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经方第一惑|黄煌教授医话
一、清末民初以前,学者考证路径多从文献到文献,伤寒论一两等于几克这一问题,考证结论多有不同,如黄元御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三钱四分;陆懋修引用其外曾祖王朴庄结论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七分六厘(倪海厦亦采次此说),这结论差距也未免太大。后考古起,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兴,伤寒论一两=15.625克,柯雪帆和仝小林教授的这一考证结论令人信服。若再有怀疑,则可亲自动手把《汉书 律历志》上说的1200颗黍米买来称称总可以。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伤寒论一两=15.625克的考证结论,在没有新的相反证据之前,很难推翻。
二、黄连阿胶汤黄连用四两,按一两=15克计,四两=60克,但也是分三碗服用,病人一次只吃到20克黄连,应该可以忍受。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同理等于90克,但分温三服,一次只吃到麻黄30克,况且还有杏仁护驾,危险性也大大降低了。
三、学习伤寒论,求真归求真,有效归有效。求其真是第一步,学习就要很龟毛,因为涉及病人性命,死生大事,不龟毛不行。比如伤寒论原文桂枝汤中大枣分明是12枚,为何有人说用10枚?用6枚?首先得给我解释解释,如果有师傅说这是他的师承经验和用药习惯,10枚或6枚是随机开的,那别人要想自学中医就没有办法了,必须找个“活”师学他的经验和用药习惯。如果我用12枚,但我说我的师承是“死”师,他是2000年前的仲景,到底你的师承厉害还是我的师承厉害,这就不好说了。求其效是第二步,如果麻黄用45克分温三服有效,用15克分温三服也有效,为病家银子考虑,毫无疑问当然用15克。鉴于《中国药典》的用量紧箍咒,反过来思考,即使用量大而违反它,但只要安全有效,没有出问题,起码病人不会找医生麻烦。为了这一考虑,学习伤寒论就要更加努力才行,减少被病人找茬的可能。
四、仲景常用药也大概50味左右,中医药大学完全可以分配10个人集体只研究一味药,比如桂枝,可查历代文献,东汉的桂枝主要产地在哪里、收成季节,加工手法等等,现在又是如何现状,有何变化。中国还是那个中国,总不需要跑到美国去调查。我是老师我就出这样的期末考试题目,本科生科研水平差,就找研究生,每年都能收上来一份桂枝研究报告,一份芍药报告,几年下来足够可观。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学术风气,还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只要勤动手,勤翻书,总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