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潇:致广大尽精微——李时人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李时人教授,1949年生,辽宁锦州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过插队知青和工厂工人,经过十馀年自学,1980年由王进珊、廖序东等教授推荐,被破例录聘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教师,1986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引进,1992年晋升教授并担任所长,1992年至1996年曾兼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带头人。

李时人教授

李时人教授曾先后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逾百篇。独立编校的断代小说总集《全唐五代小说》被誉为“文化积累工程”。已出版的学术著述有《金瓶梅新论》《西游记考论》《李汝珍及其〈镜花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诗词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游仙窟校注》《中国古代小说在东亚的传播影响》等。另主编有《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中国禁毁小说大全》等。历年招收硕、博士研究生100馀人。

不怒而威与真诚待人

每次走进李时人先生的家,都会沉浸在一种悠远深厚的文化氛围里。客厅里的红木家具泛着凝重怡人的光泽,地板上硕大的青花瓷缸里插着书画卷轴,花架上四季摆放着盆花,有时是梅、兰,有时是菊花。各处墙壁也都悬挂着书画,既有国画、书法,也有巨幅油画。

楼上近30平方米的书房里,顶天立地整整两面墙的书架,所藏书籍有上万册,中间是一个长长的工作台,各种书籍文稿堆积如山。

李时人教授

这一切,与窗外大上海的灯红酒绿与熙熙嚷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昭示着先生的事业、生活与格调,也像先生的治学与为人,既古朴典雅、内蕴深厚,又个性突出。

先生脸上经常带着一种深沉的表情,给人以“不怒而威”的印象。所以许多研究生初次见到先生,心中常不免生起一种敬畏之感。然而过不久就会发现,所谓“君子不威则不重”,这只是先生为人刚直不阿、不愿随风跟俗的个性使然。

其实先生待人,不论是对家人,对朋友,对学生,都是十分真诚热心的。研究生刚进校,他就会仔细地询问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

有一位同学年龄比较大,有家庭负担,先生就记在心里,私下找人请院里给他安排一些上课、改考卷的工作。发现个别学生有点心理问题,也会关照其他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帮助他。

李时人教授弟子答辩合影

对学生,先生不仅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且总是平等待人,态度随和。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常常淡淡的一句话,轻轻一个动作,就使人感到亲切与温暖,体会到他的宽仁厚爱。

求实、创新与循序渐进

先生与人交谈,通常是耐心倾听,自己话语寥寥。但如果谈到学术问题,引得先生“开讲”,情况就会大变。先生讲起学术问题,总是思维敏捷,清晰流畅,而且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使人真正领略到一位知识渊博、识见高超的学者风采。

几乎每一次与他交谈,都会受到新的启发,有时他高屋建瓴,一语中的,真如醍醐灌顶,发人猛醒。这是因为先生不仅有学识,也有一整套治学的原则、门径与方法。

先生有一个“治学三原则”,那就是“求实,创新,循序渐进”。在他看来,治学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所谓“做学问”的主旨在于发现和创造,因此必须有“创新”的要求。

至于“循序渐进”,他认为这是治学,尤其是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必由之路,学术上是不能搞“大跃进”的。

《全唐五代小说》

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有不少资料考辨的文章,还编校了《全唐五代小说》《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中国禁毁小说大全》,完成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游仙窟》两部书的“校注”。不仅重视资料文献的考订,写文章,也特别注意实事求是,不妄言,不臆测。

先生发表的文章无不追求新意,否则宁愿不写。

上世纪80年代他写了不少文章,却从来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主义的——如“主题思想”之类的理论——写过一篇文章,而是对这一类研究的思想方法提出了质疑——如1985年1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和研究方法》一文。二十年后,当学术研究进入多元,那些曾经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方法逐渐被学术界所认识以后,人们才理解他的独立思考和力求创新的精神。

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三十多年,前十年重点研究古代白话小说,又十年关注文言小说,近十几年则倾力明代文学。既重视资料收集、考订,也强调理论思辩,对很多名著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史观念和体系,这一点许多听课的研究生都很有体会。

但先生却越来越重视思考和积累,不急于发文章,也不急着将自己已经动手撰写的小说史整理出版。这对强调文章数量的人来说无疑使不可思议得。

《西游记鉴赏辞典》

先生说过,在学术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劳动的今天,不可能不与功利有一定联系,但功利不应是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的目的;学术研究虽然越来越专业化,但学术的最高境界仍然是“思想”创造。而要达到学问的高境界,既使在本专业范围内达到较高境界,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渐进,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先生常对研究生讲这三条治学的原则,并基于这三条原则,为学生们指出学术研究的各种门径,包括作论文的准备工作。

这一点对历届研究生影响都很大。比如,他指导出来的博士,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的关四平教授,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的“后记”中,就首先谈到先生“‘考论兼长’的治学特点与‘求实、创新、循序渐进’治学原则”对他的影响。

勤奋努力与辛苦寂寞

先生将“循序渐进”作为一种治学原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强调勤奋努力、永远进取的意思。他的勤奋从不是短时之力。

从1988年先生开始编纂《全唐五代小说》,十年后的1998年,五巨册《全唐五代小说》出版,而这部断代小说总集竟然主要是先生独自一人编校的。

《全唐五代小说》

为此,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专门写文章赞叹说:“李时人以独自一人之力,只在后期有少数门人作技术性的协助,孤军奋战,竟能编纂出125卷《全唐五代小说》的巨帙总集来,其魄力和毅力真堪惊叹。他孜孜矻矻,耐寂寞,甘坐冷板凳成果,真堪称‘十年辛苦不寻常了’。”(《中华读书报》200年4月19日《唐五代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1997年,先生接受中华书局的邀请,为国家重点项目七卷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编写《明代卷》,到2015年正式出版,前后耗时十八年之久。十几年中,他将大部的时间都投入到这项繁重的工作中。这也是过去从来没有人做过、不少人望而却步的艰巨工作。

先生的做法是先收集所有有关明代作家,包括诗文和戏曲、小说作家的资料,然后给这6000左右个作家每人写出一个小传,最后再从中遴选出3200个作家编成辞典。实在是既耗时又耗力的事。

他撰写的《明代卷》词条中,不仅有每位文学家的生平、著述的介绍以及历来对这位文学家的评价,还有对这位文学家著述的版本及存佚情况的说明,这最后一点是编纂体例中没有要求的。而增加了这一点,工作量和难度都会大大增加。

有人劝告他何必自讨苦吃,先生却坚持这样做。理由是既然是工具书,就应该尽可能方便大家的使用。可以想见,完成这样一个工程,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劳动,而先生竟然再一次以坚忍毅力,通过他的和勤奋努力完成了。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先生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完成了唐五代小说小说的总集,却只是将一篇“前言”发在《文学评论》上,其他几乎没有写过有关的文章。他对明代文学家进行了如此深入的考察,但除了以前所写的有关明代小说的文章外,至今也没有发表过其他有关明代文学研究的文章。所以有人认为他所做的是“为人之学”。情况似乎也是这样。

《全唐五代小说》出版以后,就有不少研究生利用它来作硕、博士论文。先生自己学生所作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唐五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诗与唐五代文言小说》《道教与唐五代小说》和《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等。而基于他对明代文学家的研究和积累的资料,门下的硕、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几十人人以明代文学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曾经有人劝告先生,在现在的形势下,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做“为人之学”,吃力不讨好,不如写些论文或论著划算,更何况自己又不是不善于“论”的。

作者所著《明代山东文学史》

他却认为,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学术研究本来就是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搞学术研究的人,应以推动学术研究前进为目的,更何况天下本没有纯粹的“为人之学”,做这些事不仅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题内之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积累。显示了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襟怀。

博学精深与学无止境

在治学中,先生一贯重视知识积累。先生说,每个人首先都是运用前人的思想资料进行思想的,只有积累多了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想。在学术积累上,先生又特别强调“功夫在诗外”。

他虽然是古代文学的专业研究者,却强调研究生首先要读古代文学专业之外的书,要读有关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艺术史的书。不仅要读古代的书,也要读现代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书,也要读外国的书。视野不开阔,囿于自己专业的小范围,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只能做饾饤学问。

李时人教授与弟子合影

研究生听先生上课和听先生解答问题,无不感受到先生的博学和精识。先生门下毕业的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俞钢教授,本科读的是文献学,硕士拿的是历史学学位,在他的博士论文出版的“后记”中就写到了老师“博学精深和敏锐严谨”对他的印象最深刻(《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先生既能作文献考据而又长于理论思辩,对于学术文化不少领域的问题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说明他的积累不仅在知识上,更在思想上。而这又与他长期以来坚持读书学习分不开。

先生平生渴求新知,最爱读书。“文革”刚结束,一个只上过一年高中的中学生能够直接站上大学讲台,只过了五年,又越级被评为副教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刻苦读书自学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所以1987年全国总工会表彰“读书自学”先进个人,授予99人“自学成才奖章”,先生被列为第一位(1987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在以后的岁月里,先生不仅没有落伍,而是在学业上不断精进,更与他没有放弃读书学习有关。

先生喜欢买书、看书,还订阅了大量报刊,十分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愿做一个三家村的老儒,更愿意做一个不断进步的现代学者。

好学不辍,愿意接受新事物,也应该是先生的一个特点。比如1990年他就开始使用电脑工作,这在当时的文科教师中是极少的。

《西游记考论》

而正因为这种好学进取的精神,使他能经常站到学术的前沿,不断开阔视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他是大陆较早注意到海外关于域外汉籍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的“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越南和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影响研究”还被列入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项目,可谓领风气之先。

2013年,先生又有了重大收获——《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同时,“明代作家文集序跋汇编”等课题也陆续进入先生的视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稀之年的先生清癯多病,但他对学问无尽的探究热情深深感动着我们,也永远是学生的榜样与精神财富。

相伴红颜与膝下麟儿

先生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达摩面壁图”,两旁挂的楹联写的是:“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治学与培养后学,是先生的人生事业。几十年来的辛勤不辍,使得先生积累日趋丰厚,视野愈加宏阔,学术日臻佳境。

李时人教授

有这样一位老师走在前面,确实给了学生们更多的鞭策。先生门下的研究生,似乎很少有人敢于敷衍岁月,不努力学习的。先生目下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四方,不少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名家。

不过,先生并不是只知道工作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体育运动,现在虽然很少运动,但谈起各项体育赛事仍然兴致很高,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说要去竞聘足球教练。

先生也喜欢艺术,十几年前先生收集的国内名家书法作品就有上百幅,还常去看画展,结果引逗得先生的独子李根竟跑去学油画,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最终从油画系历史绘画工作室研究生毕业,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师。

如今的李根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油画家,由他所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如《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文化盟约》《元明青花瓷》等颇受赞誉。先生家的墙壁上也因此增添了新的异彩,先生凝视这些画作的眼神中,流淌着浓浓的父子温情,也投映着心底另一个梦想实现的辉光。

李时人教授与夫人汪华女士

在努力前行的先生背后,是先生的夫人汪华女士。每一个初到先生家去的学生,都会对师母的高雅仪态和出众的端庄秀美感到惊讶。

老师与师母是中学时的前后同学。“文革”时,先生的家庭曾经遭遇到巨大的灾难,正是在先生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这位美丽的姑娘毅然决然地与先生结为夫妻,1988年第3期《人物》杂志上发表的先生传记中,对此还有过一段动人的描写。

师母很会执家,烧得一手好菜。最难得的是与先生一样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师母,与先生志趣相得。四十多年来,两人伉俪情深,相濡以沫。

师母悉心照料先生的生活起居,也极其关心先生的事业。对先生的学生,更是视为家人,呵护有加。先生注意不到的地方她会注意到,学生遇到困难她会主动关心。因此,许多学生毕业论文的“后记”中都会提到对她的特别感谢。有一次,一位外校的答辩老师就好奇地问过学生,说这是很少见到的事。

《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论集》

先生从精神旺健之年到迎来七十华诞,名满天下,桃李盈堂,含饴弄孙,端居养怡,却依然奋发不已。人生的道路上有人相扶相携,共同前行;膝下麟儿头角峥嵘,勤奋仁孝,这对先生来说,应该是最幸福的事了吧!翌日清宴奉良筹,当亲为先生寿。

门生周潇记于青岛浮山北麓

2017-7-31

(0)

相关推荐

  •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报道!袁世硕:知人论世 学识丰硕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人剪影"栏目整版聚焦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以<袁世硕:知人论世 学识丰硕>为题刊发报道,深度报道了袁世硕先生的成长历程和治学经 ...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超民博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超民博士 高志英 [摘 要] 林超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和历史学专家方国瑜教授和江应樑教授培养出来的第一位中国民族史博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本文 ...

  • 陈尚君《问学纪程》(节录)

    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我的起步是相当晚的. 1952年,我出生于江苏南通.父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更说不上家学渊源了.刚进初中就碰上"文革",没上几天课就"轰轰烈烈& ...

  • 逝者丨红学专家孙逊今天病逝,曾作为最年轻的学者参加《红楼梦》校勘注释小组

    文:文汇网2020.12.12.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今天(11日)上午因病去世,消息传开之后,在我国红学界和古典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红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 ...

  • 俞晓红:致广尽精,叩钟待鸣——怀念恩师李时人先生

    一 最早认识李时人先生,是1990年9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的全国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期间.此前一年,我刚结束了一段中学任教的经历,返回安徽师大读硕士.因正好写了一篇论<三国演义& ...

  • 【一封感谢信】致拾金不昧东尚物业人!

    2021年5月7日,长乐新城小区物业收到了一封来自业主的亲笔感谢信. 业主在信中提到,5月4日,将手机.钱包等个人物品不慎遗落在小区休闲广场,十分心急,幸而被物业协防员常根捡到后及时归还. 物业人在履 ...

  • 周朝阳:发现了一个狠人!两年多码字1000万!平均1天写10000字

    简书日更排行榜上的前100名创作者,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他们当中最短的也日更了800多天,今天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狠人.两年多的时间写了1000万字,总计二十几部小说,还有闲杂的一些文字, ...

  • 2019:致所有我在乎的人!

    你的好,你的真,我藏在心中,谢谢相遇,谢谢微笑,感谢那个曾经,因为相遇,所以感恩. 一个恩,扑朔迷离,一个真,藏着好多轻易,写下祝福,写下懂得,十指紧扣,愿你余生安好,愿你今生安康. 生命里,最大的好 ...

  • 五一节祝福,致我最爱的人

    五一节日,如期而至, 心中有千万言语, 化作祝福送给你, 愿我最爱的人, 平安幸福,节日快乐! 致我最爱的父母, 谢谢您们给了我生命, 还辛苦的把我养育,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看着父母渐渐弯起的腰 ...

  • 致过年不回家的人:谁愿意背井离乡,谁不想过年回家团聚,谁……

    2019年春节即将到来,好多在外打工的朋友都已提前回了家,腊八已过,年已来.如今年货已在准备中.当然,有一些人,过年可能都回不了家.也许都是贫穷惹的祸啊!有钱谁不想回家过年,有谁想天天上班.致过年不回 ...

  • 人体中有最重要的“2厘米”,如果少了它可致瘫痪!但每天都有人在损伤它!

    前几天百草君听粉丝张大爷说自己刚刚出院不久,就是因为前几年总是有关节疼痛的情况,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后来病情逐渐严重,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关节变形,不能正常下地活动的状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来在儿女 ...

  • 春节:致我最在乎的人

    岁月无痕,时光流转, 转眼间, 一年又过去了. 这一整年的忙碌之中, 听遍了天南地北的口音, 最终发现, 还是自己家乡的口音, 听着最为暖心. 然而, 时间来不及细算, 过往来不及细看, 这一年里, ...

  • 520,致心里有我的人!

    来源:网络   编辑:宇儿 茫茫人海, 能遇见你是我的福气, 大千世界, 最幸福就是彼此惦记! 人生最美丽的话语, 不是一句我爱你, 而是心里面装着你, 发自内心把你疼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