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在即,奥斯卡热门影片《蜂蜜之地》流淌生命之甜
《蜂蜜之地》却在宛如私人生活影像一般的细腻意蕴中,借由从平凡人身上散发出的诗意灵魂,传递着对世界性焦点议题的理念表达。而“一半自然,一半社会”的主题构想,在影片中也实现了交融统一。那至深的共情与思考,也伴随着观众,交织相替,从始至终。
《蜂蜜之地》海报
引子:
北京时间2月10日早上7:30,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兹定于好莱坞的杜比剧院进行颁奖仪式,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为表彰2019年度杰出电影,将会颁发24个类别的奖项。其中,纪录片单元提名的作品也是藏龙卧虎。有广为中国观众熟知的《美国工厂》,也有描述叙利亚内战的《为了萨玛》、《洞穴里的医院》,讲述巴西政坛的《民主的边缘》,还有关于欧洲最后一批自然养蜂人的《蜂蜜之地》,其中,《蜂蜜之地》更是破天荒的除了提名最佳纪录片以外,还提名了最佳外语片。
凹凸镜DOC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发布一批关于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单元提名作品的影评。开篇即为《蜂蜜之地》。此片曾在杭州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进行展映。影片的摄影师到场与中国观众交流。本文除了带来SleepingBruce的影评之外,还有映后的主创交流环节实录。
极致的甜,纯粹的蜜
作者:SleepingBruce
哈迪斯是一位女养蜂人,她坚持着传统的养蜂方法,于悬崖之上找寻野山峰的巢穴,并将带回的蜂巢安置在居所附近的石墙之内细心饲养。
“我拿一半,给蜜蜂留一半”——哈迪斯在收获蜂蜜时,恪守着对自然的承诺。她长久维系着自然的微妙平衡,也总是能因此得到丰厚甘美的自然馈赠。
而这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却被纪录片导演科泰夫斯卡和斯特凡诺夫用镜头记录了下来。哈迪斯·穆拉托娃,一位来自马其顿的女养蜂人,同时也是纪录长片作品《蜂蜜之地》中的主人公。
《蜂蜜之地》在今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一举获得了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作品的评审团大奖(最高奖)。作为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项的有力争夺者,这部影片也被马其顿官方推选参加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竞争。
《蜂蜜之地》剧照
据摄影师Daut介绍,摄制团队一开始的设想是拍摄一部自然题材的纪录短片,来反映当地在河水改道、村庄变迁之后的环境现状。他们偶然之中通过哈迪斯的哥哥结识了她,受到哈迪斯“取一半,留一半”这一养蜂理念的启发,便以此作为主题,开始了对哈迪斯和她母亲的拍摄记录。
起初的6个月之中,他们一直在村庄里对哈迪斯的日常生活进行拍摄,记录她与母亲、蜜蜂还有几只小猫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唯有在哈迪斯收获蜂蜜之后,摄制组会跟着她一路来到首都斯科里普,拍摄她在集市上售卖蜂蜜、采购商品的过程。
但这样的平静,却因为一户游牧人家的意外到来而被打破,这户人家带来了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安家在村庄旁边的空地上。这是影片叙事的转折,从这儿开始,影片有了故事冲突;这同时也是摄制组拍摄思路的转折——在影片的主题上,他们也想取得一种平衡:一半关于自然,另一半关于社会。
于是,原本只是计划拍摄一部纪录短片,但摄制组却拍摄了三年之久,积累了超过2000个小时的影像素材,最后剪成了这部时长87分钟的《蜂蜜之地》。
《蜂蜜之地》剧照
但成片的节奏却没有因为如此之长的时间跨度和庞大的素材积累而显得支离破碎,相反,导演在对影像素材的编排处理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影片在叙事推进与情绪流转上,细腻且自然。而影像中每一次冲突的发生,也都建立在导演对复杂人物关系的精准捕捉之上。而每一次的冲突和意外,也都构成了自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证明。
全片没有一句旁白,也没有一段采访,观众甚至从始至终都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导演依靠着极尽纯粹的生活影像,传递了影片在议题性上的现实意义——不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皆源于人物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与真切表达。
影片的主题可以被归纳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移民与土著。其实这些话题都并不新鲜,但《蜂蜜之地》却在宛如私人生活影像一般的细腻意蕴中,借由从平凡人身上散发出的诗意灵魂,传递着对世界性焦点议题的理念表达。而“一半自然,一半社会”的主题构想,在影片中也实现了交融统一。那至深的共情与思考,也伴随着观众,交织相替,从始至终。
当世界面临着蜜蜂数量年年下降的危机,当巴尔干半岛挣扎在种族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马其顿导演科泰夫斯卡和斯特凡诺夫的《蜂蜜之地》却用真实而温柔的影像,提醒我们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对待这个星球上的万事万物,一种深深扎根于耐心、传统、真诚与尊重的方式。
《蜂蜜之地》剧照
映后交流
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蜂蜜之地》映后交流环节
Q:影片开头重点在于刻画采蜂蜜女儿和母亲间的生活,后来土耳其一家人的介入是刻意安排,还是在其出现后去重新解构影片方向?
A:最初我和导演二人拍摄了一年,初衷是作为环保纪录片,拍摄到一半时第二家人(土耳其一家)来到了拍摄地,这就需要我们作出拍摄调整。
新家庭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最初与被拍摄者很难沟通。同时,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思考影片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一方面希望保留环保纪录片的主线;另一方面希望新介入的家庭能够以更好地方式呈现、融入整个影片。
由于对新来的家庭缺少前期调研,拍摄过程需要不断与第二家人和沟通,并跟拍了许多细节……总之,我们不希望去安排剧情,希望剧情在沟通中自然生长。
Q:影片拍摄历时多长?拍摄团队对故事的介入有多深?因为影片中存在着许多摆拍的画面。
A:总共历时3年,拍摄天数在100天左右。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比如集市等)会单独花3~5天拍摄。作为站在摄影机后的人,我还是努力专注于拍摄的影像本身,尽量减少介入,减少受自身情感的影响。比如在拍摄土耳其一家人到来时,为了拍摄牛进村的场景,我与牛保持着十分近的距离;又比如,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面对小女孩溺水的画面,这一没有预期到的突发事件,在远处摄影的自己还是选择了克制。
Q:影片夜场戏的拍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拍摄过程经历了哪些有趣事件?
A:夜晚的室内画面采用了自然光(烛光、柴火)拍摄,主要由摄影师和导演共同拍摄完成。拍摄完夜场戏后,拍摄组选择住旁边的帐篷里,十分有趣;又比如,当地有许多小猫小狗,有一次吃饭时,二人为了拍摄室内的动静离开了,当拍完回来时,食物已经被猫狗吃完了。
《蜂蜜之地》剧照
Q:一些电影摄影画面具有油画的特质,是否和导演的影像观有关?
A:开拍前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对3年来的素材进行了后期处理。在后期制作后,导演和制片人希望影片更具有自然的痕迹,呈现给大家的影片是剧组进行不断协商后的结果。
Q:拍摄土耳其一家人的争吵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A:摄影师自己是剧中唯一的土耳其人,他做了许多相关工作,希望让被摄者忘记拍摄者的存在。最后的争吵内容十分真实、没有介入感,那是大量素材剪辑而成的,属于剪辑的魅力。
Q:拍摄完成后,如何处理与影片中家庭的关系?
A:我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帮助采蜂女主角在镇上购买了一处住所;此外,也帮助土耳其一家人的孩子申请了助学基金,帮助其受到更好的教育。
《蜂蜜之地》
影片简介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而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编辑: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