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新绛稷益庙正殿壁画
稷益庙位于新绛县城西南20千米处的阳王镇,南临稷王山,西望黄河水。全称东岳稷益庙,俗称阳王庙,祀奉后稷与伯益。始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年间重建,明弘治、正德年间屡有重修与增茸。据明嘉靖二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碧辉煌。”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十米,梢间空间较大。
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整个壁画绘有人神四百余,创作者为翼城籍画师程儒及其两子,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及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完成于明正德二年九月十五日。壁画祭祀主体为“三圣”。东壁“三圣”为黄帝、伏羲、神衣,西壁“三圣”为大禹、后稷、伯益。环绕主体神,兼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是画在墙壁上的一部农业史。
稷益庙壁画为明代所绘,色彩方面继承元代壁画遗风,以墨线勾勒人物服饰,多使用朱砂着色,间配石绿、石青、白色、黄色,注重人物冷暖色彩搭配、对比和映衬,寻求变化,鲜艳而不失协调,随类敷彩,体现了强烈的质感。为加强画面的主次关系构成节奏变化,又在青绿色块上穿插白、黄、朱、金,以及三青、四绿等小亮色,使画面充满跳动感,增加了立体感和装饰感。在线描方面,继承了元代壁画风格,笔力雄健,结构紧凑,长于写实,爽畅流动,圆润光滑,墨色统一。 线条的粗细多变化,布局安排具有层次。
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整个壁画绘有人神四百余,创作者为翼城籍画师程儒及其两子,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及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完成于明正德二年九月十五日。壁画祭祀主体为“三圣”。东壁“三圣”为黄帝、伏羲、神衣,西壁“三圣”为大禹、后稷、伯益。环绕主体神,兼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是画在墙壁上的一部农业史。
稷益庙壁画为明代所绘,色彩方面继承元代壁画遗风,以墨线勾勒人物服饰,多使用朱砂着色,间配石绿、石青、白色、黄色,注重人物冷暖色彩搭配、对比和映衬,寻求变化,鲜艳而不失协调,随类敷彩,体现了强烈的质感。为加强画面的主次关系构成节奏变化,又在青绿色块上穿插白、黄、朱、金,以及三青、四绿等小亮色,使画面充满跳动感,增加了立体感和装饰感。在线描方面,继承了元代壁画风格,笔力雄健,结构紧凑,长于写实,爽畅流动,圆润光滑,墨色统一。 线条的粗细多变化,布局安排具有层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