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华:《三国演义》高考试题集解
从2004年开始,高考命题实行重大改革,不再是全国一张试卷,各省、市、自治区开始单独命题,于是高考语文出现了百花争艳、精彩纷呈的盛大景象。《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名著也进入了高考试卷。
《三国演义》邮票
本文拟就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高考题,作一简要梳理和解释。
罗贯中流传后世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代表作《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对普通中学生来说,后面三部作品都不太熟悉,所以不会形成干扰。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会,合久必分”,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一回的开头,另一次是在第一百二十回的结尾。这是罗贯中对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状况的高度概括,代表了他的历史发展观。
《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
像这样常识性的填空题,高考考得并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内容过于简单,二是没有办法使用机器阅卷。所以,填空题很快就被判断类的选择题取而代之。
《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再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之间的历史画卷。
作者的创作倾向是“尊刘贬曹”,把刘备的蜀汉政权视为“正统”,而把曹操视为乱臣贼子。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情节片段,但是“三打祝家庄”不在其中,它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故事。
白庚延绘曹操
例3:下面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是否正确?
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2012年江苏卷)
答案:正确。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一回,小说罗列了当时三个社会名流对曹操的评价,一是桥玄,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二是何颙,他认为曹操是,“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桥玄和何颙的评价大同小异,都认为曹操具备安定天下之才能,其中不乏恭维讨好之意。
三是许劭,他似乎不太喜欢曹操,对曹操“我何如人”的询问,先是爱理不理,后直言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的评价一分为二,褒贬参半。曹操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喜”,可见他非常满意这个评价。从此“奸雄”成为曹操一生中最醒目的标识。
王学仲书“煮酒论英雄”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纵论天下英雄人物。他认为袁术是“塚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籍父之名”,刘璋是“守户之犬”,张绣等是“碌碌小人”。
曹操不愧为天下枭雄,头脑清醒,眼光犀利,要言不烦,一语中的,他把袁绍、袁术等逐个排除在英雄之外,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后,不是“大喜”,而是“大惊”,以至于手里的匙箸都掉在地上。他虽然素有大志,有着“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处境却是:寄人篱下,羽翼未丰,根基不牢,缺乏足够的实力。
所以他故作平庸,于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目的就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刘备不希望曹操把他看作英雄,至少当时是这样。因为谁是英雄谁就是对手,就是敌人,曹操必除之而后安。
年画关羽、张飞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羽被围困于土山,曹操派张辽去劝降,关羽与张辽约法三章,提出“卸甲”归顺的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尊重并养赡刘备的两位夫人;三、知道刘备下落后就立马离开,不得阻拦。第一条表明关羽对朝廷的忠诚,第二、三条则显示关羽对刘备的义气。
相关情节也在小说第二十五回。曹操见关羽的绿锦战袍已经破旧,就送给他一领新的异锦作为战袍。关羽把新战袍穿在里面,旧战袍穿在外面。曹操开玩笑说:“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关羽回答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原来关羽这样做,是不忘兄弟之情,是对刘备忠义的表现。
剪纸《千里走单骑》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就准备离开曹操。而曹操在大门上悬挂回避牌,故意躲着不见,关羽一连去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他留下一封书信,并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封存在库中,把汉寿亭侯官印挂在堂上,只骑上赤兔马,保护着两位嫂子离开。“封金挂印”再一次证明了关羽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不贪慕荣华富贵,忠肝义胆的英雄。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来投,曹操大喜过望,来不及穿上鞋子,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甚至跪拜于地,显示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
这种真诚态度让许攸很是感动,他向曹操献计,用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辎重,让袁绍大军不战自乱。曹操依计而行,果然一击得手,为最后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徐庶母亲剧照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试题中表述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小说原来文字是徐庶的母亲大骂徐庶“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另一处是“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拥曹反刘”应为“拥刘反曹”。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新野之战后,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先后退往樊城、襄阳,因为有十数万百姓跟着撤退,以致行军速度缓慢。众将劝刘备抛下百姓,刘备坚决反对,他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看到百姓们扶老携幼、号泣而行,刘备非常伤心,他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被左右急忙拦下。携民过江,表现了刘备仁义忠厚、爱民如子的性格。
高谊长木浮雕画赵云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当阳之战中,赵云受命保护甘夫人、糜夫人和阿斗,不料在混战中被冲散。当赵云杀入重围找到她们时,此时糜夫人已受了重伤,她抱着阿斗,坐在墙下枯井旁哭泣。
此时敌人追兵又至,赵云对糜夫人说:“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为了保护阿斗,不拖累赵云,翻身投入枯井而死。后人有诗赞糜夫人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戴卫绘张飞立马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飞在长坂桥喝退曹兵后,赶紧召回原随二十余骑,命令他们将桥梁拆断,以阻挡曹兵追赶。
(张飞)然后回马来见玄德,具言断桥一事。玄德曰:“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飞问其故。……玄德曰:“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蔡瑁、张允剧照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蔡瑁、张允原是刘表部下,刘表死后,他们归顺曹操,担任水军都督,负责训练水军。周瑜以为心腹之患,打算用“反间计”除掉二人。
三江口之战失败,曹操心生不满,怀疑蔡瑁、张允“不用心”。后来蒋干盗书,更加重了曹操的疑心,他一怒之下,杀了蔡、张二人。曹操虽然第一时间“省悟”到中计,但是为时已晚,悔之不及,为后来赤壁之战失败埋下伏笔。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郭嘉,字奉孝,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之一,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曹操第三次为郭嘉而哭,之前还有两次,都出现在小说的第三十三回,曹操第一次哭是因为郭嘉身染重病,第二次哭是因为郭嘉英年早逝。
连环画《战长沙》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题目中有多处表述与原文不相吻合。
一、张飞没有攻下两座城池,原文是写赵云、张飞分别夺取桂阳城、武陵城。
二、张飞没有攻打长沙,不存在“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的说法;攻打长沙的是关羽,关羽原本驻守荆州,他见张飞、赵云立功,就主动请缨来攻打长沙。
三、黄忠虽然为关羽义气所感动,但是并没有主动投降;而是一报还一报,故意把箭射在关羽的盔缨根上,以报答不杀之情。四、长沙太守韩玄,此时已被魏延杀掉,所以不可能“出城投降”。
民间剪纸马超
相关情节分别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第五十八回。濮阳之战中,曹操败逃,迎头撞见吕布,他以手掩面而过。吕布从后面赶上来,用画戟在他头盔上敲了一下,问他“曹操在哪里”,曹操指着相反方向说:“前面骑黄马者。”吕布上当,纵马向前追赶。
潼关之战中,曹操被马超追杀。逃跑中听到喊声:“穿红袍的是曹操!”他赶紧脱下红袍。又听到喊声:“长胡子的是曹操!”他慌忙割了胡子。又听到喊声:“短胡子的是曹操!”他赶紧扯下旗子的一角,包着自己的头逃跑。
这两处描写都非常精彩生动,刻画出三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曹操身处险境,虽然狼狈不堪,却能急中生智,仍然不失“奸雄”的本色。吕布有勇无谋,容易偏听偏信,错过了擒杀曹操的大好机会。马超为父报仇,必欲置曹操于死地,所以他对曹操穷追不舍。
例17:下面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是否正确?
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2011年江西卷)
答案:正确。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孙权采纳张昭的建议,谎称吴国太病危,让孙夫人带阿斗回东吴探望,然后乘机扣留阿斗,逼迫刘备归还荆州。孙夫人得信后不知是计,赶紧带着阿斗乘船离开,赵云前来阻拦,并在张飞协助下抢回阿斗。这个情节就是“截江救阿斗”,这是赵云第二次救阿斗,第一次是在当阳之战中“单骑救主”。
赵祥林、赵宇绘年画《义气千秋》
试题中列举了《三国演义》中五个非常经典的情节,其中“单骑救主”是写赵云的。在当阳长坂坡,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先后找到两位夫人,把幼主阿斗护在怀里,几进几出,杀死曹营将领五十多人,突出重围。
在写关羽的四个故事中,“温酒斩华雄”是表现关羽的神勇,“水淹七军”是表现关羽的智谋,“挂印封金”是表现关羽的忠心耿耿,“义释曹操”则是表现关羽的有情有义、有恩必报。
刘海粟书诸葛亮句
巧布“八阵图”发生在小说第八十四回。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乘胜追至夔门鱼腹浦,闯入诸葛亮摆下的石阵。“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八阵图变化莫测,迫使陆逊退兵。后来大诗人杜甫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火烧藤甲军发生在小说第九十回。孟获第六次被放回后,借来乌戈国藤甲兵抗拒蜀军,诸葛亮把藤甲兵引入盘蛇谷,采用油车火攻将之消灭。七擒七纵,目的不是消灭孟获的有生力量,更不是消灭孟获本人,而是为了收服人心,稳定蜀汉政权的西南后方,体现了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治蜀思想。
收服姜维发生在小说第九十三回。天水之战中,诸葛亮采用反间计收服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接班人,他怀抱兴汉之志,一生九进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以身殉国。
金协中绘《匿玉玺孙坚背约》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孙坚担任诸侯盟军的先锋,他率先进入洛阳,于建章殿井中得到传国玉玺。孙坚借口身体有恙向袁绍辞行,准备回江东另谋大事,不料他手下一军士向袁绍告密,于是袁绍让他交出玉玺——
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有此人否?”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人,乃欺我也。”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亦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
这一事件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导致原本就一盘散沙的盟军迅速土崩瓦解,二是为第七回写孙坚在岘山被射杀埋下了伏笔。
连环画《陈宫和曹操》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第十九回。曹操谋刺董卓失败,逃至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感念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便弃官与之同逃,这就是著名的“捉放曹”的故事。
曹操和陈宫逃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沽酒,盛情款待。曹操却因为多疑,对吕家人痛下杀手,不问男女老幼,一连杀死吕家九口人。明知杀错了人,曹操还振振有词为自己辩白:“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这种狠毒、不义、奸诈、多疑的性格,历来为读者所诟病,也为陈宫所不齿,所以陈宫下决心离开曹操。
陈宫后来投奔吕布,吕布战败后,陈宫也做了俘虏,他宁死不降曹操,最后从容就死。后人有诗称赞陈宫:“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邮票《煮酒论英雄》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二十一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认为曹操“专权弄国”,“早晚必有异谋”,他咬破手指,写了血诏,缝在玉带内,把玉带赐给国舅董承,让他“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董承联合刘备以及工部侍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等签立义状,密谋剪除曹操。这就是“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最后以失败告终,参与此事的太医吉平、国舅董承、董贵妃等人先后被曹操杀害,只有马腾回西凉、刘备去徐州而逃过一劫。
《战官渡》
相关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曹操“礼贤下士”表现在“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不计前嫌”的“前嫌”是指许攸本是曹操故友,却投奔袁绍,还向袁绍献破曹之策;“虚心求教”是指曹操向许攸请教破绍之计。
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则表现在许攸问粮一事上,从中不难看出曹操“奸诈诡谲”的性格。原文是这样写的: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程子风制粉彩瓷板《长坂坡赵子龙救主》
相关情节见于小说第四十一、四十二回。当阳之战中,赵云受命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和阿斗。乱战中,两位夫人及阿斗走失。赵云为寻找她们,多次杀入敌阵,七进七出,砍倒敌人两面大旗,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因曹操下令活捉,赵云得以全身而退。当赵云把阿斗双手交给刘备——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对刘备摔阿斗的行为,历来褒贬不一,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刘备是收买人心,有人认为他是真的爱惜赵云。我们无法揣测刘备的本意,但是他的做法却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让赵云感激涕零,也教育了在场的所有文武官员。
《吴孙皓纪功碑》
例25: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2011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①孙皓即位后,大兴土木,凶暴无道。②朝臣劝谏,先后被诛杀四十余人。③孙皓命令陆抗谋取襄阳,陆抗却与晋守将羊祜和平相处,被孙皓罢了兵权。④孙皓于长江紧要处设置铁链、铁锥,却被王濬以火攻轻筏破之。⑤晋军攻占建业,孙皓自缚降晋。
相关情节见于小说第一百二十回。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东吴的末代皇帝,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和昏君。他设立酷刑,“凿人眼目,剥人面皮”,仅皇室成员,他就杀害了故主孙休的两个儿子,孙策的孙子孙奉,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异母弟孙谦、孙俊等。
他独断专行,罢免富有远见且忠心耿耿的名将陆抗;却采纳宠臣岑昏的计策,在千里长江上设置铁链、铁锥,试图用来拦阻沿江而下的王濬战船,结果上演了一出“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历史悲剧。
“空城计”展示了诸葛亮的过人胆识和谋略,他手无雄兵却能击退强敌,其“智绝”可见一斑。同时,这段内容精彩而深刻地揭示出东方重道的思想。
与西方重器相比,东方的兵法武道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处理危局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空城计给我们的启示是,面临危难要勇于担当,沉着镇定,调动智慧,力争胜利。
《三国演义》年画
从这些高考试题中,我们还读出以下一些信息:
一、从2005年到2019年,在十五年的时间里,除了2006年、2007年两年,其他十三年都有高考试题考查了《三国演义》的内容。江苏考了十二次,是考得最多的省份;福建考了八次,排在第二;江西考了三次,排在第三;北京、天津、浙江分别考了一次。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高考命题风向标的全国卷却从未考过;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和影响的上海也不曾涉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二、从小说阅读的特点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
《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很多,比如诸葛亮,就有元直走马荐诸葛、隆中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锦囊妙计、三气周瑜、卧龙吊丧、巧布八阵图、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计赚姜维、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斗阵辱仲达、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病死五丈原、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刘备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跃马过檀溪、三顾茅庐、携民过江、刘备摔阿斗、甘露寺招亲、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等;关羽有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约法三章、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等;张飞有怒鞭督邮、大战长坂桥、智擒严颜、智取瓦口隘等;赵云有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等;曹操有阿瞒耍奸骗叔父、孟德献刀、杀害吕伯奢一家、借头平众怒、割发代首、官渡之战、许田打围、望梅止渴、裸衣骂曹、煮酒论英雄、三哭郭嘉、横槊赋诗、割须弃袍、抹书间韩遂、掷杯戏曹等;其它还有脱帻换盔、跨江击刘表、王允巧施连环计、辕门射戟、太史慈星夜投平原、太史慈酣斗小霸王、赤壁之战、群英会蒋干中计、赔了夫人又折兵、白衣渡江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清康熙五彩三国演义之空城计人物故事图大盘
《三国演义》一共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就多达几十人,其中尤以“三绝”最为成功——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这些人物性格虽然缺少变化,有“脸谱化”倾向,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的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但是缺少变化不是没有变化,在分析这些人物性格时要抓主顾次,而不能顾此失彼。如刘备的善与伪、诸葛亮的智与妖、关羽的忠义与刚愎、张飞的粗鲁与细致、曹操的奸诈与韬略、周瑜的足智多谋与气量狭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对人物的评价才能全面、客观,才有一种立体感。
这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自然格外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单骑救主就考了三次;封金挂印、许攸献计各考了两次。曹操考了十一次,关羽考了五次,刘备考了四次,赵云考了三次。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高考试题考查了比较冷僻的内容,如2011年福建卷,考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缺乏代表性,而且是在小说的第一百二十回。这样的考查会或多或少挫伤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程子风绘三国四条屏粉彩瓷板
三、在四种试题形式中,判断类的选择题是最有张力、最有弹性、最富有变化的一种形式。第一,所占比重大。一共二十六道高考题,判断类的选择题就占了十七题。第二,考查的内容很灵活。可以考一个人的一个故事,也可以考一个人的几个故事,还可以考与某件事相关的几个人。
微写作,本义是指在微博上的写作。北京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微写作”,或许解释为“微型写作”更准确,即传统意义上的“小作文”。它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分值10分,篇幅在150—200字。
微写作的出现,打破了“一篇作文包打天下”的原有格局,丰富了作文写作的体裁和题材,特别是把名著的内容引入微写作中,很好地解决了阅读和写作如何结合、如何统一、如何考查的这一困扰语文教学多年的矛盾和问题。
四、从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在未来的高考命题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应该成为必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