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6)暑温辨证(一)
先君温病笔记(16)暑温辨证(一)
王东海
暑邪入脏形证——
【原文】暑邪自口鼻吸受
入肝则眩晕、麻痺。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内寄相火,暑火相合,则肝阴伤,则阳气上亢而筯失养。
入脾则昏睡不觉。脾为湿土之脏而主肌肉,行气于四肢,暑热伤气,气伤则不能行四未,则肢懈怠。
入心包则先烦后热。
入心则神昏卒倒。心主神明,暑入则神不明也。
入肺则喘喝、痿趸。肺主气,暑热伤气,气伤则喘,气伤则不能充其于身,肺为肾之母,肺热叶焦不能生肾,肾主骨也。
入肾则消渴。肾为水脏而主五液,其经自足心行内踝,上股内贯脊,直者贯肾,行肝膈入肺循喉咙为上液道。
入肠胃则恶心呕吐。
入肌内则烦躁,或如针刺或作赤肿。
入皮肤则肢体潮热。
暑温·温病条辨——
【原文】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自注】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脉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因暑热为凉气所遏),故用新加香薷饮发暑邪之表。
【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达于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泄实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佐以辛凉。
【霖按】无汗用香薷饮乃热为寒遏,而病必兼湿,脉若洪大则气分之热炽可知。方中去扁豆之清暑益气,黄连之清心祛暑而加连翘、银花,误矣!只知界限三焦,不知暑由口鼻吸受,邪先入心之义。
【原文】新加香薷饮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黄连、竹叶、芦根、滑石可随证加入)。
【原文】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原文】手太阴暑温,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原文】生脉散
人参三钱、麦冬二钱、五味一钱。
【原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焦者,以中焦法治之。
【原文】清络饮
鲜荷叶边、银花、西瓜皮、竹叶心、丝瓜皮各二钱,扁豆花一枝。
【原文】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注释】咳而无痰,不嗽可知,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草、桔梗开提,甜杏仁之降肺气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霖按】火热刑金,咳而无痰,不宜甘、桔开提,宜加枇杷叶清降为稳。
【原文】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原文】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
半夏八钱,茯苓六钱,厚朴、杏仁各三钱,生姜五钱。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