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9)湿热辨治(3)

【原文】湿热三四日,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隧之中,宜鲜地龙、秦艽、灵仙、苍耳、滑石、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勾藤。

【注释】此条乃湿邪夹风,窜入经隧。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侵入阳明之络则口噤;窜入太阴之络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熄风,一则风药能胜湿,又能疏肝也,用地龙、诸藤,欲宣通其络脉尔。

【原文】湿热、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勾藤、银花露、菖蒲、至宝丹之类。

【原文】湿热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饶上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稻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筍、冬瓜仁。

【注释】此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宜极轻之品以宣上焦阳气,若投重剂,与病无涉矣。

【原文】湿热,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卷、连翘、绿豆皮,此湿热参半之证,燥湿之中必佐清热,所以存阳明之液也。

【注释】上二条,凭验舌苔以投剂为临证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上蒸心胸,舌苔因之而转移。

【原文】湿热初起,即胸闷不知人,暓乱大叫痛,湿邪阻痹上中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六一散各重用,或用皂角,地浆水煎服。

【注释】此乃湿热俱重之证,而去湿药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不以辛通散邪为急务,不可过于寒凉,凝滞病机也。

【原文】湿热十余日,大热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疼,余邪悉留经络,宜元米汤泡干术一宿,去术煎水服。

【注释】病后湿邪未尽,阴液已伤,故口渴、汗出、身疼,此时救液则助湿,治湿则劫液,宗仲景麻沸汤法,取气不取味,走阳不走阴,佐以原米汤,两擅其长。

【原文】湿热数日后,汗出热不解,或痉或头痛不止者,营阴大耗,厥阴风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勾藤、玄参、生地、女贞子等味(可加潜镇肝阳之药,如牡蛎、石决明之类)。

【注释】湿热伤营,肝风上逆,血不荣筋而痉,上升颠顶则头痛,热气已退,木气独张,故痉而不厥,投剂以熄为标,养营为本。

王孟英谓:蔓荆子不如菊花。

【原文】湿热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鞭,谵语,昏不识人,两手搐搦,津枯邪滞,宜生地、芦根、生首乌、鲜稻叶。若脉证实者,大便不通,大黄亦可加入。

【注释】胃液劫夺,热邪内踞,非润下以泄邪则不能达,故仿承气例。

【原文】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后,忽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肉、扁豆、薏仁、半夏、甘草、茯苓等。

【注释】升降悖逆当补中,犹之霍乱之用六和汤也。若太阴惫甚,中气不支,非理中不可。

【原文】湿热证十余日后,左关弦数,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热邪传入厥阴之阴,宜仿白头翁法,热入厥阴而下痢,即不圊血,亦当宗仲景治热痢法,若更逼入营阴,安得不用白头翁汤凉血而散邪乎,设热入阳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宗仲景下利而谵语,用小承气汤之法矣。

【原文】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痢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热邪直犯少阴之阴,宜仿猪肤凉润法。

【注释】同一下痢,有厥少之分,则药有寒凉之异,然少阴有便脓血之候,不可不细审也。

【原文】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宜人参、白术、茯苓、附子、益智等味。

【注释】肥胖气虚之人,夏月多此证。

此条湿邪伤阳,理合扶阳逐湿,口渴为少阴证,勿得妄用寒凉也。

【原文】暑月病初起,但恶寒、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湿困太阴之阳,宜仿缩脾饮(砂仁、草果、乌梅、甘草、扁豆、干葛),大顺散,来复丹等法。

【注释】暑月为阳气外泄,阴气内耗之时,故热邪伤阴,阳明消灼,宜清宜滋。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古法最详,医者审之。

【原文】湿热证,按法治之,诸症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不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

【注释】滑可去著,郁李仁性最滑脱,古人治惊后肝系滞而不下,始终目不瞑者,用之以下肝系而去滞,此证何用?良由湿热之邪留于胆中。胆为清净之府,藏而不泻,是以病去而内留之邪不去,寐则阳气行于阴,胆热内扰,肝魂不安,用郁李仁以泄邪而以酒行之,酒气独归胆也;枣仁之酸,入肝安神,而以姜汁制,安神以散邪也。

章虚谷:肝喜凉散,枣仁姜汁太温,宜酌加凉品。

王孟英:黄连、山栀、竹皮、桑叶皆可佐也。

【原文】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证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生谷芽、川斛、木瓜、甘草、莲肉。

【注释】开泄下夺,恶证皆平,正亦大伤,故见证多气虚之象,理合清补元气,若用滋腻阴药,去生便远。

【原文】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去术加滑石、酒淬川连、生地、黄芪皮等。

【注释】此条脉证全似亡阳之候,独于举动神气得其真情,此医所以贵见识也。

阴液伤,忌利小便,湿热仍结,又忌滋腻,吴氏诸温病小便不利,淡渗法不可与也,所以仿冬地三黄意。

【原文】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从湿热治,只宜辛温之品煎汤薰洗。

【注释】阴缩为厥阴之外候,合足冷,全无虚寒,乃谛见本证,无一属虚,始知寒客下体,一时营气不达,不但证非虚寒,并非上热下寒之可拟也,仍从湿热治之,又何疑耶!

【原文】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侬,时谵语,浊邪蒙蔽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豉、山栀,无汗加葛根。

【注释】此与第九条宜参看,彼属余邪,法当轻散,此则浊气蒙蔽上焦,故懊侬脘闷,眼欲闭,肺气不舒也。时谵语也,邪郁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除,《内经》曰:“高者越之”,用栀豉汤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而开心胸之表,则从吐已。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

  • 湿热证治在男科临床上的思考

    在男科临床中,无论是功能障碍,还是急慢最性前列腺炎,最常见的证型应该就是湿热了! 一提到治疗湿热证,大部分人马上会想到的方是什么?不是龙胆泻肝丸恐怕就是八正散!这两首方确实是好方,在解决肝胆湿热和小便 ...

  • 周末分享:妊娠呕吐之中医辨治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妊娠呕吐之中医辨治 王东海 孕妇在怀孕早期(通常是在1-3个月期间),常常出现:择食(如嗜酸.辣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倦怠,甚至是不能食.体温上升.脉搏增快.头目眩晕等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4)湿热辨治下焦篇

    [原文]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土中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与少阴癸水合. [注释]此统举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土居中央,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2)湿热辨治·中焦篇

    [原文]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注释]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留于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首如裹,目始蒙,热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0)湿热辨治(4)

    [原文]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草根.管仲.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 [注释]热入血室,不但妇女,男子亦有之,不第凉血,并须解毒,然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8)湿热辨治(2)

    [原文]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寒所逼,皮肤蒸热,凛凛恶寒,头痛头重,烦渴或腹痛吐泄,宜局方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 [注释]此感暑月阴湿之邪,名曰阴暑,阴邪外郁,故头重头痛:阳气被遏而恶寒:暑热内蕴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7)湿热辨治(1)

    [原文]湿热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苍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味. [注释]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兼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于阳明之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6)湿热辨治之论痉厥、承气下法

    [原文]湿热之邪不自表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气血与三焦可辨,医者不能分析,一概混治,杂投无当,徒伤正气,今论湿热病机而得一畅其旨. 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弥炽,湿得热而愈张,故湿热两分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5)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篇

    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篇 王东海 [原文]湿热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湿在阳明多热,在太阴多寒). [注释]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 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56)张锡纯肋痛辨治

    张锡纯((1860-1933年)肋痛辨治 案一 一人六旬,因操劳过度,其疼或在右胁,或在左胁,有时两胁亦痛,前医以平肝舒肝柔肝不效,年余更剧,疼时精神昏溃,脉左部微细,按之即无,右近和平,略带劳. 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