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肺(11) 岐伯教你治肺病、养肺气(篇三)
弘扬国学精粹彰显中医 熟读黄帝内经擅治未病
(十三)肺气上逆与食苦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金,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色白,为肺气上逆之症,正常人五色均衡不以任何种面色为重,面色白是由于肺气不降,饮食以苦味降肺气,宜食小麦、羊肉、杏、薤白。
(十四)肺气法时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病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病至生其之时而病情稳定),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于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变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十五)刺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kao,尾骨处)阴股膝髀(bi,髋骨)腨(shuan,腓肠肌)胻(heng,胫骨)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腨肠、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十六)肺的病、治、养
“五味所入:辛入肺。五气所病:肺为咳。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肺则悲。五脏所恶:肺恶寒。五脏化液:肺为涕。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邪所见:秋得夏脉。五脏所藏:肺藏魄。五脏所主:肺主皮。五劳所伤:久卧伤气。五脉应象:肺脉毛。”(《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肺气失调则咳嗽。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精气并于肺则悲。肺之液化为涕,涕的变化可以反应出肺的疾病。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是五邪脉之一。其预后,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其中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是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为肺脏平脉。
(十七)肺热病刺治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肺主皮毛,故有肺热病者,开始有淅淅恶寒恶风,毫毛竖起;舌苔发黄,身体发热。肺与大肠相表里,热初入里,故苔黄,邪正交争则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胸膺背部疼痛走窜,不能深呼吸,头痛剧烈不能忍受,汗出怕冷;逢丙丁日则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亢盛,正不胜邪,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刺其血络盛处),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热随血泄,病情立刻就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