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着力点在哪里

【原创】

“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着力点在哪里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在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部署经济工作、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时,专门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这在以往还不多见。至少,近年来没有出现过。一方面,说明中央对制造业的重视和关心,下决心要抓好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振兴制造业;另一方面,说明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资金难题,已经成为影响制造业中长期投资的最大难题。如果中长期投资跟不上,制造业发展就缺乏可持续性,制造业对经济稳定的作用就会减弱,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就会下降。因此,必须保持制造业中长期投资的稳定与有序,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增加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呢?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哪里呢?显然,需要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具体的办法与措施。因为,从这些年来货币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决策层面确定好了的东西,到了操作层面,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偏移,形成政策很难有效落实的现象。中央反复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不畅通、执行不顺畅,需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因此,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问题上,需要解决的也是政策的传导问题。

客观地讲,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就算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规模扩大了、总量增加了、比例提高了,也未必代表制造业融资环境改善了,制造业获得的支持增强了,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就厚实了,制造业发展的潜力就能增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除了考虑量的因素之外,还要考虑质的效果,包括资金支持结构、资金支持重点、资金支持方向等。

而从这些年来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中长期融资,大多也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支持,也不是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和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而是规模扩张、基建投资,甚至圈地等。因此,资金投放的结构很不合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明显偏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由于长期得不到资金支持,甚至连基本运行的资金都不足,还有多少能力去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从事产品开发、提升企业竞争力呢?

这也意味着,要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就必须在满足总量需求、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比重、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规模的同时,有效改善资金的投放结构。首先,对大中型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支持,要重点放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而不是一般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规模的扩大。尤其基建投资,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企业就无法提升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增强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毕竟,大型制造企业、国有企业是经济的“稳定器”,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如果大型制造企业都不能把重点放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去,就很难真正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

其二,要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制造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如果说大中型制造企业是制造业的天的话,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则是制造业的地,是制造业的未来,是制造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对民营和中小微制造企业更大力度地支持,让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一旦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动力激活,就能形成森林般的制造业格局,而不是一棵或几棵大树。等这些森林中的小树都变成了参天大树。那么,中国制造业就会开辟新的天地和创造新的未来,就能有效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要高度重视对科技型制造企业的支持。科技型制造企业,无疑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重心。无论科技型制造企业现在是中小微企业还是大中型企业,都是制造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个层次的制造企业抓好了,抓出效率来了,中国的制造业就必然会有竞争力,也一定会对中国经济发挥支柱作用。所以,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就必须大力支持科技型制造企业,让科技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目标已经确定,关键就看金融机构如何落实了,看金融机构能否按照中央的要求,有效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并注意融资的结构和质量,从而推动制造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有效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