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到“自由”,为什么自动驾驶反而更需要交互设计?
如果你了解过智能汽车技术,可能听过L0-L5的等级划分:从L0的全人类驾驶,到L5的全自动驾驶。很多研究自动驾驶的企业于是将L5的“全自动”作为未来汽车设计的终极目标,进而得出一个结论:既然未来汽车都不用人来开了,那么交互设计也就不重要了。
真的是这样吗?
年初我去美国参观CES展,在体验了本田L5级概念车后,非常欣慰地发现本田不仅将人机交互作为其L5级自动驾驶的核心展示元素,还践行了UX经典设计范式——“H-比喻”。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未来智能产品的交互设计哲学,以及本田的概念车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未来汽车与H-比喻
Donald · A · Norman在其著作《设计未来》中,从UX的视角讨论了未来智能产品的经典范式——“H-比喻”(H即horse,也就是马)。
多年来,美国和德国的很多高校、企业,包括汽车巨头,都对这一模型做了大量的研究(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查阅相关文献),我在这简单地做一下概括。
这个范式的核心思想在于,未来人与智能技术的关系不是控制权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类似人骑马一样的“协同合作”或者说“共生”的关系。
汽车是从马(马车)发展而来的,除了动力不同,驾车和骑马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马具有基本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能够自己跨过沟壑、规避障碍、组队前进等——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其实是一套天然的“自动驾驶系统”。
由于受过训练的马可以独立完成任务,这使得熟练的骑手可以将控制权完全交给马,他们可以与他人交谈、思考问题,甚至在马上睡觉。
但有时,人也希望根据自己的意志实时选择路线,因此他会通过诸如双腿夹紧马腹等方式告诉马“现在听我的”,此时马会理解人的意图并将控制权交还骑手,后者则开始通过缰绳等控制马的行动。
同时,很多时候控制权即不是全权交给人,也不是全权交给马,而是在人与马之间进行动态的分配。
马与人之间的完美配合实现了人对整个骑行过程随心所欲的控制,而未来智能产品与人的关系也应如此——这就是“H-比喻”。
当然,“H-比喻”不仅限于人车互动,在设计智能住宅、智能家居设备等AI产品时同样可应用这一范式。
本田概念车与“自由驾驶”
本田认为,“不需要人来操控”不代表“人不能操控”。如果汽车变得只能在设定的两点之间运输,就失去了汽车自由驾驶的意义(与轨道交通无异),而即便是点对点,人也会有因各种原因改变路线的时候,因此应该是“自由的驾驶”而非“自动的驾驶”,并将其命名为“Augmented Driving”(增强的驾驶)。
用本田设计师的话说,未来的驾驶不是“人或车”的二元对立,而是“人与车”的和谐共生——这与人马范式完全一致。
具体到车上,本田概念车的全部操控都是由其呼吸式智能方向盘来完成的,方向盘中心的“光球“具有呼吸节律,使人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
由于车辆是L5级,可以完全实现无人控制,因此方向盘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完全收于驾驶舱中部,极大地拓展了驾驶人的空间。
当车上的人对当前行程不满意,想自己控制车辆时,只需要轻轻拉一下方向盘,方向盘就会自动向左或向右移到相应的位置——由于L5级自动驾驶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驾驶人,因此无论是主驾还是副驾都可以控制汽车。
在方向盘上布满了压力传感器,当乘客希望左转时,只需要向左轻抚方向盘,即可完成左转或变道(车辆会根据场景做智能判断)。
这也是最关键之处,乘客并不是用力去转动方向盘,而只是轻轻拂过——由于汽车本身已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此时乘客做的并非真正的操控,而是将自己的意图告知汽车。
当乘客将双手握紧方向盘时,就向系统传达了“我要自己开”的命令——类比“双腿夹紧马腹”——此时系统切换至手动模式。
当然,这里的手动模式也与传统的操控大不相同:方向盘中央显示车速信息,左右转动方向盘控制方向,而加减速则通过推拉方向盘的方式实现——向前推方向盘为加速,向后拉为减速(符合交互设计的“映射”原则)。
同时,汽车还保留了必要的智能辅助功能,使手动模式下的操控更加安全和顺畅。
在车辆停止、L5级自动驾驶等情况下,方向盘会进入休眠模式,当人想与之交互时,只需用手指轻敲两下即可将其唤醒。
这种交互模式很像是在与另一个人或动物交流,比如拍拍肩膀——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自然的交互才是好的交互。
记得体验结束,我总结说:“这种方式就像是我们在与动物,比如说马,一起合作前进。”
本田的设计师眼睛瞬间亮了,连声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可见,本田将汽车转化为与人一起合作前进的“伙伴”,而所有的交互如“轻拉”、“轻敲两下”等也都是我们与伙伴在沟通时使用的最自然的方式。
未来汽车的三种模式
从现场体验的过程来看,我觉得本田的未来人车交互可以总结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全自动驾驶(L5)。车辆根据用户的要求完成从A到B的点对点移动。
第二种模式是意图传递。如本田概念车中用手轻抚方向盘外沿,告诉汽车“我不想走这条路了,我想走左边这条”。此时,用户只是传递了一个想法,其他的控制还是由车辆自动完成。
第三种模式是手动驾驶。此时用户希望全权掌控驾驶过程,车辆将驾驶权交还给用户,但仍保留必要的驾驶辅助功能及随时恢复自动驾驶的能力。
汽车与轨道交通的本质区别是驾驶的自由度,高度自由的驾驶体验才是汽车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真正的“自由驾驶” 应该是提高而非剥夺人的控制力,“授权汽车自己驾驶”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用户可以选择让或不让车自己开,而不是让车牵着鼻子走(比如根据广告消息带用户去他们不想去的商铺)。
本田的设计本身是否代表未来,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我认为这种设计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很多车企都号称自己正在从“汽车制造商”转向“出行服务提供商”,但其实仍没有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
事实上,L5级是一个技术目标,而非产品的终极形态。未来的汽车必须具备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但这也只是能力。
在我看来,未来人与车如何相处、如何协作、如何互相表达和理解需求,才是一家“出行服务提供商”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本文部分思路参考自以下书籍:
《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Donald A. No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