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变成博物馆,自己还亲自讲解:海牙最著名的私人收藏馆

上一篇:旁听下院开会、探索骑士大厅:零距离感受荷兰议会两院

梅斯达格收藏馆位于海牙和平宫南侧的Laan van Meerdervoort大街,只在周三至周日的下午12:00-17:00开放。从外观看,这座收藏馆就是两栋错落着连在一起的民宅。1887年,梅斯达格夫妇买下他们家隔壁的小楼改成自己的收藏馆。1903年,也就是梅斯达格获得奥兰治骑士团大十字骑士勋章的那一年,他把整个博物馆捐给了荷兰政府,而自己则亲任博物馆馆长,有时还如数家珍地给参观者讲解。梅斯达格夫妇去世后,他们自己的住宅也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房间。

墙上的17世纪挂毯来自代尔夫特,描绘了丛林中的孔雀、天鹅和小鸭子,背景中是带教堂的城市风光。

窗口的两只铜鹤来自日本,据说以前是摆在户外门口的装饰品,让人想起日本的古寺。

这只小孔雀也很漂亮,做工极为细致。

靠墙摆着画有古代民间故事的日本瓷瓶。日本艺术对19世纪的荷兰画家影响极大,看得出梅斯达格对此也很着迷,收藏了不少。

说起收藏,梅斯达格早在1866年就开始了。他是格罗宁根一位银行家的儿子,25岁结婚时又从妻子家获得一大笔财产。由于父亲是位业余画家,他从小受到熏陶,并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艺术,35岁彻底放弃银行事业专心绘画与收藏,4年后居然在巴黎美术沙龙拿到个金奖,属于天赋异禀、大器晚成的人物。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因此该画派的作品成为他的主要收藏。

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向父亲和叔叔学画时还是传统画法,26岁来到巴比松后开始在室外作画,以自然风光为主,画法也发生改变。一般认为,他对粗笔和厚涂的运用对后来的法国印象主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的先驱。这幅名叫《维莱尔维尔滨海悬崖》的作品采用灰色调绘制大量的云,1864年初稿时前景还比较明亮,1872年修改成现在的暗色加强了明暗对比的戏剧效果。据介绍,梅斯达格收藏馆内共有25幅杜比尼的作品。

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是最早到巴比松作画的画家之一,1828年他就去了。他的画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传统和后来被印象派广泛采用的外光法。他喜欢旅游、热爱自然,是法国重要的风景画家。色彩运用方面善用银灰色与褐色表达宁静与诗意。印象派大师莫奈、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等人都受其影响,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这幅《伊波特附近的白垩悬崖》创作于1872年,是柯罗晚年的作品。

蒂奥多·卢梭(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也是巴比松画派中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之家,父亲原本希望他学做生意,可他偏偏喜欢上了美术。起初他的画作很多年不被巴黎美术沙龙认可,后来他住进枫丹白露森林小屋,专注于林中风景,逐渐取得成功。此画标题为《屠杀无辜者》,极易让人理解为《圣经新约》中希律王下令屠杀无辜婴儿的故事,但在这幅画中却指一棵被伐倒的大树。卢梭常常通过画作表现一种精致忧郁的性格特点,仿佛一位抒情诗人,描绘自然万物的生命,赋予它们情感。卢梭的晚年非常不幸,他的妻子得了精神病,自己则患上肺炎。在1867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卢梭死在巴比松的小木屋里,当时只有好朋友画家米勒陪伴着他。米勒料理了他的后事,并在卢梭死后继续出资照顾他的遗孀。

这个米勒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对梵高影响最大的那位画家,他可能也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爱戴的画家。米勒出身农民,23岁到巴黎学习肖像画。1848年接受法国政府委托绘制了这幅《夏甲和以实玛利》。夏甲是《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的女仆,因亚伯拉罕的妻子萨拉不生育而为主人生下儿子以实玛利,但当萨拉生下以撒后,这对母子被无情地驱逐。米勒在画中表现出人类的痛苦,但实际上他并未完成此画。1849年米勒举家搬到巴比松,此后专注于绘制乡村土地上的农民。

除了巴比松画派,梅斯达格收藏的另一重点就是他自己所属的海牙画派的作品。事实上,他经常用自己的作品与朋友们进行交换。梅斯达格1889年曾被推选为海牙艺术协会主席,而他妻子则是女艺术家协会主席,二者都是社交场上极为活跃的人物。这也为他们丰富自己的收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安东·莫夫是海牙画派的领军人物,我在介绍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时曾讲到过他。他是梵高的表妹夫,也是最早将梵高领上绘画道路的导师之一。梅斯达格对莫夫的作品极为推崇,在这里收藏了14幅他的画作。这幅《驴子站在斯赫弗宁恩的海滩上》创作于1876年。斯赫弗宁恩是海牙西边的海滩,19世纪已经成为游客云集的地方,画中的驴就是等待游客租用的。海牙画派的画家们也喜欢到这个海滩作画,莫夫是他们当中最擅长画动物的一位。

约瑟夫·伊斯雷尔前面也介绍过,他是海牙画派的代表人物,与安东·莫夫是好朋友,被认为是荷兰19世纪下半叶最受人尊敬的画家。他出生在格罗宁根的犹太家庭,后来到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人们常常拿他与米勒相比,但米勒多以宁静的乡村生活为主题,而他的主题更悲痛沉重。这幅《孤独》创作于1880年,画中的农夫极度悲伤,身后躺着刚去世的妻子。伊斯雷尔认为好的画作必须要有情感,即便是表达负面的情感。

这里当然也少不了梅斯达格自己的作品。前面提到1870年他在巴黎美术沙龙首秀,便拿到个金奖,当时他才学了四年绘画,便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年度大展上获奖,震惊了所有人。当年那幅获奖作品如今就挂在这座收藏馆里,名叫《北海碎浪》。

梅斯达格最擅长的便是绘制海景,他常常到海牙西边的斯赫弗宁恩海滩作画。这里有一幅收藏馆最新得到的捐赠,是梅斯达格1880年完成的《荷兰海滩风光》,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是斯赫弗宁恩海滩,但评论家确信无疑。画面中的渔民正将一筐筐刚打捞上来的鱼送到岸边等待交易,旁边聚拢着许多鱼贩。不过,据说画面右边的灯塔现实中并不存在,只是画家因构图需要而添加的。

这幅《狗头:Nero》是梅斯达格的妻子西娜·梅斯达格(Sina Mesdag-van Houten,1834-1909)的作品。梅斯达格35岁开始学画,他的妻子西娜更晚,直到37岁才在丈夫的感染下动笔学画。她也同样取得了成功,不仅协助丈夫完成了巨幅的全景画,50岁以后自己单独的作品也在阿姆斯特丹获得金奖、在巴黎获得铜奖,成为知名女画家。这是她学画四年时的作品,那时她常常对着身边的物体练习作画,Nero是她养的宠物。

除了以上两个画派以外,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一位熟悉的画家,他就是美籍英国画家约翰·辛格尓·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我们在伦敦的泰特英国美术馆看到过他画的《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看过他的成名作《阿格纽夫人》,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这里的一幅《埃及靛蓝染工》创作于1891年,是萨金特在中东旅行路上创作的。画中的三个染工戴着松散的头巾,手已被染料染成蓝色。萨金特不同于其他画家在旅途中写生回到画室再添加背景细致作画的做法,而是用简练的笔触直接在旅途中完成,显示出他纯熟的技法。此画也是所有荷兰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收藏的唯一一幅萨金特原作。

梅斯达格夫妇还热衷于收藏陶瓷制品,不仅是带有古代异域风情的日本瓷器,还有与他们同时代的荷兰艺术家的创新之作,这其中也体现了他们对同时代年轻艺术家的支持。收藏馆中有很大一块空间展示了海牙艺术家提奥·科伦布兰德(Theo Colenbrander,1841-1930)设计制作的陶瓷制品。他的设计带有一丝魔幻色彩,颜色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