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中最差的一首,却满怀慈爱之心,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在唐朝诗坛,李白和杜甫的地位自然是最为崇高的。两人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诗仙对于绝句的把控能力更强,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都无人能够超越。诗圣杜甫则精于律诗,他将严格的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既不受其约束,又能展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可谓“戴着镣铐跳舞”的第一人。

至于说杜诗中律诗佳作,更是数不胜数,《登高》就被认为是唐朝七律之首。《蜀相》、《登楼》、《阁夜》、《秋兴》等等更是巅峰之作。然而,有一首七律却是被人诟病,被认为是杜诗中最为下乘的,它就是《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杜甫在晚年,准备离开四川的时候,将草堂让给了吴姓亲戚。当时,他居住的时候,有个寡妇时常在草堂前打枣,杜甫也从未管过。草堂刚一转手,这位吴姓亲戚便禁止寡妇前来打枣,因此寡妇找到杜甫哭诉。杜甫本来就是忧国忧民的人,写下了这首《又呈吴郎》给亲戚,表达了规劝之意。

在首联中,杜甫讲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说的是自己居住草堂的时候,仍由西邻打枣,从来不过问,因为对方只不过是无儿无女,家境贫寒的一个妇人。这符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形象。

在颔联中,杜甫更是讲述了这么做的原因。“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贫困到了极点,怎么可能会这样做?杜甫还进一步地表示,正是因为这位可怜的寡妇,内心充满着恐惧,所以我们更要和她亲近。

在颈联中,杜甫对这个亲戚进行了直言不讳地批评。“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看到你一来就防备,确实是他多事,但你一来就插上了藩篱,说明人家有戒心是应该的。从这句来看,吴姓亲戚和寡妇邻居的关系闹得很僵,虽然各有对错,但杜甫还是偏向于弱者。

在尾联中,杜甫进一步阐述了寡妇的悲惨遭遇,也以此唤醒亲戚的良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她向我哭诉已经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贫困到了极点,想起这兵荒马乱的时局不知道何时结束就涕泪满巾。

这首诗秉承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然而历史上却得到了惊人的差评。《汇编唐诗十集》毫不客气地批评:“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诗薮》则说杜甫的七律虽然成就高,也不乏粗制滥造的,比如这首《又呈吴郎》,其中那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实在是太粗了。

即便是到了后来,杜甫的地位如同圣人一样,但还是有清代学者浦起龙这样的铁粉,在《读杜心解》中摇头: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杜臆》一书则为杜甫辩解说,这本来就只是书简,你们非要把它当作杜甫的名作来分析,当然有些苛刻了。(此亦一简,本不成诗)

其实,小珏也赞同《杜臆》之中的说法,这本来就是杜甫在听说寡妇的遭遇后,匆忙之中写给吴郎的书简。文体固然是以诗歌的形式,但却没有精雕细琢,而且,这类诗歌本身就是说教为主,缺乏精妙之处也是情有可原。不过,杜甫在自己也困顿的时候,仍然不忘百姓,这点情怀,比一万首好诗更可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