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深圳如何从中国硅谷转向“双区”旗帜
不惑之年,深圳如何从中国硅谷转向“双区”旗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特别是2019年9月,国家再次交给深圳新的使命——建立“先行先试示范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这一使命,一点不比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小,这一使命需要付出的努力,一点不比设立经济特区少,这一使命需要承担的重任,也一点不比设立经济特区低。
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现代化都市,从根本没有企业到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从只能靠卖鱼谋生到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深圳的经历,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本教科书,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深圳,毫无疑问不会再有人怀疑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和方向,也不会再有人怀疑深圳探索和创新的价值与作用。更多的人,已经对深圳特区从最初的关注转向今天的期待,从最初的窗口变成今天的平台。深圳不需要别人三道四,而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谱写着许多新的历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深圳,毫无疑问,已经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和目光来发展,更不能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而应当百尺竿头,更上一层,那就是用创新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再造辉煌的根基。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压制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努力和突破,不惜运用政府力量、国家力量,打击华为等中国科技型企业。虽然行为十分卑鄙,手段十分粗暴,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方向是对的,中国的现实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选择对子、方向对了,美国政府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明目张胆的打压手段的。
这也意味着,对深圳经济特区来说,既然国家赋予了深圳“先行先试示范区”的新的任务,就必须在创新方面具有新的突破,在创新方面能够站在新的制高点,能够拥有更多华为、大疆、腾讯等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只有把中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根基打牢了,基础厚实了,产业链、供应链齐全了,纵然其他国家要想遏制和封锁中国科技型企业,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内循环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企业的健康运行,不会出现卡脖子现象等。
很显然,在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的同时,自主创新中产业链、供应不配套、不衔接的矛盾也在逐步暴露。如为华为芯片做配套的企业,目前只有台积电和三星等极少数几个企业,而这些企业又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随时可能取消与深圳的合作。如果国内和境内能够提供配套的企业足够多,技术上也能满足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需要,也就不可能出现被卡脖子的现象。
很显然,深圳经济特区必须率先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做好示范作用,积极寻找自身在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不足,包括与其他城市的配套协作,不仅要让特区自己的企业能够拥有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还要带动其他地区的配套企业同步提升技术水平、配套能力,形成互动。否则,设计与配套、技术与加工等不协调,同样难以真正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产品,同样难以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对深圳经济特区来说,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生存与发展,而是创新与发展,是占据国际科技新高地的发展。深圳的创新,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外观创新,更要追求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从而让深圳的创新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跨上新的水平。
如果说过去四十年,深圳走过一条可以让世人关注与惊叹之路的话,未来的深圳经济特区,需要担负起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科技之巅迈进的重任。而且,深圳在创新之路上前行过程中,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有很多特殊的政策和资源,而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面对来自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和非竞争行为的阻力。所以,深圳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大,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多,如果能够冲破这些阻力和困难,深圳经济特区必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大大提升。深圳,需要从中国硅谷向“双区”旗帜转变,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中发挥旗帜和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