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先至的真传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八)

后发先至的真传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八)

李新方

【原文】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解曰】后发制人,历来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和长期习练的重点,故又有“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之说,而在今天,别说练到,就是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就不多。记得有一位散打朋友找太极拳老师切磋:“听说太极拳是后发制人,你让我先动手行不”?“来吧”!说着一个直拳冲着太极拳老师的面部打来,就在双方肢体接触的一瞬间,那位散打朋友已被掷于丈外,倒在地上。

“让我再试一次行不”?“来吧,试多少次都行”!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师父,我还是不服”!“为什么不服“?“您这也不是后发制人呢,您应该先让我把您打趴下,您再还手”。“可我站着不动,你打不了我有什么办法?就等你啥时候练到能把我打趴下再来试吧”。

实际上,那位散打朋友对后发制人的理解并非个例,很多人就是这么理解的,但很明显,这种理解并不符合中国武术后发制人的本来之义,祖师这段话讲得非常明确:“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也就是说,中国武术的后发制人,实际上是后发先至。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后发先至的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军争篇》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荀子·议兵》亦云:“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武术作为军事技术,是直接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当然要按照军事理论的要求加以研究,故同时也产生了后发先至的技击理论,如《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下大力量研究后发先至的理论和技术呢?这是由中国军事和武术的目的所决定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武术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暴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故战争的战略和武术的技击战略,必须是后发制人。但后发制人决不是等到被打得失去抵抗能力之后才还击,而必须在后发的同时,先行有效地击中对方,才叫做后发制人,故后发制人的技术本质是后发先至,亦即战略上后发制人与战术上先发制人的辩证统一。

但后发制人,特别是后发先至,又是最难的事情,多是当对方拳脚或器械袭来,自己先行格挡或闪避,在对方“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程宗猷《耕馀剩技》)之隙乘势还击,使对方来不及变着而被击败,但要掌握好这个火候并非容易,后发者往往吃亏,故“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之说一直流传至今,特别是如果双方都想要这样的效果,互作试探性进攻,往往打成了消耗战,“犯了招架,就是十下”,打了很长时间也难分出胜负。

直到王武李三圣论出,后发先至的技击训练“有如科学家之实验”(李槐荫《刋印先祖亦畬公太极拳谱缘起》),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既有高深的科学原理,又有系统的工艺流程,人人都可以成为后发先至的技击高手,祖师这段话,就是对太极拳后发先至之秘的集中阐述,对其中所有问题都讲透了,只是真正能够读懂的人还不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是后发先至的基本方式方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简单,谁都看得明白,实际上却是最难读懂的,如果你真的读懂了那么就已经是后发先至的技击高手了。前不久,看到一篇专题研究后发先至的文章,其中就引了这十二个字,进行了很多分析,结论是“只有比对方力量大得多,速度快得多的人,才可能做得到”,很明显,他没有读懂,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学武术了。

“彼不动,己不动”,从表面上看双方都是不动,但内部的状态实质是不一样的,力击者不动就是不动,而技击者,特别是后发先至的技击高手,已经启动了技击的全自动化程序,处于一触即发的应激状态,故能“彼微动,己先动”,在对方首先发起进攻后,却能够先行有效地击中对方,这与力量大小、速度快否,没有必然联系,下面,祖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后发先至的高功夫的具体练法。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是说要做到后发先至,关键在于要做到知己知彼,而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明乎此,则后发先至不难矣。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这个“依”字极高妙,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太极拳防守之秘,当对方突然、主动向我发起进攻,虽换着却打不着,不能有效击中,所谓“知己”,就是通过走架,在显微状态下消除自身存在的一切缺陷,在实战中无论情况怎么变化,都始终无隙可乘,无懈可击的状态,尽管对方蹿蹦跳到,左冲右突,我只要做到“随转随接”,对方挨着却打不着,力量再大,速度再快,却有何用?学太极拳只要把拳架真正练好了,防守就了基本把握,叫做“没学打人,先学不挨“。

“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这个“粘”字,同样极高妙,是“既能不挨,还要能打”,在具有防守之把握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制人,是在不抓不拿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对方,而要做到粘人,就必须知人,而知人是在知己的基础上,通过打手的训练方法实现的。

消除自己身上的缺陷,以自身作为参考系,就很容易在打手中发现对方的缺陷,随着走架打手功夫的不断深入,自己的参考系就越来越大,自能在实战中做到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随转随接”,“不后不先”。随转随接,不后不先,讲的是时机问题,但实际上“时”和“机”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这里讲的都是机,而不是时,这个问题后面还要深入讲。(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