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门诊静脉输液,您怎么看?

李玲 药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药剂科

老百姓看病最讲究的是什么?药到病除,尽可能快的、彻底的缓解症状。于是医院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患者主动要求医生为他开静脉输液进行治疗。但在我们全国很多省份已经开始实施“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政策方案。为什么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呢?

1
输液、抗菌药物的现状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字还是比较惊人的,相当与国际水平的3~4倍。

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不少和输液有关。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静脉途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占据高比例,主要原因是由于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特殊途径所决定的。它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

我国门诊输液处方中80%以上涉及抗菌药物,很多疾病没必要用抗菌药物,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大家都在用,滥用现象十分普遍。

2
静脉输液滥用的危害

液体中的微粒带来慢性危害。即使在最严格的操作环境下,输液中也难免带入微粒。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因此,滥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小视的。2016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78.3%,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82.1%。

经常输液会降低身体免疫力。用输液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过量使用会造成的人体细菌耐药,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对公众卫生安全造成巨大隐患。

浪费医药资源。抗菌药物的生产有天然、半合成、合成3种方法,其中前两种需要粮食作培养基;同时新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滥用造成资源浪费和治疗费用居高不下。

3
国家政策

国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一直在收紧。国家卫计委先后颁布《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从现行的种种政策走向上来看,无论口服还是注射制剂的抗菌药物,在包括基层的所有医疗机构,都将加强监管。

江苏省市在2016年7月率先全年叫停门诊抗菌药物输液。此后江西、浙江、广西、黑龙江、山西、四川、我们上海等也相继就“取消普通门诊抗菌药物输液”发文。抗菌药物监测范围涵盖二、三级医院、基层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

卫计委公布了53中“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其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输液治疗。

4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对待呢?

门诊停止输液,不仅是防治抗菌药物滥用,而且是减少药害事件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轻度感染时,常常首选口服抗菌药物治疗。而中、重度感染时,会考虑使用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待病情稳定后再换成口服,这在临床上叫作序贯疗法。因此门诊停止抗菌药物输液并不是“一刀切”的做法,也是因“病”而异的。

静脉输液,对它,无问西东,用好它,用对它,只因对于我们人类健康事业,它是那么的——珍贵!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