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曾庆雨:《曾庆雨〈金瓶梅〉研究精选集》
目 录
金学丛书第二辑前言
《金瓶梅》:一个关于善的寓言
论西门庆文本内界形态的他视角差异性
论<金瓶梅>叙事建构及其叙说特征
论《金瓶梅》创作主体意识的价值及其影响
论<金瓶梅>叙事艺术的思维特征
论清代《金瓶梅》故事在民间戏曲艺术传播中的两种演绎现象
《金瓶梅》女性人物论:
潘金莲自尊与自卑意识分析
情爱,子女:李瓶儿的两大生命线
庞春梅睥睨裙钗的心理透视
吴月娘市井心理谈
孟玉楼的婚嫁观与处世谋略
孙雪娥悲剧人生论
宋惠莲的自尊意识论
李娇儿:环境造就的烟花娇子
如意儿求安心理分析
王六儿的惟钱财为尊的生存方式
林太太寻找失去的贵夫人心理
西门大姐:财势婚姻的牺牲品
倚势谋财的李桂姐
青楼中的多智女子郑爱月
逢场作戏的贲四娘子
招摇于红尘与方外的的薛姑子
王婆:为财而谋的马泊六
奴大不欺主的小玉
附录一 曾庆雨小传
附录二 曾庆雨《金瓶梅》研究著作论文目录
后记
《曾庆雨〈金瓶梅〉研究精选集》,曾庆雨著,台湾学生书局2015年版。
后 记
曾庆雨
2013年的冬天,昆明降下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雪。当我站在机场的停车坪前,看着眼前那一片雪白的世界,仿佛是一种象征和预兆。之后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当时我的直觉的准确无误。
时间来到了2014年的元旦,在单人病房卫生间的镜子里,我看到一双充满了红血丝和乌青眼圈的眼睛,那是我自己的双眼。刚走进这个多事的马年,便想到吴敢先生要求完成的文集时限,心中满是不安和焦虑。真不知是否能完成这一才开了个头的工作?时近两个月,每日只是穿行在医院重症病房和购买药物的路上。能有一个四小时的睡眠时间,都觉得是一种浪费。可这一切的努力,并没能挽留住一个生命!
2月15日,我在个人微博里,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今年是我经历过的最为寒冷和痛苦的冬天。生死病痛,目睹之后的心酸难耐,方知生命的不易与脆弱,也渐懂从容淡定之修养境界的真谛。生亦苦,死何惧?皮囊一弃尘埃一地。罢罢罢,多相伴,少遗憾,一世亲情随缘散。怎样走出伤痛,给自己一个证明勇气的理由?思来想去,除了要负起照顾好卧病不起的老父亲的责任之外,那就是把曾经想要放弃的文集整理修改工作搞下去。
又是不知几多的披星戴月,也不知是什么力量的支持?这本文集的整理、修改和编写工作终于进入到了尾声。而在这一段心路艰辛的过程中,虽说举步维艰,但也终于走到了希望的岸边。这个文集工作的完成,自当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帮助和理解,给了我默默无声的支持和行动上的鼓励,还要多多感谢吴敢先生给予我的宽容——从时间到文本的纠错,这给了我很实际的帮助。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个支持和鼓励我的人,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二十几万字的文稿全部修改一遍。
《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人们》,曾庆雨、许建平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当我在计算机前看着这一个个被键入的字句,总会不禁想起,1987年在威海的那个夏天。天那么热,房间那么小,王汝梅先生身穿一件雪白的短袖衬衫,手里拿着一方汗巾,向学员们介绍着张竹坡评本的《金瓶梅》。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部著作,便随机购买了一套由王汝梅先生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那也是我第一次有了整套的《金瓶梅》的文本,还是正规途径购得,而非地摊货,心中甚是高兴。不过那个时候的我,对这部小说谈不上有何见识。
1989年,有幸考入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助教班里学习。正是通过这个机缘,聆听到了黄霖先生《金瓶梅》研究的课程。那时候,在任何大学里,都没听说过有系统讲授《金瓶梅》课程的。记得就在接近期末时,在老文科楼的电梯间,我偶遇黄霖老师,有着话唠癖的我,忍不住和黄老师聊了自己对玳安这个人物的一些看法。黄老师当时听得很认真,并没有因为我的幼稚而不耐烦。其实,我那是为着期末的作业而探底,想知道自己的选题是否可行?没想到黄老师给了我一通十分的鼓励,那一天的好心情,直到今天也能记起。正是黄霖老师的鼓励,促使我放下了对唐诗宋词的兴趣,转而进入到了对中国小说的关注,进而开始了《金瓶梅》研究的学术之途。
2000年,随着与许建平学兄合作的《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人们》一书的出版,成就了我的研究定是走向“金学”的不二选择。也由于,从本科学习时期起,就对西方文学批评感兴趣。所以,在对《金瓶梅》的研究方法上,也就会不经意地采用一些诸如叙事学理论的工具来进行。虽说,不是刻意而为,但也是“金学”研究中的一种尝试。一次,在和“金学”同仁师友们的聊天中,听到一位好友对我说:“你知道吗?在开封会议上,你的论文在大会上一说完,那个‘他视角’就成了那届会上的流行语。”我知道,其实我的论文没他说的那么有震撼力,但是这样的鼓励,使我坚定了以这样的方式去搞《金瓶梅》的研究。
2012年,吴敢先生说要写优秀的论文赴台参会,我便撰写了《论<金瓶梅>创作主体意识的价值及其影响》一文,而写作的过程,可谓得心应手。自己也能觉出一种向成熟转变的进步。这部文集的成型,时间跨越了13至14两个年头,这1314,网络语的解读就是一生一世。
行文至此,我深感在学术的道路上,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引领和机遇,更需要鼓励和包容,尤其需要有一个宽松与严谨相结合的学术氛围。而这些必备的条件和因素,我都得到了。我是幸运的!有这么好的师长,有这么好的朋辈,有这么好的团体,有这么好的家人。让我再次感谢您们,谢谢!
2014年4月11日下午于昆明
作者简介
曾庆雨,女,1961年7月生。1989年考入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助教班。因受到黄霖先生的影响,开始走上了《金瓶梅》研究的学术之路。本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公共关系委员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元明清文学研究。在《明清小说研究》、《当代文坛》、《思想战线》、《学术探索》、《云南社会科学》等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获得云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及云南民族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一部。获得两届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