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徐州山水图记(李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②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③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注释
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
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译文
自古名士贤才出任一郡长官,(实现)政风教化,恩泽四野,风气为之一振,恶俗随之改变,学子在学校歌声朗朗,农夫在田野其乐融融,商人在街市人头攒动,一时之间,气象不同,而境内的城池山川也就觉得特别奇特。因此,(他们 )这些人为地方增加了名气,并且(这个地方)也借助了这些人的名声,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传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著名,徐州因为苏东坡从而更加扬名。没有别的原因,是敬重这个人因而敬重这个地方。
如今距离苏轼治理徐州已经六百多年了。昌邑曦翁姜知府来管理这片地方,到任之时,登上黄楼向西眺望苏堤,慷慨怀想:山水依旧,人世已变,寻访过去治理黄河取得成效的诸多事迹,那些散失的故事还在这里吗?如果凭借诚心来实行仁政,哪里还有自古及今都赶不上他的情况呢!政务处理及时得当,一个月就实现了政风教化,实行三年,(徐州)就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到今天以历七年,始终如一日。偶尔在公务闲暇时,在放鹤亭上宴请宾客。(见)席座上有善画的人,就笑着对他说:“你没看见那群山耸立,而黄河横穿其中吗?百姓性情多刚勇,我(凭借教化)使他们变得柔和。你没看见那高阔的九里山,淮阴侯韩信的营垒好像还在;高峻的鸡鸣山,张良的箫声就像昨天吗?我和乡里父老共享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生活安定,人口增长,本来就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你没看见那奎阁在城东南光彩照人,奎峰在南岸耸立,和天上的文曲交相辉映吗?生活富足之后兴教,对百姓子弟进行教育,我盼望已经很久了。请您一定为我画这幅图。”
图画好后,拿来给我看,我打开图就恭恭敬敬地说:“我据此就明白您的志向了。曾经读苏东坡治理徐州时上奏皇帝的奏疏,对整个徐州的形势了如指掌。今天您绘制此图,安放在屏帷之间,坐在卧席之上,眼睛看到的地方就是政令制定(推行)的地方。那绘制并安放全州地图的原因,一定是又有超过苏轼谋划之外的地方,那么今天这幅山水地图,把它作为日后面君奏对时的先行资料可以吗?”因此(我)提笔来写下这篇图记。
视频专辑,请点击查看: | |
唐诗经典 | 宋词经典 |
《论语》的智慧 | 老子的人生智慧 |
品读道家智慧 | 弟子规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心性之学与大学之道 | 古诗今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