度,120除以5.5,得数是21分钟多一点(21又11分之9)。

算术不是关键,返回来还说这个道理。我从晕菜开始,到绞尽脑汁想出辙来,再到算出答案,费时至少有半个钟头。

于是我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故事:说一个国际留学生班里,老师出题问“一天里时针和分针重合几次?”——结果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拿纸计算,所有的外国学生都拿出手表转指针、查数……

当然,考试会考这个,光靠查数没有步骤,不给分。我也绝不是说奥数没用,实际开发智力是很有用的,加上高考数学出题那么难的导向,奥数班已经再也挡不住了。我也不是说这种理性精确计算是毛病,但我觉得算是一种实践缺陷吧。这会限制一种思维,而这种被限制的思维叫“简单直接有效”,甚至也可以称为“有效率的愚蠢”(无影一直坚信人类特有的愚蠢会最终救我们,具体理论可直接点击参看:“大开脑洞”之哲学史观(合集)

今天讲这个例子有点牵强和极端,我心里的意思得靠您各位自己去懂,总之孩子不容易,家长无可奈何!

学问贵较真,但也怕穿凿,怕死心眼。现实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知行合一、迅速、马上地解决问题,依从简单的基本法则取得实用的价值,要大于小来小去的循规蹈矩,否则我们会迷失其中。

网上有个段子,说有一群专家学者,有人提出个问题:一滴水从6000米高空掉下来,能不能砸穿人的脑袋?专家们铺开纸笔,从重量、距离、加速度、力、头骨密度等等等等各个方面列公式计算,正算得不亦乐乎,有个农民说:你们都没见过下雨的么?

中国人的优点,就是勤奋、听话、较真和积累,无论奥数也好,皓首穷经也好,我们战天斗地,都是为了孩子未来当科学家蓄积能量,但对处理当下困境却常常无效。而且在面对“科学杂质”时,我们常常会因为深信基础物理而走偏。比如有人告诉我热气往上跑,所以蒸包子是最上面的先熟,我抬杠问他:100层屉的也先熟么?那坐飞机能不能热死?

死嚼知识,穿凿,我对此深怀忧虑。有一天我骑小摩托驮孩子路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和她讲过这个道理:学贵于行,行贵于心,一定是要生活优先,实践经验优先,学问要为实践服务,千万不要舍弃了实践和本能的东西而去穿凿——话说汽车时速多少,摩托时速多少,行人时速多少,距十字中心点距离多少,各自在运动中交叉而行,能否安全通过?这不是算式算出来的,是经验和判断,是本能。若丢了这个,你有多大学问也是个废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