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叨叨的时候放开叨,该干活的时候请干活
偶尔会遇到一些人:项目前期已经讨论好,没有异议;等到实施工作安排到他们,再跳出来说,这不行,那不行。
很想问一句:早点干什么去了?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在前期讨论过程中存在盲点,有一些问题被忽略了。一直快要落实了,才有某某某猛然醒悟,指出这个问题。但这种可能性,真的很小。前期讨论,就是有头脑风暴的作用,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找问题。如果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精力都没发现的东西,被你发现了,那么你真的是很厉害。既然如此厉害,不是凡人,当然也能应付接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挑战。如果因此而遇到种种困难,就当作天才路上的小小挑战吧。
因此,上面这种情况并非常规,天才有天才的启动模式。我们只说常规情况。常规情况下,前面该说的时候啥也不说,到了实施的时候才说不行,是非常不职业的表现。
虽然不愿承认,虽然很想喝一碗鸡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每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要达成超过个人能力以外的目标,我们必须分工。设定总的目标任务,按照各人的职能拆解,分配到各人。每个人领到了自己的任务,各人做好自己的一块,总体目标就达成了。但如果在推进的时候,哪怕其他人都在努力完成,只要有一个人不干活,光坐在那里叨叨,那这个任务基本上就完了。
需要拼命叨叨叨,提问题提困难的阶段,是目标设定和任务分配期。要为自己和自己的部门争取什么,也要放在这个期间。你看到什么问题,你不认可的事情,你执行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你啥数据都没有,就是直觉不对劲,都可以提出来讨论。这个时候的反对意见,是非常有价值的。既可以为将来的具体执行打补丁,也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路,来更全面的地设计项目。
一旦过了讨论期,已经确定了各人要做的事,那要做的,就是做下去。
此时再返回去说前面的是与非,没有意义。做好自己那份工作,是对别人的尊重,对他人劳动付出的尊重。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不行那不行,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你对此,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不存在完美无瑕的项目。总会有一些小问题,小瑕疵。如果今天说没有,那是因为今天的你看不见,技术所限,或能力有限。明天,后天,说不定就觉得哪儿哪儿有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承认这些不完美,在可以达到的框架内,尽力去完成一个任务。而这些不完美,经过实践的验证和测试,就是未来实打实的进步空间,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大概”“也许”“可能吧”。
此外,会在这个阶段跳出来的人,很多时候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既然他们提了,也不能当作啥也没发生,聊还是要聊一下的,确有问题,换人;存心找事情,也换人。
还是那句话,该叨叨的时候放开叨,该干活的时候请干活。
过期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