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不早死,能否攻下合肥,进取中原?
在孙氏父子三人中,孙策当然是比较厉害的。
孙坚如果不死,他的目标是消灭刘表,占领荆州。因为荆州刺史本来是王叡,孙坚是他的下属,为长沙太守。但是王叡一直看不起孙坚。发生董卓之乱后,孙坚招募军队,率兵北上讨伐董卓,路过荆州时就杀死了王叡。这样,朝廷才派刘表进入荆州,担任荆州刺史。
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表现是很英勇的,是先锋部队,也是各路诸侯军队中表现最好的部队。最后迫使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关中,孙坚又成为诸侯军队中第一个进入都城洛阳的。因为董卓为了筹集军资,发掘了东汉历代皇帝的陵寝,所以孙坚在进入洛阳之后,派人修葺了历代皇陵。
但是因为孙坚的军队的后勤是由袁术负责供应的,而袁术所占据的南阳也是孙坚杀死了太守,才让袁术占据。袁术怕孙坚坐大,所以在孙坚进展顺利的时候,不再继续供应粮草和军需物资了,军队无量,孙坚只能退兵。袁术又让孙坚替他进攻刘表,意图占领荆州。结果在进攻江夏的时候,被刘表手下的黄祖设伏杀死。孙策只好代领剩下的一千多人的军队和宗族亲属投奔袁术,到淮南暂住。
孙策生于公元175年,和杨修是同年出生的。公元191年,孙坚死的时候,孙策还只有16岁。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93年,孙策18岁的时候,向袁术请求,把孙坚临死时剩下的一千多人的军队还给他,他可以率兵渡江,帮袁术攻占江东,也就是当时扬州刺史和徐州刺史下属的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等地。
袁术同意后,孙策就率兵渡江,先后战胜刘繇、严白虎、许贡、王朗、华歆等地方官员下属的军队,基本上平定了江东地区,为孙吴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就在孙策基本平定江东的时候,袁术认为汉朝灭亡已经是早晚之间的事,所以越来越明目张胆的为称帝做准备。公元197年,袁术公然僭号称帝。孙策得到消息后,给袁术写了一封信,谴责了袁术,表示自己要做汉朝的忠臣,反对袁术称帝,于是双方绝交。
这时候,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比较混乱。曹操虽然迎奉汉献帝到了许都,但诸侯争霸的局面并没有结束。袁术占据淮南,袁绍占据河北,张绣占据南阳,徐州先后由刘备和吕布占据,曹操只占据兖州、豫州和司隶一带。所以,曹操这时候的主要任务还是先平定自己周围的这些割据势力,孙策则主要在长江以南纵横驰骋。所以,曹操和孙策并没有直接接壤,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冲突。
到曹操消灭张绣和吕布,平定南阳和徐州地区之后,袁术和袁绍就成了曹操在北方的主要敌人。但相对来说,袁术的势力比较小,更容易被曹操击败。所以,曹操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先消灭了袁术势力,占据了淮南地区。而孙策这时候正在忙于平定豫章郡,而没有在江淮地区与曹操发生直接冲突。
等到曹操已经消灭了袁术势力,完全占领了淮南地区的时候,孙策才彻底平定江南地区,这时候,孙策才意识到淮南地区的重要性。但曹操因为这时候的主要敌人是袁绍,而孙策也在平定豫章郡之后,势力范围和刘表接触上了,而刘表同时又对曹操的南阳地区构成威胁,所以孙策和曹操、刘璋达成了暂时的联盟,主要目标就是对付刘表。也就是说,孙策这时候的主要战略意图是进攻刘表,夺取荆州。
一直到曹操在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江东地区,进攻荆州还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他才意识到淮南地区的重要性。要进攻北方,必须占据淮南地区作为根据地。哪怕是守住江东地区,坐等中原地区发生大乱,也要占据淮南地区作为战略上的屏障。所以,孙策直到临死之前不久,才有意进攻淮南,也就是《三国志》上所说的,他想偷袭许都,其实主要目标是进攻淮南地区。
也正是因为孙策在平定江东之后,急于向上游扩张,而没有渡江北上,主动配合曹操进攻淮南,在江淮之间为自己找到一块根据地,所以江东才丧失了进取北方的机会。等到孙策死后,孙权多次在淮南地区用兵,都未能取得成功,最后只能沿着孙坚和孙策原来的方向,继续向上游发展,进占荆州,达到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真正对孙吴政权后来的战略态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袁术所占据的淮南的归属问题。如果孙策能够再早一些意识到淮南地区的重要性,抢先占据淮南,孙吴就还有进取中原的机会。但孙策却并没有,而是选择了向上游地区发展,失去了这个占据淮南地区的唯一机会。因为曹操占领了淮南之后,再要从曹操手中抢过来,就比从袁术手中抢过来要难得多了。
所以,在淮南已经被曹操占领之后,就算是孙策没有早死,能和孙权一样长寿,他要进攻中原地区,也是很困难的,不会比孙权表现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