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不两立与王业不偏安,曹丕刘备和孙权的称帝理由

曹丕在曹操死后先是继位为魏王,之后又迅速迫使汉献帝,通过禅让程序,禅位给他,以魏代汉。在这个过程中,群臣最主要的说辞是引用谶纬和天象,也就是当时的太史令许芝及一大群以通春秋著称的宿儒名臣为主的大臣。

实际上,早在曹操生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以魏代汉的准备了。先是进封魏公,然后又进封魏王,受九锡,建宗庙,夫人称王后,世子称魏王太子。按照一般的封爵做法,封公爵也就是一个郡的封地,但曹操让汉献帝的朝廷给魏郡大量增加属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凡此种种,都是在为代汉做准备。

打个比方说,就好比父亲栽树,浇水,施肥,等到秋天果实快成熟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儿子继位,于是不费什么力气,就轻而易举的获得丰收的果实。曹丕就是这个摘果子的儿子,曹操已经把什么都做好了,他只要水到渠成、顺水推舟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

这也就是王司徒和诸葛丞相阵前嬉戏时所说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更是审时度势、顺天应人“法尧禅舜”的盛事。所以,从曹丕一方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不存在篡位的问题。

但是从刘备一方的角度说,就不是这样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篡位。为什么呢?汉为君,魏为臣,曹操挟持汉献帝多年,压根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早就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君臣名分大义所在,是不能乱的。而且,一开始还有传言说,曹丕篡位后鸠杀了汉献帝,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因此,在曹丕篡汉的消息传到益州之后,在刘备一方的角度看,曹丕是篡位逆贼,是肯定不能承认其合法性的。而汉献帝又没有进一步的准确消息,所以,就成了诸葛亮等人劝进时所说的“无君”的状态。

进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汉室的法统不能断绝,必须继承。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从血缘关系上说,离刘秀的东汉帝系血脉已经比较疏远了,但毕竟还是汉室皇家血脉。而这时候汉室宗亲中,剩下的还有实力继承汉朝大统的,也就只有刘备了。

所以,刘备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义务来继承皇位,延续汉祚。刘备继位以后,就是汉朝正统传人自居的。这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北伐中原,还于旧都”的意思,汉朝的旧都指的就是长安和洛阳,意思就是要消灭篡汉的曹魏,复兴汉室。

为什么呢?因为,汉朝的宗庙陵寝都在长安和洛阳,这才是都城,现在的成都只是临时都城,是作为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根据地的蜀汉的临时首都,并不是永久性的。所以,蜀汉存在的理由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必须要北伐的。

孙权称帝则是另一个逻辑。

孙坚是以汉室忠臣自居的,在董卓之乱时,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真正比较积极的实际上只有孙坚。击败华雄和吕布的,都是孙坚。而且,在迫使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孙坚曾经短期占领洛阳,他进城后的一件事就是修复汉朝历代皇帝的宗庙和陵寝,以表示自己是为了复兴汉室,而不是军阀。

孙策渡江平定江东的时候,实际上是以袁术部下的名义出兵的,他所进攻的王朗、华歆、刘繇等人反而是由汉朝任命的刺史、太守,是天子命官。这也是孙策进攻会稽时,王朗不肯不战而降的理由:我是天子命官,你一个军阀部将,我不能向你投降,不然丢的是皇帝的脸。

但孙策在平定江东后,尤其是在袁术称帝而亡之后,就立刻表奏天子,贡献方物,表示自己仍然是汉朝的臣子。在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也曾和曹操结盟,表示要讨伐叛逆。也就是说,直到已经完全占领了江东,成为一方霸主,孙策仍然以汉朝臣子自居。

孙权继位后,仍然以汉室臣子自居,而且在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曹操挟持天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我们现在抵抗曹操而且要消灭曹操,就是为了讨除汉贼,复兴汉室。

在刘备占领汉中而孙权围攻合肥未能成功之后,孙权想趁关羽北伐荆州空虚的机会,偷袭夺回荆州,便和曹操结盟,实际上也是降汉不降曹。但在曹丕继位之后,很快刘备就发动了伐吴之战,在夷陵之战前,孙权是没有什么把握的,担心曹丕会趁火打劫。

当时曹丕已经篡汉,所以孙权又在战略形势的逼迫下,向曹丕称臣,并由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但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孙权就开始拒绝曹丕遣送质子的要求,不再恭顺了,以至于曹丕对孙权发动了战争。

所以,公元221年六月,孙权刚击败刘备,十月份就开始了和曹丕的战争,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四月,双方都未能取得胜利,曹丕主动退兵。

因此,从孙权的角度说,如果曹丕不篡汉,刘备不主动进攻孙权,孙权是不愿意称帝的。但在曹丕篡汉之后,孙氏所标榜的忠诚对象已经不存在了,他就可以称帝了。虽然从刘备的角度说,刘备是以汉朝正统继承人自居的,但在夷陵之战后,和孙权交往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相待的,并没有要求孙权称臣。

但另一个障碍是,孙权又向曹丕称过臣,虽然也发生了战争,但毕竟是有这个不光彩的历史。所以,一直到曹丕死后,孙权才公开称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