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刘明琪

寻找刘明琪
文/王选信

刘明琪是郭杜中学高七二级学生,比我高两级,算是我的学长。

我上高中的时候,明琪已毕业在西部某部队服役,当时班上有个和明琪同村且两家关系不错的女同学,常拿着明琪在部队军报和地方报刊上发表的散文、小说让我们看。明琪的文章发表了,我好像自己的文章发表了,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我为有这样的学长而骄傲。

从那时起,明琪在我心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约是1977年,我终于在同学的引荐下,到任家寨见到了明琪。风度翩翩的明琪,热情地给我们讲了许多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临别时,明琪从他藏书的木箱中,把自己保存的一本官方诗刊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回家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木箱中。后来我到西部某城市求学,村子改造搬迁,不识字的母亲把一箱子书籍连同诗刊当废品卖了。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明琪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被陕西师大录取;他的语文试卷作为陕西优秀试卷被报送国家教育部,作文刊登在《陕西教育》杂志上面,还得了五块一毛钱稿费。同年我也考上了西部某城市的部属中专,从此天各一方,两人没了联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毕业分配到临潼某科研单位,有一年,我从报纸上看到明琪的一篇文章获得全国图书评论一等奖第一名,甚是高兴。这是将近十年之后,我第一次了解到明琪的一点信息。后来,加之上有老,下有小,整天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又因通讯条件所限,离家又远,和同学朋友来往甚少,也没有明琪的消息。

本世纪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学长家里去玩,学长和明琪是同学,学长的床上放着一本明琪的散文集,估计是明琪送给他的。我不好意思向学长借回阅读,中午只能在学长家里,如饥似渴地翻看了一大半文字,才对明琪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记忆犹新一篇文章中,写他二哥读初中时,他父亲给他二哥说:“娃呀,你要好好念书哩,你明年考上高中了,爸给你买辆车子,前头一个轱辘后头一个轱辘(自行车);你考不上回家了,爸也给你买辆车子,左边一个轱辘右边一个轱辘(架子车)。”他们父亲说完又接着说:“生下儿子比我强,我要银钱干什么?生下儿子不如我,我要银钱又干什么?”明琪父亲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对我刺激很大,我明白了为什么明琪那么优秀,有其父必有其子。另一篇文章中,知道明琪在师大住一楼,住在一楼的明琪,常受楼上有人往下抛扔东西的困扰,尽管明琪屡屡提醒,楼上依然如故。对此明琪幽默写道:“这也扔,那也扔,怎么就不往下扔钱扔娃呢?”还有一篇文章中,知道明琪大学毕业时,当时教育部欲调他到北京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拿出唯一能说服自己放弃的理由,就是从小爱吃面,恐怕到了北京,就吃不上家乡可口的面条面片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颇感好笑,为了一碗面食,宁愿守在家门口,也不去“大堡子”更上一层楼。究其实,明琪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是不愿从政而丢弃他喜爱的文学创作。

后来,明琪选择了留校任教,在中文系担任写作课教学,主要讲授散文、新闻、文学评论的写作等课程,一度曾开设"小说观念"等选修课。教学中,他一贯强调"做人第一,作文第二"的原则,不是简单地从世界观的角度,而是从感情积累、情绪记忆等方面入手,讲授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他自己教书育人的美好回忆。

我问学长,明琪后来怎么样?学长告诉我,明琪在师大干得不错,一直没丢下手中的笔,写了不少颇有影响的文章,《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都转载或摘转过他的文章。他还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金麒麟》、散文随笔集《善待世界》和学术著作《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等。也提到我看过的曾获全国图书评论论文一等奖第一名的荣誉,甚至提到由明琪责编的《唐代美学史》荣获中国图书奖等荣誉,这些都让我高兴、自豪。

又过了几年,一次和同学闲聊中,听说明琪从教学岗位调到师大出版社任总编,当时,恰好单位师傅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师大出版社当编辑。一次我见到师傅的女儿,问明琪情况,她告诉我:听同事说,总编以前是搞文化研究的,主要从事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研究,同时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颇有兴致。研究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他提出研究重在以历史为经,以时代为纬,以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为基本原则。纵向分析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横向研究则从大文化入手,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以及文本等诸多方面,宏观上力求立体化的理论构架,微观上力求把握准确,论述严谨,并十分看重立意命题的独创以及"自圆其说"与学界的认可程度。他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小说起源的理论认定》《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等。听得我云遮雾罩,我压根不懂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师傅的女儿才到编辑部时间不长,和总编打交道的机会也不多,只知道总编业务缠身,整天忙得团团转。

再后来,又没了明琪的消息。昨天,从“石榴花文艺”公众号上读到刘路先生写的《别开生面,不同凡响——刘明琪长篇小说〈五狼关〉的审美描述》后,才知道明琪退而不休,“花甲之后,捧给文坛一个大金娃娃”;“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多年不鸣,一鸣惊人。明琪是教学生学写作的,他自己又是写作高手,能亲手“操作”,定会不同凡响。渴望有机会一睹《五狼关》为快。

明琪是我的学长,比我大两岁,直呼其名显然是不礼貌的,我应当叫明琪大哥才是。一个人年轻时的记忆最为深刻,成长中往往因一个人、一句话,或因一个画面、某人的一个动作,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因此而改变他人生的走向。退休后,我稀里糊涂地进入文学这所谓的神圣殿堂,不能不说与明琪当初对我的影响有关。

2022.9.16

( 作者简介:王选信,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出版散文集《枯枝上的春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