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此人睡姿很棒,连忙上前呼喊:万岁,我投奔你来了
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明朝开国的首功之臣是刘伯温。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就是诸葛亮的转世,为明朝的建立创下不世之功。但实际上,明朝要比蜀国地盘大得多,强得多,更是正统王朝,但刘伯温在明朝的地位却远远比不上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就是首席谋士,后来拜为丞相。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是蜀国的真正实权人物。刘伯温在明朝建立之时,所立的功勋相对较少的。很多同时期的功臣都被封为国公,而刘伯温连个侯爵都不是。朱元璋的首功之臣是李善长,此人比肩汉代的萧何,名气却没有刘伯温响亮。
刘伯温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大名气呢?很多人会说他的神话传说太多。不错,在朱元璋起兵初期,为了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也编造了大量的个人神话,将自己的威望不断推升。他自称过自己外祖父曾经做过宋朝皇帝的护卫,通晓巫术,因此他也是反元的正宗。
甚至在称帝之前,他还说此前曾经得到过神仙的认可,得到过“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为了配合这些神话,朱元璋将刘伯温定位为自己的“张良”,刘伯温曾经在江浙一带当过元朝的官员,名气很大。在盛行谶纬之学的当时,刘伯温无疑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他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起义军打气。不仅如此,朱元璋又在诏书中引用刘伯温的偈语,除了突出必胜的天意安排外,也将刘伯温的名气越推越广。
这个现象直到朱元璋赶走元帝,建立明朝,将政权稳定下来。此时的朱元璋显示出真性情的一面,他左一句“朕本淮右布衣”,右一句“江左布衣”,再也不怕别人笑话自己出身低贱,尽显大丈夫真本色。刘伯温的地位自然进一步下降,算起功劳来,他是朱元璋建立吴国后才投靠的,这时候离朱元璋起兵已经八年了,资历太浅,难以成为嫡系。
说到刘伯温投奔朱元璋,民间流传过一个故事。当年朱元璋在给人放牛的时候,喜欢在闲暇时间睡觉。这时候来了一个过路人,他先是看到朱元璋朝天仰着,四肢张开,摆出一个“大”,再加上随手扔在头顶处的赶牛的鞭子,活脱脱一个“天”字。
过路人没有在意,正当路过朱元璋的一刹那,朱元璋翻了一个身,侧睡在草地上,一双手放到身前,一只脚伸直,一只脚抡到身后。这个过路人就是刘伯温,他何等聪明,马上想到这不就是个“子”吗?结合刚才的“天”字。眼前这人不就是将来要结束这个乱世的天子吗?
刘伯温等待朱元璋睡醒之后,连忙跪地磕头,对朱元璋拜了又拜,然后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和奇谋诡计都奉献给他,最终帮助他取得天下。
这个故事编得相当有画面感,但是实在经不起推敲。首先,朱元璋做过放牛娃,不过那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十六岁就去於皇寺(皇觉寺为误传)当和尚去了,再也没有放牛。加入起义军还是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很难想象刘伯温会从他十来岁就跟随他,如果这样,后来没混个公爵真委屈。
其次,朱元璋要放牛也是在安徽放牛,而刘伯温此时远在浙江、江苏一带当官。后来愤然辞官隐居过一段时间,也是在丹徒、杭州一带,距离安徽虽然不远,但在当时实在没有记载。
更为重要的是,史书上明确记载了朱元璋1352年加入起义军,1356年被拥为“吴国公”,同年攻占了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直到1360年,已成气候的朱元璋邀请刘伯温来到应天府,并且任命为谋臣,这才拉开了君臣相交的序幕。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不仅不会去放牛,而且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军队。七年后,他的军队挥师北上,大将徐达将元朝皇帝赶出中原。八年后,朱元璋就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