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 之观后感 || 作者 党小娟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
《那一眼泉》《再登桃花山》《歌于四季听》《荞麦花》《我的几位同学+朋友》《父亲》《夏河拉卜楞寺》《若尔盖郎木寺》《扎尕那》《青江驿之看戏》《关于社戏》《两束花儿》《牡丹竞艳》《云顶山的鲁冰花》《忆我的老师(1)》《忆我的老师(2)》《忆我的老师(3)》《大卅屲的回忆》《“六一”儿童节的欢乐》《张家沟的狗蹄子花》《放羊轶事》《鹅掌花儿》《过年走亲戚》《嫂子嫂子》《回家》《飘舞的绳子》《忆我的高中时代》《婆婆大人》《兰山游记》《即将失去的家乡》《我的姐姐》《爷爷——我想您了》《一碗扁豆面》《拾地达菜》《大院里的老人们》《忆我的高中时代》
“工兵连,修桥,工兵连,修桥……”面对一次次的美军敌机轰炸,抗美援朝志愿军工兵连接到的是这样一次次的命令式任务。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我们也有幸与这部反应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场面的电影得以会面,并深切感受在那个物资匮乏,缺穿少吃的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自身的行动作出什么叫做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伟大精神!
这部片子主要讲述的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斗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金城战役打响后,军用后勤物资需要运到前线,金刚川是必经之地,河面最宽处达60米,水流湍急,河上原来的一座大桥被敌人的军用飞机炸毁了。没有了桥,就等于切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以闫瑞为首的工兵连长,其任务就是在到达地点之后的8天时间内架起一座载重桥,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其难度简直不亚于登天。
闫瑞连长决定先带领战友上山伐木做木排,被敌军发现后轰炸山林,一时间金刚山上燃气熊熊大火。敌军企图掐断一切的造桥来源,逼迫志愿军后退。这时刚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有“打不死压不垮”的气势,怎会轻易低头。随后他们为了防止被敌军发现,让战友们隐蔽起来,然后收集炸断的树木做成木排,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终于架起了一座载重桥。无奈又被美军侦察机发现,立即派出4架黑寡妇战斗机进行轰炸。在短短两小时的时间内,美军投下700多枚炸弹将七孔桥炸得只剩下两孔。又一次与敌军的对抗…….
在电影镜头经过7次左右的炸与被炸,毁坏与修复中,在炮兵连连长与战士协同与敌机的炮轰对峙中;在步兵连的隐蔽式的“偷渡”中;在工兵连的不遗余力地奋斗中;在最后的危机关头,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团团长、政委、参谋长的重要指示,在一个半小时内,必须再次修好桥梁,保证完成任务,否则军法处置。在铁一样的军令面前工兵连连长闫瑞丝毫没有退缩。在他头部、肩部等多处受伤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指挥“战斗”,在前6次修好的桥都被敌人一次次炸毁的情形下,志愿军战士使出最后一搏,战士们纷纷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将残余的桥用战士的身躯顽强扛起,脚并脚,肩并肩,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竖起了一座长达37米的“生命之桥”。正是这顽强的身躯,筑成了打不垮的桥梁,让黑寡妇战机机长不得惊呼:“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么就炸不掉呢?”
最后所有的战士们依令而上,纷纷踏上大桥,冒着枪林弹雨,肩负辎重,奔向大桥对面,向战场前线奔去,从而彻底保障了金刚川上的水陆通道,给身处前线的战士输送了大量的炮弹等武器。为整个抗美援朝战役的胜利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整个影片以修桥为主线,但是反应了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作战有序,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在关键时刻万众一心的精神,这才是我们永不失败的法宝,就像今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一样,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心齐如一家的居家隔离,我们就不会在病毒蔓延的时候取得主动控制权,人民就没有这么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其一。其二,看了影片之后,让我觉得作为中国人,任何时候都有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死,所以他们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作为我们新时代的老百姓,哪能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有点难度的事情就气馁呢?!其三,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不怕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要有伟大的斗争精神,只有拥有这种精神,才能成为前进路上浑身充满正气的那个“修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