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汤​

补肝汤

作者:顔文强

补肝汤:“山茱萸、甘草、桂心各三两,桃仁、柏子仁、细辛、茯苓、防风各二两,大枣二十四枚。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1]

本方出自《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六》,文中言此方“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方。”[2]肝气通于目,其华在爪,且足厥阴肝经循行两胁。今脸面青色独现,表明病在肝气,当从肝气系统切入治疗。由于肝气的特性是柔润温升,违背此性就是病态。对胁满筋急、四肢厥冷、爪甲萎枯这些症状,孙真人指出是肝气虚寒所致:“肝虚寒: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3]

方中“山茱萸”是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又名蜀枣、蜀酸枣、鸡足、寇实、山萸肉、肉枣、枣皮、肉枣等,今以山茱萸为正名。《本草乘雅半偈》在阐释“吴茱萸”药名时指出了“茱”与“萸”的内涵曰:“茱者,火胎于木;萸者,乙胎于甲。”[4]这就指出茱萸成熟时果皮色红,且为草木之性也。邹润安在《本经疏证·卷八·山茱萸》详细分析道:“李濒湖谓山茱萸、吴茱萸甚不相类,未审何缘同名?予则谓惟其同类,是以同名耳。盖至九十月之交,万象萧索,惟三种茱萸(吴、山、食)累然朱实,灿烂可观,且三物者,荣茂最早,收成反迟,均为善物。朱者,丹也。臾者,善也(《广韵》云),以是得名。”[5]此处三种茱萸,即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食茱萸即花椒。邹润安指出三种茱萸“荣茂最早,收成反迟”,可谓大器晚成,是为“善物”——臾也。大凡天地间事物发芽开叶早、结果实反晚,则是精气内敛厚实,必有大用。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分析了山茱萸别名带“枣”的原因:“宗奭曰: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时珍曰:《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6]山茱萸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其中以浙江杭州所产为道地药材,故有“杭萸肉”[7]之美称。原植物常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丛中,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山茱萸味道很酸、性温,其药用功效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8]。《景岳全书》也云:“味酸涩,主收敛,气平微温,阴中阳也。入肝肾二脏。能固阴补精,暖腰膝,壮阴气,涩带浊,节小便,益髓兴阳,调经收血。”[9]黄宫绣言其“温补肝肾,涩精固气。……专入肝、肾,味酸,性温而涩”[10]。《本草备要》也说:“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辛温酸涩、补肾温肝,入二经气分。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暖腰膝,缩小便。”[11]可见山茱萸先以其酸性收敛元气入肾气封藏固摄,而后再徐徐升发上扬入于肝气,因而才有“安五脏、通九窍”的功效。对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阐释道:“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12]山茱萸这一收敛元气升发肝气的特性实是病危急救的妙药。李可老中医自创的“破格救心汤”正是深得张锡纯这一用药精髓,其在抢救病人生死关头之时常用山茱萸的固摄之力收敛命门那团先天元气,使得元气回收固藏同时又能徐徐开启升发,故有转危为安之力。此处有一个细节,就是山茱萸所用的是果肉、果皮部分,要去掉果核,所以张锡纯还特别强调说:“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13]

方中“桃仁”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桃核仁、桃核人、毛桃仁、扁桃仁等,今以桃仁为正名,以其为桃树果仁得名也。原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生长。桃仁味苦而略甘,且外形两头呈尖状,可知其药气以降下开破为主,同时兼有升散之力。桃仁药用功效明确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桃核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14]。《本草蒙筌》曰:“味苦、甘,气平。苦重于甘,阴中阳也,无毒……入手厥阴心包络,及足厥阴肝经。”[15]缪希雍言:“桃仁性善破血,凡血结、血秘、血燥、瘀血、留血、蓄血、血痛、血瘕等证,用之立通。”[16]可见,桃仁入心气、肝气破血通瘀的力道较大,特别适宜治疗血瘀之症,缪希雍在《本草经疏》解释说:“桃核仁禀地二之气,兼得天五之气以生,故其味苦重、甘微,气平无毒。思邈言辛,孟诜言温,皆有之矣。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入手、足厥阴经。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乎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癥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伤损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17]

方中“柏子仁”是侧柏树的干燥成熟种仁,别名柏实、柏子、柏仁、柏子人、侧柏子等,今以柏子仁为正名,以其为侧柏树之种仁之故也。今以山东所产为道地药材。柏子仁的药用功效明确记载是以“柏实”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18]由于柏子仁是种子故可入肾气,味甘质地较润可入胃肠而有通便之能。《本草蒙筌》曰:“味甘、辛,气平。无毒。……聪耳目,却风寒湿痹止疼;益气血,去恍惚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并膀胱冷、脓宿水,润肾燥、体燥及面颜燥涩不光。兴阳道,杀百邪,止惊悸,安五脏。”[19]柏子仁温热之性可从柏树冬天不落叶的现象推导,张志聪说:“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阴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20]《本经逢原》也说:“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21]柏子仁虽有安五脏之功,但主要是收敛过于涣散的心气,使得心气回收敛藏下降入于肾气,即圆运动一气周流表现出来的结果。对此,黄宫绣详细解释道:“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专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养心血)。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塞之患矣。”[22]黄宫绣的论述可谓精辟,同时也指出了其弊端之处:“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23]也即是说,柏子仁主要回收心气而后缓缓降下。

方中“茯苓”为茯苓的干燥菌核,又名服零、茯菟、伏兔、伏灵、云苓、白茯苓、松腴等,今以茯苓为正名。《本草纲目·第三十七卷》记载了其多个药名的内涵曰:“宗奭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徵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也。下有伏灵,上有兔(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24]茯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以云南的野生茯苓为道地药材,故称“云苓”。茯苓多生长干燥、向阳山坡的松树根上。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入脾气和肾气膀胱,能利水渗湿。《本草备要》言:“补心脾,通行水,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清其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25]《本草求真》说:“渗脾肺湿,伐肝肾水邪。茯苓专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渗湿。故书皆载上渗脾肺之湿,下伐肝肾之邪。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凡人病因水湿而见气逆烦满,心下结痛,呃逆呕吐,口苦舌干,水肿淋结,忧恚惊恐,及小便或涩或多者(诸病皆从水湿所生而言),服此皆能有效。”[26]即是说,茯苓有去湿利尿之功。尽管茯苓可分为赤茯苓和白茯苓,但二者均有此功效,张景岳指出说:“(茯苓)味甘淡,气平,性降而渗,阳中阴也。有赤白之分,虽《本草》言赤泻丙丁,白入壬癸,然总不失为泄物,故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27]可见,茯苓药气以下降排湿为主,因而主要还是入膀胱肾气。

整方来看,山茱萸收敛元气入肾而后徐徐升发入肝气,桂心直入肾气散寒温补命门,细辛、防风入肝气经络散寒除湿,桃仁入心气、肝气破血通瘀扫清肝气运行障碍,而后柏子仁收敛过于涣散的心气,使其回收缓缓降下,再加上大枣入脾胃温中,甘草坐镇中州调和药性,使得左路气机畅通,肝气柔润温升恢复,人体一气周流复圆,而收补肝显效。方中三两»46.875克,二两»31.25克,九升»200´9=1800毫升,五升约为今天1升的量。至于方中用大枣24枚,是十二经脉数的两倍,到底是何原理,笔者也一直未能探究明白,请专家指正!补肝汤全方的做法和药气运行图示如下:

山茱萸、甘草、桂心各46.875克,桃仁、柏子仁、细辛、茯苓、防风各31.25克,大枣二十四枚。这九味药材,切细切碎,用水1800毫升煮取1升,去渣,分三次服用,一次约350毫升。


[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245页。

[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245页。

[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245页。

[4](明)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107页。

[5](清)邹澍撰,陆拯、姜建国点校:《本经疏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226页。

[6](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203页。

[7] 彭成主编:《中华道地药材》(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3370页。

[8](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9](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35页。

[10](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11](清)汪昂著,周慎整理:《本草备要》,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80页。

[12](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13](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14](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15](明)陈嘉谟撰,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6—287页。

[16](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440页。

[17](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439页。

[18](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19](明)陈嘉谟撰,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

[20](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张淼、伍悦点校:《本草崇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21](清)张璐著,顾漫、杨亦周校注:《本经逢原》,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

[22](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23](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5—36页。

[24](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230页。

[25](清)汪昂著,周慎整理:《本草备要》,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171页。

[26](清)黄宫绣编著,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

[2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37页。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0)

相关推荐

  • 生犀复明散

    原创 半聪先生 抱朴堂丹道 今天 收录于话题 #中医学博士后颜文强 45个 守拙草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生犀复明散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 ...

  • 补肝复明散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 ...

  • 大补肝汤治疗严重多汗

    时间:2021-0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艳 薛某,女,66岁,1954年1月26日,甲午年初之气生.2020年10月29日首诊. 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余,长期服固定剂量溴吡斯的 ...

  • 庚子年应用大小补肝汤验案集锦

    编者按:近期,有关大小补肝汤临床应用的很多稿件中都谈到了跟庚子岁五运六气的关系.在某一时段,相应的运气方常会集中出现一方多治的临床特效,这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一大特色.对新冠肺炎疫情,顾植山教授等提到 ...

  • 补肝汤治疗郁症

    庚子仲秋,门诊治一焦虑患者,想到近日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门诊时,习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大.小补肝汤的妙用,遂予小补肝汤,投剂辄效.现整理病历报告如下: 吴某 ...

  • 补肝汤

    补肝汤 ■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共奏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之功 处方: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枣仁 木瓜 炙甘草功能主治养血滋阴, ...

  • 《补肝汤》功效:补肝养筋明目。主治:肝血...

    <补肝汤> 功效:补肝养筋明目. 主治:肝血不足,筋缓手足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舌质淡,脉弦细. 用方: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炙甘草.木瓜.酸枣仁. 出处:<医学六要>卷七 ...

  • 补肝散。补肝汤。泻肝汤。。。。。。。。。。。。。。。

    2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2.1 处方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山药 黄耆(炒)川芎 木瓜各15克 熟地黄 白术(炒)各3克 独活 酸枣仁(炒)各12克 2.2  ...

  • 赤脚名医讲汤液经法第三讲:小补肝汤

    2010-09-04 赤脚民医:大家晚上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 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 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这 ...

  •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4讲:小补肝汤 大补肝汤

    大补肝汤 讲于大汉医魂QQ群:123637863 医者仁心(544819248)  19:59:55 请民医讲课! 赤脚民医(404993129)  20:01:58 今天没什么好讲的了,因为前面讲的 ...

  • 大补肝汤的妙用——头晕目眩3年有余,中医辩证施治7天显效

    眩晕症病因很多,以前治疗起来,总是要么从痰饮的思路想,要么从肝风治,开的方子总是思路不够清晰,效果有时候好有时候不见效.不过自从又听了一遍我师父讲的<辅行诀>后,对眩晕症又有了新的思路. ...

  • 大补肝汤治头晕目眩

    组成 桂枝 干姜 ⁺ 旋覆花 代赭石 五味子 大枣  ⁺竹叶 大补肝汤的妙用--头晕目眩3年有余,中医辩证施治7天显效 缪蓓古典中医 03-18 眩晕症病因很多,以前治疗起来,总是要么从痰饮的思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