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意境解读
意境, 即情与景的融合。 意境是通过画面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而构成, 似有似无, 不施不饰, 从客观抽象到主观臆象, 从虚幻空灵到画面的状物场景, 衍生幻变为无限空间的无声之语, 是澄怀味象、 借物托言、 物我两忘、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化我之境。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早就提出了 “神与物游” 之观点, 司空图亦有 “思与境谐”之说,此类艺论均为意境理论开先河、 筑根基。近代美学家宗白华是意境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位集大成者, 他在其 《美学散步》 中指出: 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的“意境”。 他虽然借鉴前人的 “情景交融” 之说, 但又在形而上的层面加以深化和诠释,将意境纳入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格局之中。 他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五种层面, 一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 “功利境界”; 二是因人群共爱互存的关系而产生的伦理境界; 三是因人群组合互制关系而产生的政治境界; 四是由精究物理、 追求智慧而生出的学术境界; 五是欲返本归真, 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他认为, 功利境界主于利, 伦理境界主于爱, 政治境界主于权, 学术境界主于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真正的艺术境界, 则处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 进入艺术境界的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借以窥见自我心灵的反映, 进而化实景为虚境, 创作出具体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 这一境界当主于美。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闪耀着亮丽的光辉, 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一项门类的中国画, 亦有着其高雅的艺术意境。 中国画的意境, 即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作为中国画家, 当以走入此种境界为高为妙。中国画诞生于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抗争、 依存和共生之中, 是由人类初始文明而萌生, 渐次演进为用文字、 用刻画来录事的重要工具, 再升华为高雅的艺术。 从自然物象、 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 从自然之美到艺术之美的升华, 造就了中国画的 “艺境”。 意境的产生, 使中国画作真正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这便意味着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体现中国画的意境尤以山水画为最, 中国画史上的历代山水画名家多能集儒、 释、 道及诸子百家之学识, 如唐代的李思训、 王维, 五代的荆浩、 李成、 董源, 宋代的范宽、 荆浩、 马远, 元代的赵孟頫、 黄公望、 倪瓒, 明代的文徵明、 沈周、 董其昌, 清代的石涛和近代的黄宾虹、 傅抱石等古贤,均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彰显出了了中国画意境之美, 使之展示出的 “涤除玄鉴, 省视返听、 神思忘形、 得意忘形、 妙悟自然、 凝思暇想、 物我两忘”之意境, 为后人研习中国画而开先河。中国画画家向来是以通过意境的表现来传扬中国美学思想, 所以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意境是超越具体物态、 有限物象和现实场景而进入无限时空和深邃人生感悟及空间流转的一种超自然又极现实的精神至高点。 是画者对画面的营造, 是提款的拔冗, 是现实与空灵、 笔与墨、 心境与物语的无限切换交融所产生的大美诗意空间。 是欣赏者在不同境界下领悟而产生的无限暇想的至妙意境。 它是中华民族宏博胸怀之激荡, 是改造自然与自然相依共生之宇宙观的突显, 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和追求崇高艺术动力的不竭之源。
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象中有意, 意中有象”, 立象以尽意,以物象之形, 通过画家之心灵迹化而追求不似之似。
二是 “画中有诗”, 自唐代王维开中国画艺术:画中有诗” 之先河以来 , 中国画的诗化特质得以弘扬传承, 这一趋势铸就了中国画诗意境界的不断升华。
三是人生修养、 画家学养的深情注入和才情的展现。数千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 使中国画形成了以意象和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 创作观。 有才情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 都能把自己的人生观、 审美观及学养、 情感通过笔墨注入到所绘物象之中, 其修养学问之深浅, 决定了其作品艺境之高低。 中国画内涵大都分别蕴涵儒、释、 道三家之哲思文脉, 此即为作品艺境之文化根源。
四是中国画的艺术依笔墨所塑, 通过笔墨所展现, 用笔是塑造自然物象的根基, 施墨是丰富自然物象达到至妙境界的源泉。 骨法用笔, 笔墨并重为历代大家所重, 笔力、 笔势、 施墨是表现中国画艺术的主要技术措施, 赏析艺境须从笔墨之美中得以索求, 而中国画笔墨须画家尽毕生精力求研方能得其精妙, 中国画的学养则更需画家尽一生精力不断学习、 提高和升华, 方能到达中国画之佳妙艺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