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为何值得收藏
康熙二十七年正式开始研制瓷胎画珐琅,此后反复实践,不断试烧,并把珐琅作由紫禁城内启祥宫移至内廷深处的养心殿西侧,便于皇上的巡视和督察。康熙二十九年为加强珐琅作的管理增加笔帖式一人,以后多次增加技术和管理人员。康熙五十九年,圣祖在接待罗马教皇克来孟使者嘉禄时,向他展示了造办处自己制造的数件珐琅彩瓷器。由此看来,清宫珐琅彩的烧制成功最迟不会晚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珐琅彩从试烧到成功经历了三十几年的艰辛历程,康熙晚期步入了完 美的成熟时期。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 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它作为清康雍乾三代皇 室的秘制秘藏之物,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制作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国泰民安和国力强盛。
珐琅彩即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将画珐琅的技术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瓷胎上画珐琅是的这种精细彩绘瓷器不是一般的瓷器都能拥有的,这种瓷器都是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别制作的,当然部分瓷器也会用于犒赏功臣等,所以它的出身都不一般,仅看这件清代乾隆珐琅彩宫碗就足以证明。
清三代珐琅彩与民国和现代仿品珐琅彩的最 大区别是:真品有金属光泽的蛤蜊宝光,有细密的冰裂纹开片。而民国仿品和现代仿品则不具备这两大特征。因为雍正后期就研究出国产珐琅料了,所以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所以有人称《中西合璧雍正珐琅彩》因为进口料的色彩种类少,国产料的色彩种类多。如有藏品想要送拍咨询可联络笔者:一三九零,二三零,零四零八,其他勿扰、到了乾隆时期全部使用国产珐琅料,没有进口料了;乾隆中后期就开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珐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没有珐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珐琅彩。所以清三代珐琅彩又被称之为:“官窑中的官窑,绝 版的宫廷艺术品”。因为民国时期和现今根本就没有清三代时期的那种珐琅彩料了!为此,我咨询过景德镇的制瓷师傅们,他们说:“究竟清三代的珐琅彩料里面添加了什么物质或者成分会出现这两大特征?谁也不知道!也研究不出来!”仿品只能仿其“形”;而无法仿其“神”!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珐琅彩瓷上的西洋人物画采用了油画的画法,这是前朝从来没有过的。传统中国画采用的是勾、皴、擦、点,而瓷胎画珐琅上的西洋人物则是采用没骨法,人物高鼻深目,而具有阴影、纵深和光感、立体感,与以往三彩、青花、五彩的平填色彩存在很大区别。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 珐琅彩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