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诗和远方不再是云游或梦想
作者:杨大姐
序言
2021年的夏天是焦虑的、烦躁的、压抑的、亢奋的。先是河南郑州百年不遇的特大降雨洪灾导致数百人死亡和失踪,人们惊叹在盛怒咆哮的自然界中,死亡离我们仅咫尺之隔,抢险救灾刚趋于结束,不料人类与新冠病毒经过一年多的攻坚战,人们以为生活可以进入常态化,诗和远方不再是云游或梦想。
然而,狡猾的病毒岂肯就此降服,它趁人们稍有喘息松懈之机,摇身一变乔装携带“德尔塔”毒株悄然以更加凶险更易传播的方式给人们当头棒击,先是南京禄口机场失守,又是扬州老太失控,郑州六院失防,再是张家界旅游失禁,“德尔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国多个城市,一夜之间仿佛又呈现出2020年初的紧张气氛,随着多个城市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地区,人们谈“德尔塔”色变,对此,大多城市制定了限制跨省旅游的严苛措施,暑期旅游就此作罢,我们的西藏旅行计划也因此被搁置在路书制定阶段。
好在东京奥运会修补了人们抑郁、焦虑、烦躁的心情,与赛场一起激烈亢奋,呐喊,在呐喊中更期待这波疫情峰值快些跌下。终于挨到8月底9月初,学校开学前疫情高峰渐渐平息,“神兽”们陆续回归校园,此刻已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憋闷了一夏的我已按耐不住,寻找一处可以释放心情,放飞自我的地方,在朋友帅哥的强烈推荐下,就有了我们此次黔东南行。
出发
多彩贵州,最美还是黔东南,听过一首歌的歌词“这里有你要的感觉,一起来跳舞一起唱歌”,“这里有美酒等你喝,清清的江水是一面镜子,照一照你的心是透明的颜色”,这是个什么地方?让我流连忘返,它是梦的摇篮,这里有茅人的短裙芭莎的汉,花桥流水姊妹的饭,祖先的浪漫风雨不散,情意绵绵千年万年。它就是美丽的黔东南,千里锦绣山川,它不仅青山秀水,自然生态很美,而且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那些老寨古镇、民族服饰、民间工艺、苗家歌舞、侗族芦笙等等,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去往黔东南。这一次,我和老G从避暑地(贵州桐梓)出发,由黔北到黔东南历时6天,往返1289公里,悠闲漫游。
途中
隆里古城
受张家界旅游疫情扩散后遗症影响,我们的旅行就寻求小众,以深度、体验、休闲为主,于是我们选择了低调的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隆里古城。从桐梓到隆里古城约450余公里,驱车6个多小时,虽时值初秋,黔北已有些凉意,人们已是秋衣加身,而越往黔东南走,还是夏日炎炎,一路上蓝天白云,刚通车不久的余庆高速几乎没有车辆,窗外垄垄稻谷飘香,层层叠叠泛出金黄,禁不住哼唱起“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忽又见高架桥从稻田上穿过,将山路弯弯变直直的通途,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感悟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真正的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此刻,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用心去感受时代的变迁。
到达隆里古城已近黄昏时分,寻找客栈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它的低调和原始,去过丽江、镇远、青岩等古镇的人都感受过古镇的繁荣,夜晚灯火璀璨,客栈美食比比皆是,古镇已被市场化的大潮卷入商业化的道路,然在隆里古城客栈不多,条件好的客栈寥寥,餐饮仅几家,大多保留的是原住民,几经查找,最终选定入住龙标客栈,据称是当地最好最贵的客栈,受疫情影响,整个客栈就我和老G两人,傍晚,我们进古城溜达顺便觅食,见城中居民屋前乘凉,邻里间家常闲聊,让我仿佛回到孩童时代,想起在院坝歇凉,听大人聊天讲故事的场景,顿时喜欢上这里的怡然自得。
龙标驿站
●隆里古城
傍晚,古城居民坐在自家门前歇凉,闲聊、发呆。初到这里,你会发现居民的习俗与某些江南小镇似曾相似,虽居住山里,房前还种有花草,生活情调休闲惬意。
古镇溜达,巧遇一家两口子吃晚饭,热情朴实的主人招呼我进家里一起用餐,我婉言谢绝,但同他们闲聊几句,从他们的饭桌文化,似乎可以找到汉族和苗族或侗族的味道。
用心走进这座古老的城池,你会发现隆里古城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历史书,需细嚼慢慢品味,你才能读出它独有的韵味,走进古城,你很快就会发现它与你到过的黔东南诸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等不同,它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古寨中特立独行,它处处体现的是汉族风格的建筑和汉文化,翻开这部历史书,方知这座古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现保存的古城是明洪武年间,由来自江南的千余名屯垦戍边的官兵所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名为“龙里”清顺治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
漫步在古城老街小巷,你会发现城内老街旧巷纵横交错,笔直高耸的建筑,高大严实的马头墙,白墙青瓦、飞檐翘角,让你恍若在徽州,原来隆里古城的居民,都是明代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安徽、江西等地,听当地人介绍,城里多以汉族居多,城外则多是少数民族,江南文化与当地民族风情融合,形成了隆里独特的融合文化。
古城城门
古城闲逛,不仅举目望去建筑风格似曾相识,多是徽派建筑,低头看路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花街、蜈蚣街都各具特色,蜈蚣街即是全路用鹅卵石铺就成一条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共56只脚的巨型蜈蚣。隆里故事绵延,唐朝诗人王昌龄被贬谪龙标尉,李白曾为此写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的诗句,这里保留了明清宗祠、牌坊、书院等,还有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古井古桥古宅等,细细观察你还会发现每座家祠门口的牌楼对联都记述了该族迁徙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
在古城博物馆还有非遗传承的花脸脸谱,诧异是否川戏的变脸或京戏的脸谱,一脸茫然无知,疑惑之际,工作人员解惑,原来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被称为“隆里三宝”,它在黔东南地区呈现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难怪它被称作黔东南“汉文化的孤岛”,当你置身其中,好奇心会让你感受到它的亲切,它曾与你相识或不识的魅力诱惑。
祠庙文化
博物馆
宁静的隆里古城
蜈蚣街
信步走出城门外,状元桥就坐落在真武山下,据说状元桥是古城人为纪念唐朝诗人王昌龄而建,与之相应的还有“状元祠”、“状元墓”,古城人对文人的尊重和敬仰可见一斑。漫步乡间小道,龙溪河沿城边缓缓流淌,当地政府打造的乡村旅游——稻草人公园,成片的稻田已是金灿灿,又是秋收季节了,村民忙收割晒谷子,美丽乡村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我们犹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始得瑟一番,咔嚓咔嚓,让这片美丽的乡村原野与我们相映成趣。
希望田野
丰收的喜悦
雷屯村
隆里古城小住两日,对其数百年的历史仅仅翻看了概述,意犹未尽的来到距离隆里20余公里的雷屯村,这里名不见经传,外地人多不知,其实它依然是明洪武时屯兵而得名,走进雷屯,村寨地势平坦开阔,一条亮江由南至北绕村而流,江水清溪缓缓流淌,三面临河,垄亩整齐,片片稻谷在炙热的骄阳照射下熠熠生金,沿江林荫小道慢步,可见北岸石山壁立,松杉繁茂,瓜果飘香,草肥牛壮,夕阳西下时,亮江小石桥上放牧人赶着牛群趟过江水,虽不及百牛渡江壮观,却是一幅未经雕琢的悠闲惬意的暮归图,再看村妇溪边浣衣唠嗑,孩童戏水嬉闹,突然蹦出“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穿过石墩桥,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偶见黄牛悠闲渡步埋头吃草,或见一对有情人在此拍婚纱照,让青山绿水见证他们的浪漫爱情,寓意他们的婚姻幸福如细水长流,我坐在草地上痴痴的看着这里一幕幕,轻吻这里的一草一木,闻听它的轻言细语,让我有种错觉,仿佛进入了温婉的童话世界,此地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之境么,索性就在此躺平闭上双眼,轻声吟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想你所想,梦你所梦,让心灵安歇。
雷屯幸福生活
随后,走进村寨,却见人烟稠密,屋宅齐整,建筑既有苗家吊脚楼亦有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体现了民族文化交融繁衍生生不息。这里就是一幅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写真。
路过的都是好风景
来到黔东南,不走进侗寨或苗寨,就不能真正了解它的灵魂,这次我们选择了隐于大山里的堂安侗寨,从雷屯到堂安,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近120公里,寨子依山而建,进寨道路狭窄,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停车较难,村委会在进寨路口设有检查站,一是防疫检查,二是劝阻车辆勿上山进寨,好在此时游客甚少,我们与山上同福观景客栈老板联系,他家门前可以停放一辆车,经与检查站人员沟通,才得以放行,顺利直抵寨中,如果是节假日,估计车辆上山难,只能停山下,再搭乘当地车辆送上山。
我们行驶在去堂安侗寨的路上,徜徉在黔东南的乡村田野间,五光十色尽收眼帘,踏着秋天的脚步,哼着山歌,有天地作陪,何等惬意人间。
堂安侗寨虽不及肇兴侗寨规模宏大,仅有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但走进寨子的每个角落,你会发现,这里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瓢井等古朴典雅的实物,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让你找到人类返璞归真的感觉,寨中的每一件实物都值得你细细品味,追溯它的历史,探寻它的文化价值。
堂安侗寨
来到堂安侗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所展现的绝美自然环境也是与众不同的,侗寨三面环山,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空旷的梯田尽收眼底,远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间的居民依山就势,悬空吊脚。寨子中央,伫立着侗家标志性建筑——鼓楼,鼓楼是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是侗族村寨的显著特征。鼓楼上坎有一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带把的石斗中,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从左右凹槽流出,因其形如木瓢,当地侗家人称它为瓢井,只见村民无论大人小孩都随意在此用瓢接或手捧直接饮用,高山出好水,正是有了好的清泉才滋润了高山梯田,养育了一方侗家儿女。
坐在客栈阳台上,视野开阔,傍晚,村庄炊烟从田野袅袅飘忽,红彤彤的日落余晖洒在金黄的梯田上,静谧的村寨栩栩生出人间烟火,将生生稻谷煮出粒粒饭香,顿觉饥肠辘辘,稻田养的泥鳅熬制的汤,味道鲜美绝佳,让我俩味蕾绽放出不同的滋味,细细咀嚼侗家人自种的稻谷米饭,颗颗香糯,幸福和满足感达油然而生,再看着落日压轴演出,它将红彤彤的脸蛋悄悄躲进云层,精彩谢幕,感恩有美食美景相陪,我们就尽顾着享受眼前的苟且,感觉人生的精妙绝伦。夜晚,静静遥望星空,聆听虫鸣蛙叫,这分明就是贝多芬的《田园》么,渐渐地沉醉如梦了。
客栈远眺
日落时分
夕阳余晖
我们在堂安
茅台古镇
依依不舍离别黔东南,启程返回黔北桐梓,突然萌生要去黔北名镇——茅台镇看看,老G拗不过我的跳跃式思维,顾不得是否顺路,只得从了我的意,驱车220余公里去往茅台镇,进入仁怀市就被浓浓的酱香迷醉,一路上,车窗外尽是鳞次栉比的酒家,都是借着茅台的威名,顺着赤水河衍生出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酱香酒厂,“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当之无愧。这里因茅台享誉海内外,因酱香独具闻名遐迩,因红军在此四渡赤水,被浓墨重彩载入革命史册,茅台镇沿着赤水河依山而建,虽不大,却历史久远,繁荣依旧,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写照,今日之茅台仍然是贵州省经济支柱,甚至它的“一滴酒”也可以溅起中国经济大潮不小的浪花。
茅台镇红军桥
走进茅台镇,处处体现酱香酒文化,大多酒店无论店名或是服务都与酒有关,比如我们入住的酒店——金酱酒店,酒店多与酒厂相联,酒店大堂设有酒厂不同品级的酱香酒,供客人免费品尝,还盛邀客人去酒厂参观。夜晚华灯璀璨,茅台镇的繁荣可见一斑,歌舞升平,品酒卖酒,生意兴隆,对酒文化一无所知的我,习惯了夜晚的宁静,对这里的喧嚣有些失措,只能留下美好的夜景,闻着酱香酣然入梦。
离开茅台镇时,不忘去茅台酒厂看看,路过高大气派的大门,无法停车,也不能进厂区,驱车前往“天下第一瓶”,也不能进入园区,茅台的高冷与傲慢让我只能远远的留下我与茅台的倩影。
路过车上拍
天下第一瓶
难忘的旅行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走访各地的旅程也是“阅读”人之书的旅程,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书本里不能学到的知识。当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容易习惯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思维模式。旅行让我短暂离开“理所当然”,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可能,看到别人的“胆大妄为”,看到别人的苦和乐,旅行故事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我在人生的困惑中找到解题思路,给心灵找到一束光芒和希望。
放下,打开与觉知,去旅行吧,穿越山海,去获得你想要获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