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警察到记者再到创业,他说折腾的人生才“有意思”

似乎人到不惑之年总要做点别的什么,尤其是媒体人。
郑长宁警校刑侦专业毕业后,当了十年警察,后离职进入媒体,在《天津日报》文化专副刊中心任记者,曾参与创办《每日新报》等多份报纸,此后传媒之路一帆风顺。

但是如今,他创业做CEO了。

郑长宁今年离开传统媒体后,创办喧传传媒,提出“传媒人联合媒体工场”概念。用他的话说,折腾的人生才“有意思”。

一、不想在现在就看到自己老了之后的样子
郑长宁在微信上的名字叫“有意思”。很多加了他朋友圈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真的有意思。他自己说,人的一生一定要做有意思的事,这样才能活得有意思。那一年的春节让他特别难忘。在大年夜前的一天,他开车来到了五台山,半夜投宿殊像寺,在伽蓝钟声的陪伴下,跟过去的一年告别,用他的话说,这个年过得颇有仪式感,躲到了山上去思考一年的过往,也让他内心明白里有了很多的问号:比如每天匆匆忙忙的日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在很多人看来有着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作为一名日报的机动记者,他很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不用坐班打卡,不用去跑广告经营,可以和各种文化名人打交道,畅谈人生感悟,将他们的故事写成稿件,这真是一件没有太多压力,也很有意思的工作。然而,在山上寺院的那一晚,他也在内心挣扎着:是继续享受着自己这种安稳的状态,还是去做一点更有意思的事情?
其实,在他的人生中,动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第一次了。在十几年前,当时还在市公安局工作的他,就在很多人不理解的冲动中,辞去了警察的工作,去报社当了记者。这次,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内心里又开始有了一种蠢蠢欲动。
大年初三,他买了去香港的机票,去红馆看了温拿乐队的音乐会。温拿是他在上中学时就特别喜欢的乐队,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自己年轻时偶像的表演时,他内心里有些小激动,他几乎全场都在跟着乐队唱着,当谭咏麟在现场唱出《知心当玩偶》的时候,他已经泪流满面了。1990年的时候,他上高中二年级,那时他跟同桌的女生吹牛说,他一定要到香港红馆去现场听谭咏麟唱这首歌。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的时候,时间竟然过去了26年。永远25岁的谭校长,也已年近七旬了。回到酒店,面对灯光璀璨的维多利亚湾,他一夜未眠,他在想,人生还有多少梦想没有实现?而自己的人生还有多少个26年可以让他去等待?
他说也许正是这两件事,最终让他决定告别他喜欢的记者工作,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有人问他会不会不舍?他说,肯定是舍不得的,但是自己也实在不想在现在就能看到自己老了之后的样子。
二、当你的爱好和工作融为一体时,你就不用工作了
作为典型的70后,郑长宁的人生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似乎走得顺风顺水。
高中毕业后,他上了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五大道上的派出所当上了小警察,巡逻、值班、下片儿、抓小偷,几乎每个小警察干的事他都经历过。本来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从小警察混成老警察,可以在派出所可以干到退休。
一天早上点名时,他派出所会议室的从窗户望到旁边幼儿园操场上的国旗挂倒了,他随手写了一遍新闻稿,中午休息时骑着自行车给报社送了过去。转天,这篇稿件刊登在报纸上,这篇稿子后来让公安分局的领导看到了,原来没有想到在派出所里还有个能写文章的小警察。很快,他就被调到了分局户政科专门做了内勤,负责写材料。在户政科写了两年,又被调到了分局办公室写材料,搞宣传报道。很多朋友都很羡慕他,认为年纪轻轻就成为机关的笔杆子,以后的仕途也一定不可限量。
其实,早在派出所工作时,他已经在报纸上小有名气了,年纪轻轻的他在当时的《北方市场导报》“经济生活”、《家庭报》“百味人生”等版面撰写专栏文章了。1990年代末“七彩社会”是《天津日报》红极一时的散文版面,郑长宁也是这个版面上的热门作者。他在这个版面上发表的随笔《那天清晨下着雨,故宫散记》被收录在当年“榕树下中文网站”最受欢迎的散文之一。
1998年的夏天,他在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遇上了报社的一位朋友。朋友跟他说,他们在筹备创办新报纸,如果有兴趣一起来试试。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从此,他白天在公安局上班,晚上跑到报社去和朋友们研究报纸版式、栏目,这样人生分裂的日子过了一年多,他觉得还是报社的工作有意思,于是交了份辞职报告,一门心思去办报纸了。
这份报纸就是后来被称为天津第一份都市报的《每日新报》,郑长宁作为新闻部的策划人,办起了“警法新闻”专版,这个专版一直延续至今。当年,他在《每日新报》上连载的小说,作为经典IP,已经被影视公司重金购买了版权。
2004年,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收购了《天津青年报》,随后改版为《城市快报》。他又被调了过去,负责筹备改版。他在新改版的《城市快报》新闻部设立了“雷霆暗访小组”,“社区新闻”等版块,在当时激烈的报业市场中赢得了不错的反响。
随后,他又去了《假日100天》,开始涉足媒体经营,分别创办了假日传媒展示网等,2013年他又来到了《天津日报》专副刊中心,负责名人专访、文化深度报道等板块,他几乎每月都有几万字采访稿件见报。
郑长宁说,在文化专副刊中心的工作,是他特别享受的一段日子,可以采访自己喜欢的人,可以写自己喜欢的稿件,正如龙应台所说,“当你的爱好和工作融为一体时,你就不用工作了。”
三、做传媒人的理想国
如今的郑长宁,已经告别了这份特别享受的工作。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更多的是未来媒体将会是怎样一个形态?传统的报纸在未来的挑战性到底在哪里?怎样的媒体生活才更有意思?
“我承认自己是个媒体人,走到哪里也不会脱离这个标签。”郑长宁说。在他看来,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标签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更多的要依附于传统的媒体介质,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成功的媒体人。
他认为,未来的媒体将是“无边界”的状态,即形态无边界、记者无边界、传播无边界。
郑长宁解释说,多媒体的发展已经让媒体的形态没有了边界,依附于传统介质的内容已经随手变成一条微信、一条微博,一篇公众号上的文章,一段网络电台的直播,在内容成为最为重要的东西时,传播的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了;其次,这是个人人做记者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采访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记录者,特别是在生活时尚类传播领域中,记录者的身份已经出现了无边界的状态;再有就是传播的方式的无边界状态,新媒体时代,传统传播介质不再是唯一介质了。不管是客户端还是定制刊物,只要能够通过有效的传播方式,让内容主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就是有效的传播方式。
那么,在各种“无边界”的新媒体时代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内容,内容永远是第一生产力。”郑长宁说,“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传媒的内容就是大众具有获知需求的各种新闻,这其实是对内容简单片面的理解。”
在郑长宁看来,不管到了怎样的时代,内容都是媒体前进中最为核心的东西。具有策划意识、原创意识的有价值内容将是媒体最后的战场。新媒体的发展给内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流权威的官方内容是专业媒体机构产品核心,“实用、可读、有趣”的原创内容是无数自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这两者将长期共同存在,互为补充。
如今,郑长宁创办的喧传传媒也正是看中了这种“共同存在,互为补充”,他希望用专业媒体人的价值,为有媒体内容需求的商业客户去创作“实用、可读、有趣”的原创内容。“我总和客户开玩笑说,你找十个厨师好找,你要找十个主编可就难了。在专业的原创内容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专业的媒体人员也成为稀缺资源了。”郑长宁说。
在喧传传媒刚刚亮相不久,就已经和几家重要的金融、汽车客户签订了服务合约,他说,能够促成合作主要是市场的确存在内容服务需求,再有专业媒体人也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当然也离不开朋友们的支持。
“传媒人联合媒体工场”是郑长宁和他的喧传传媒提出的发展理念,“我希望将喧传传媒做成传媒人的理想国,希望在这里聚合有理想、有情怀、有专业态度的媒体人,大家一起去做媒体人有兴趣做的事情,毕竟能折腾的人生才有意思。”

如果你有招聘求职诉求,欢迎注册大咖推荐信,两种方式可任选其一:
1.打开公众账号“记者站”,点击底部“推荐信”,注册求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