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山外有墙,墙外有墩;墩不守山,墙不护墩——奇怪的南山边垣长城
2021年1月3日,有幸参与萧艾老师、孙悟空、挨拍的兔老师组织的踏访小张家口-程家窑段南山边垣的活动。
太行九陉
车从昌平东关出发,经十三陵景区,沿一条深切的沟谷,纵穿昌平延庆一带的崇山峻岭,至柳沟附近出山,拐向小张家口村。这是一条与关沟并行的峡谷,古人对太行山的认知与现代有所区别,这条沟属于古太行的另一条重要的陉,八陉之外的又一条陉。北方敌虏,除了可以通过关沟向中原王朝进攻,还可以通过这条沟谷进攻。这条沟北通柳沟,南入德胜口,曲折狭长,易守难攻。但如若兵力悬殊,也是一条暗渡陈仓之道。据萧老师考证,李自成绕过居庸关攻入北京的线路,除了石峡关,还有德胜口。
萧老师一路讲解着沿途的山川地形、明皇陵及各个明朝重点防御的垭口的分布,可惜我对这一带地形不熟,没有概念,时隔不久,就都忘记了。
小张家口东营城
车停小张家口村。村东北的低矮小山上,应是一座城堡,延庆006号城堡,又称小张家口村东营城。这不在本次的行程上,我们且向西走。
村庄在墙体之外
南山边垣的土墙,在村南的沟谷坡上,村落却在墙外,这种布局,极不合理,村子得不到边墙防护,孤悬墙外,极易遭受攻击。
墙外的墩台
村西一座墩台,离村很近,长城遗产网的编号为延庆县18号烽火台。这座墩台也在墙外,离墙不远。萧老师认为这不是烽火台,这很有道理,其视线并不比边墙主线更有优势,距离如此之近,布置烽火台并无瞭望的意义。萧老师认为这是炮台。这是途遇的第一座墙外的墩台。
但是,炮台也可以设在墙上呀?孤悬于墙外的炮台,缺乏防护,极易受到攻击,为什么这么布置?
无名寨坡
18号烽火台西北角,有一座孤山,远远看起来,就是个大土堆。
绕路上山。山顶有4尊石像,其中3尊在前并立,一尊在后。
根据其风格,石像应是元代遗物。此处本来应有寺庙,石像当为寺庙供奉的雕像。
根据地面散落的残砖,这座庙在明代仍然有香火供奉。
根据萧老师推断,这应当是延庆“八大寨坡”之一。其年代与历史渊源尚未有定论。网上有说法,说寨坡为明代所建,但尚不清楚其是否有其传承。
从西侧回望这座“寨坡”。
(距离起点1.07km 当前海拔570m)
修筑在山陵咫尺之外座落于平川之上的边墙
站在高处,可见小张家口是一道峡谷通道,形似德胜口,可以穿越眼前的这道宣府南山。
从寨坡上南眺,黄土沟壑之上,即是一道连绵的夯土墙体。那道墙与黄土相同的彩色,不仔细分辨,极易与自然形成的土陵混淆。
夯土墙外侧(北侧),
南侧就是连续高峻的山岭,由羊头山通往营城隘口墙一线。那一线并没有连续的墙体,只在各隘口修建有隘口墙。离南侧山岭主线不远,边墙没有修在山陵之上,却在平坦的妫川河谷平原的边缘修建一道脆弱的夯土城墙,费工费力,难于防守,实在是劳民伤财。
又是墙外的墩台
下了无名寨坡,寻路往边墙主线而去。
延庆县20号烽火台——我们且以遗产网的编号为准。与其相距不远有19号烽火台,但可能没有从近前观察,没有拍到。
这座墩台也在主线以外不远。
(距离起点1.63km 当前海拔591m)
烽火台南侧不远,即是边墙主线。从外侧看,墙体残高2-3米,保存状况还算不错。
(距离起点1.72km 当前海拔594m)
边墙与敌台
与墙体相连的,分类为敌台。从延庆县248号敌台附近上墙。
(距离起点1.76km 当前海拔599m)
敌台与墙体间有一定间隙,由于敌台及墙体间有包砖,推测是附近村民早年拆除包砖导致的结果。但也说明,当初夯筑墙体与墩台时,预留了包砖的空间。
248敌台对面,即是那座无名寨坡。19号烽火台即应在248敌台与无名寨坡之间,但视线之内,没有发现明显的墩台痕迹。
(距离起点1.76km 当前海拔602m)
这一带的墙,原都有包砖,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萋萋,时有荆棘密生,墙顶狭窄,难以行走。
前方与墙相连向外凸出的,是249号敌台。
(距离起点1.89km 当前海拔605m)
奇怪的双墙并立
从墙上看,墙体似乎是并行的两道,而且,有个明显的特征,是外墙高,内墙低。如果是栏马墙,当是外侧低才是。并且,距离如此之近,也不像是拦马墙,无法展开阻击形势。
同样奇怪的三墙并立
甚至,有些地段是三墙并立。其中中间一道高,两侧低。在正墙之外较远处,似乎还有并行的土垄。这三道墙,分别是什么用途?那些并行的稍远的土垄,都是天然所形成的吗?
或者,远处的土垄,其实是拦马墙?那哪些是自然形成的黄土沟谷,哪些是人工的拦马墙?怕是已经难以区分。
这些深厚的黄土,又是来源于何处?这燕山地带的黄土堆积层,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黄土层,会有相同的成因吗?
这些主体以双墙为主,局部呈现三墙形态的边墙,一直延伸到程家窑一带的沟谷。
后来,我突然想起,宁夏北岔口(宁夏青铜峡与内蒙交界处)长城的边墙,主墙之上面向外侧的女墙,高约3米左右,不设垛口,墙外的情形无法看到,边墙主要起阻拦的作用,基本上不作主动性的攻击;内侧女墙较为低矮。
如果这些墙体保存不善,长期受雨水冲刷或者由于剥除包砖而导致泥土向下淤积呢?会是什么情形?
二者有什么关联吗?
三道墙中的外侧一道,会是铲偏坡形成的土坎吗?
沟谷处的水关隘口
沿途有不少垭口,南山北麓的水流从这些垭口穿过墙体,注入北侧的妫水。这些垭口,也就成了南山边垣的一系列隘口。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而眼前的这道隘口,或许是较小而无名的垭口。
(距离起点1.96km 当前海拔607m)
250号敌台。
(距离起点2.08km 当前海拔602m)
251号敌台。
(距离起点2.25km 当前海拔613m)
途经的第二个隘口。这一带的隘口,多外口,水流向长城以外流出。
(距离起点2.37km 当前海拔600m)
隘口附近的残砖,是这一带墙体包砖的证据。
(距离起点2.47km 当前海拔600m)
边墙之外孤悬在外而有规律排列的墩台到底是什么
墙外的沟口边,又一座“烽火台”,延庆21号烽火台。这是自18号“烽火台”以来的第4座。这座烽火台位于沟谷边,按萧老师的观点,这是“墩空”。
这些烽火台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座,离主墙不远,位于主墙之外的下方,一般并没有刻意选择居高临下的高点,就是说,不是因为瞭望及传递烽火而设置的信号系统。那么,这些烽火台是做什么的?
(距离起点2.51km 当前海拔618m)
明《宣府镇志》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陆。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长亘一百三十里四十步,东西共计二百五十里,折九万一千八十步。每一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空内筑小堡一座,令墩军取便携家及邻近农家欲居者,听其通内陆隘口,应该设卒守把以防奸细者各添墩一座。其隘口应添大石墙或虎尾小墙者各宜量势修筑,其军役人等俱示以格式,分以尺寸,限以程期,其该用食米盐菜倶以时价折估。总计墩七百九座,墩房七百九间,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
此次修筑南山联墩,仅每隔一百五十步修筑墩台一座,在重要隘口筑有大石墙或虎尾小墙,并没有连续的墙体。
至嘉靖三十七年,杨博上书《请增筑各路墩台疏》(《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曰:“......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能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致虏突入,为害甚重。“
南山联墩的不足,仅仅在两年以后就已经凸显。
为此,杨博进一步阐述说:“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于本年八月十二日兴工。……今年不完明年接修,明年不完后年接修。工完之日,听巡按御史阅视,明白具奏。从之。”
自南山联墩修筑两年之后,再次修筑了大墙,即主体边墙(参见萧艾老师文章中对大墙的解释)。
这么说,这些墙外的墩台,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五年所筑南山联墩;这道边墙,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七年所修的大墙?
继续前行。253号敌台。
(距离起点2.64km 当前海拔612m)
这么说,这些墙外的墩台,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五年所筑南山联墩;这道边墙,会不会是嘉靖三十七年所修的大墙?
253号敌台下方,是第3座隘口。
(距离起点2.67km 当前海拔619m)
小张家口村西营城
253敌台的东南侧,是延庆005号城,即小张家口村西营城。我们从这个角度接近,只能看到西墙,外临一口黄土大坑,大概是历代烧砖取土所挖的大坑。至于为什么是烧砖取土,稍后就会有证据。
城堡内部,荆棘杂木密布,遮挡了视线,城堡内部地势略低,呈内陷式堡城。从卫星地图上看,城堡四边轮廓基本完整。
(距离起点2.70km 当前海拔618m)
离开小张家口村西营城,继续前行,走在前面的傅老师等人,离开了墙体主线,向边墙内侧一道黄土沟坎走去。好像是在说发现了窑址。
我也赶紧追上去察看。果然,是一座小型窑址。
窑顶平整,窑壁烧结成炭状,窑后侧有2孔烟道(冷却水孔)。这些烟道在高温燃烧时,用于排烟;撤火后用于注水,能够快速冷却形成青砖。如果不注水快速冷却,自然冷却后形成的是红砖。
从砖窑的大小看,规模很小,应是燃烧木柴的窑。这些肯定不是现代的砖窑,现代烧柴的小窑,成本高,产出低,不经济。由于以柴草作燃料,火焰温度低,无法承载大量砖的烧制,因而规模无法做大。
这不是一座窑,而是紧靠着2座窑。这显然,这是古代烧制城砖的小砖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黄土,以及附近山上的柴草。
这一带的地名,有多个与窑相关的村落,如彭家窑,程家窑,孟家窑,罗家窑等等。这一带的黄土,为烧制城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向南眺望南山,居中的那座山峰,就是羊头山,又称歪桃山。萧老师曾经在那座山上发现过年代更加古老的残墙,推测可能存在明前的长城。
(距离起点3.18km 当前海拔629m)
离开砖窑,回至主墙。254号敌台。
(距离起点3.18km 当前海拔629m)
第4道沟谷,或第4座水关隘口。外侧数十米外,还有一道土垄相伴,那是自然形成的土垄呢,还是现代农田的沟坎?或者,曾经有一道拦马墙?
(距离起点3.18km 当前海拔629m)
回望沟谷4。
(距离起点3.48km 当前海拔610m)
墙体外侧,沟口外西北角,又有一座墩台,22号烽火台,本次遇见的第5座墙外墩台。
(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623m)
255号敌台。
(距离起点3.62km 当前海拔646m)
这座敌台顶部,残存着少量墁砖。每座敌台附近,都有瓦片残存,可见这些敌台顶部当年都曾经有铺房。
256号敌台。
(距离起点3.80km 当前海拔656m)
继续向前,墙体有一段爬升。
(距离起点3.86km 当前海拔656m)
零星石墙
低山脊上,有一段曾经的毛石墙的石材残留,是这一带夯土墙中夹杂的少有的石墙。
(距离起点4.20km 当前海拔718m)
回望自小张家口村向西的这段边墙,曾经也是蔚为壮观。只是在平川之侧,未免有些虎落平阳的味道。
(距离起点4.20km 当前海拔718m)
回望走过的无名寨坡
回望走过的无名寨坡,可以看到规则的方形多层结构。这是一座类似祭坛一样的构筑物,占据了整整一个山头。
据说延庆有八达寨坡,除已被大家认知的南寨坡与我们刚刚路过的无名寨坡外,另有6处寨坡,又在何处?
在无名寨坡的东侧、东南侧,分别有一处类似的山头,类似的结构。那两座山头之上,会有些什么?现代的建筑吗?与无名寨坡一样的历史遗存吗?
远眺海坨积雪
北侧远远地看上去端庄沉稳的一列山岭,白雪皑皑,那雪该是沉积了很久没有融化的积雪,因而更显低调。那座山即是海坨山,延庆的最高峰,海坨积雪也是延庆著名景观。
三岔结点,隐藏着多少未被破解的历史密码
前方是一个制高点,从地图上看,也是一处三岔。向西再向南,是南山边垣的主线;而向南偏东,则通向八达岭北八楼,长城遗产网的442号敌台,这条支线,应为遗产网标识为北齐长城的那一段,也应是萧老师实地勘察过的经羊头山顶的一段。
(距离起点4.24km 当前海拔717m)
这两段长城,最终又将会合一处。这是不同时期长城选择线路时的分歧以及必然的选择。分歧是明祖陵风水龙脉之说,必然的选择是无论哪个朝代,都会考虑的山脉走势与防御思想。
站在三岔点上,南望那段“北齐长城”,并没有发现明显的人工修筑的痕迹,倒存在着清晰的山径。根据山脉走势,萧老师判断,通往羊头山的长城,其走向应是通往营城隘口墙的方向,通往南山路边垣这条线路,是没有道理的。明以前的朝代,没有皇陵风水龙脉的考虑,只会考虑最优的防御线路,最低的防御成本,而这样的思路,正应是借助南山崇峻的山脊主线,借助山险,以险制塞。
那么,这条支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真的是北齐长城吗?还是其他朝代长城的遗存?
也许,这是一堆解不开的历史密码。
三岔结点自身也是一座墩台,规模巨大的墩台。台顶有残砖。
(距离起点4.34km 当前海拔737m)
墙体间的碎砖,是二次修建的证据
墙体间着碎砖。这些碎石,应当是修这段墙体之前即已存在。之所以成为碎石,是之前曾经作为墙体存在过,而后废弃成为碎石;就是说,这段墙,应当是二次修建过,将早期墙体的碎石筑砌在了墙体内。
(距离起点4.31km 当前海拔729m)
三岔结点向西的一段,山体难得地裸露出部分山石,这段边墙也罕见地保存着较为连续的一段毛石的墙体。
(距离起点4.37km 当前海拔740m)
随着地势走低,墙体又以黄土为主,墙体再次过渡到夯土墙。
(距离起点4.71km 当前海拔669m)
弱不禁风的防线
西南方向,是宽阔的延庆盆地,盆地中是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依稀可以看见官厅水库。官厅水库是沿永定河河道借助两岸峡谷而修建的,其上游为桑乾河。在这样平坦宽阔的谷地修筑边墙,面对敌虏的纵骑劫掠,可谓弱不禁风。
259号敌台。
(距离起点5.01km 当前海拔608m)
260号敌台。
(距离起点5.13km 当前海拔597m)
站在260敌台附近向远处眺望,正前方远处山岭之下的一个低矮的小山头上的一个小尖角,据说是岔道城的一座墩台。远处岔道城墩台与260敌台之间,是又一座孤悬于墙体之外的墩台。
(距离起点5.13km 当前海拔597m)
这是第6座孤悬于墙体之外的墩台,23号烽火台。
(距离起点5.13km 当前海拔597m)
第三座砖窑
260敌台内侧,是另一座砖窑,本次所见的第3座砖窑,远远地在山上即可以看见窑顶搭建的保护性的草棚,是当地简易的保护措施。。
这座砖窑保存状况更好,规模比前2座略大一点,后侧留有4条烟道(冷却水孔)。
(距离起点5.30km 当前海拔583m)
察看砖窑返回时,近距离察看了23号烽火台。
(距离起点5.44km 当前海拔572m)
程家窑城堡
砖窑处向外,是本次行程遇见的第5座沟口关隘。多数人在此处由孙悟空、挨拍的兔两位老师带领下撤,萧老师带我多看一座城堡,程家窑城堡。
(距离起点6.31km 当前海拔593m)
这座城堡即延庆004号城,又名岔道东北古城。城堡四墙保存基本完好,北墙之外的沟谷,切开边墙主线。西墙利用了边墙主线。
城堡东北角的角台保存完好,编号为26号烽火台。这座墩台在主墙内侧,属于城堡的角台。
城门开在南侧,北侧有通道,像是人为打开的缺口。
(距离起点6.59km 当前海拔620m)
城堡西南方向,墙外是孤悬于外的第7座墩台,28号烽火台。稍远处山包上的尖角,即是在260敌台处所见的岔道城的墩台。
(距离起点6.82km 当前海拔623m)
此处离岔道城近,离羊头山也更近了。
萧老师对这座城堡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座城堡应当存在瓮城与水关,水关即在城堡西南角,沟谷中有一道石墙痕迹。
这座城堡,还有可能是套城,南侧还有疑似墙体。当然,这些还有待证实,或许是不同时期堡墙的遗存。
南山边垣的墙,很值得继续踏访。此前有关谎炮儿口的争论,并没有定论。南山防线主线上的谎炮儿口与作为内口的荒坡梁是否同一个地方,还有争议,从本次所见的南山一线诸多隘口看,谎炮儿口应当是沿边紧要关口,是比我们所见更为重要、易攻入关内的关隘,而不是山险不守的内口。
寻找谎炮儿口的事宜,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另外安排时间继续进行。
2021-1-3,5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