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50)|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玉龙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26厘米,重1000克
文物年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出土信息: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条高26厘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绿色的玉龙,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洁温润。
玉龙的造型非常耐人寻味: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细长的眼睛睥(pì)视前方,颈部一道夸张的长鬣(liè)雄健地飘拂上卷,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很有力度的反“C”字,仿佛瞬间就要腾空而起。
龙身大部分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呈规整的小菱形。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小圆孔。经测试,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说明小圆孔所在位置应该是整块玉料的重心。
这件玉龙由岫岩玉雕琢而成,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属于红山文化,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其特色的高度发展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由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的龙形象,出现早,类型多,成系列,与后世的传承关系清楚。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可以肯定地说,辽河流域的龙凤呈祥当属中国龙凤文化起源系统中的主干之一,占有“根地位”。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由此可见,红山玉龙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