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昭乌达——抚顺知青的昭盟故事

“有缘千里来相会”,这话一点都不假。尤其是对于从千里之外的抚顺来到昭盟的知青来说,缘分更显弥足珍贵。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特定的历史机遇。1974年、1975年和1976年这三年中,共有4800多名中学毕业生奔赴昭乌达盟插队,在抚顺知青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在昭盟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也给每一位知青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陈老汉“催生”记

当时的昭盟,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我下乡的3年里,亲眼见到一些老人和孩子,没钱还有病,小病成大病,大病送了命。我们队的一个老人触了电,上午打了急救电话,下午车才到,还没出村人就咽气儿了,实在是让人痛心。

1976年,抚顺六中赴昭盟小分队出发前集训的场景

有一天,家住四队的刘大叔一大清早就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往家赶,途中不慎把车把上拴着的一包东西掉在了路上。当时他也没有发现,仍旧急匆匆地继续赶路。

一队的陈大爷虽年过半百,若不是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干起农活来一般年轻人不是他的个儿。后来因为病痛折磨,现在只能呆在家里,天天吃药也不见好转。这天早晨,他吃过早饭去自家的菜地转转,走着走着发现脚前边有一包东西。他急忙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四小包捆成一串的中草药。

抚顺知青向老农民请教农业生产技术

陈大爷觉得,药可是好玩意呀,不吃了就扔在道上不是白瞎了吗?嘿,你不吃我吃,是药就治病,或许是老天有眼,知道我老汉有病就把药送到了我跟前。于是,陈大爷回到家里,搬出药罐子就熬了一大碗,然后一股脑儿地就喝了下去。

谁知道,还没有一袋烟的功夫,陈大爷就觉得肚子一阵一阵地拧肠刮肚地疼了起来,疼得他满头大汗,大喊大叫,扑倒在坑上就起不来了。

1976年,抚顺六中赴昭盟小分队成员合影

再看看四队的刘大叔,还没等到家,老伴、儿媳妇早已迎出门外,原来儿媳妇怀孕预产期已经过了20多天了,就是不生,接生婆建议她吃点催生药。这不一大早老公公就去给抓药去了。儿媳妇看见老公公回来了忙喊:“爹,药抓来没有?”

刘大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抓来了!”可低头往车把上一看,怎么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这下刘大叔可傻眼了,刚才明明是挂在车把上了,怎么这会儿就没了呢?“真不中用。”老伴在一旁嘀嘀咕咕地直埋怨。“是不是掉哪了?还不赶快回去找!”急得已是满头大汗的刘大叔只好顺着回来的道儿往回找。

在地里干活的社员们看见刘大叔在路上像在寻找什么东西。有人开玩笑地冲他喊:“喂,老刘头儿,你钱丢了?帮你找到了给咱们买杏吃啊?”“嗨,真他妈别扭,钱没丢,药丢了。”“什么药啊?管什么病的?”刘大叔烦恼地回答说:“催生的呗。”社员们一听,赶紧喊道:“唉呀妈呀,你别找了,让老陈头捡去了。怪不得他喝完药肚子疼得不得了,这不他女儿刚家去,他正在家里折腾呢。”还有一个社员喊道:“你儿媳妇喝了能生孩子,你说老陈头喝了能生什么呀?”一番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1976年,宁城八里罕部分抚顺知青在公社门前合影

刘大叔谢过了干活儿的社员们,径直来到陈大爷的家里。只见陈大爷还在炕上烙烧饼似地折腾着。刘大叔气得哭笑不得,对着陈大爷数落道:“你呀,你呀,大哥,咋越活越糊涂呢?好在这是催生药,那要是捡到一包耗子药你也吃呀?人家大家伙可说啦,我儿媳妇吃了能生孩子,你吃了能生个啥呀?”

瞎子王海

青年点里许多同学都是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每到晚上,创业队都组织文艺排练,小合唱、诗朗诵、舞蹈等等,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欢乐。

可在生产队,娱乐活动很少,每年有几次野场电影,还要走5里多地到大队去看。到猫冬的时候,社员们有的聚在一起打打纸牌,有的在晚上边喝茶边侃大山。

1976年夏,翁旗梧桐花公社头牌子大队部分知青在刚刚抵达赤峰时的合影

营子里有一个名人:瞎子王海。他三弦弹得特别好,并且能唱好些段子,什么杨八姐游春、送情郎、王二姐思夫、武松打虎、杨门女将、薛里征东等等。

王海是生产队副队长王贵的二哥,大概有三十五六岁。每年开春,他就到外乡卖唱讨要。他去过开鲁、通辽、赤峰等许多地方,到冬天回到家乡来猫冬。他从小双目失明,弹三弦唱段子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可能是无师自通。更惊奇的是,他可以现编现唱,根据眼前的事,他就可以唱上一段,并且合辙押韵。别看他双目失明,但耳朵特别灵,他在炕上坐着,如果有人进屋,他根据脚步声,就能听出来是谁。

1975年,白音汉公社抚顺知青学习

乡亲们都喜欢听他弹三弦,你想听什么他都能唱,想听荤的他就唱荤的,想听素的他就唱素的,常常逗得大伙哈哈大笑。如果赶上现在这个时代,凭他的天分,或许能成为一个喜剧明星的。

初恋

1976年,在我人生的履历表上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那段蹉跎岁月转眼间已过去30多年,很多章节近于模糊,但某些段落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7月18日那天,我们34个来自不同学校、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随父母单位成为系统内第一批赴昭盟插队的知青。当地百姓用最高礼仪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城里娃。第二天,大队书记亲自点名把我们分到了各小队,带队师傅任命了点委会成员和炊事班人员,我很荣幸地被列为其中。

抚顺知青在劳动间隙合影

在农家大婶的示范下,我们炊事班做好了青年点诞生后的第一顿早餐,热气腾腾的大饼子、小米粥和芋根条咸菜摆在食堂窗口。同学们暂时分住在老乡家,我跑到外面拿起锤子使劲敲响了一块用铁丝吊着的铁轨。伴着缕缕炊烟,那钟声在宁静的村寨是那么清脆悦耳。大家陆续来到青年点食堂吃早饭,最后清点人数时发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没来。带队师傅说,昨天从抚顺出发时他俩就感冒了,让我们炊事员送饭去。

那两个青年住在老乡家。我端着热乎乎的小米粥去了那个男生住的地方。房东说他病得很重,昨晚发高烧。他躺在炕上迷迷糊糊,脸烧得通红,我拿一条湿毛巾敷在他额头上,让房东倒来热水帮他吃了药。一连几天我都给他送饭,他的病日渐好转了,我们由最初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到谈天说地,笑逐颜开。

宁城大城子公社瓦房青年点伙食班的知青在一起合影

很快我的任期已满,该回小队干活了。当时赶上宁城县组织老哈河大会战,我们这些知青义不容辞地成为主力军。一天收工后,天已渐渐暗下来,全点青年三三俩俩抄近路顺着老哈河满是荆棘的河边小道往回走。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掉队了,漆黑的夜色中,只觉得前面声音越来越远,可我仍能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似乎心里还有点底。我回头望去并轻声问,“谁在后面?”“是我。”很熟悉的声音,我听出是他,就是那个我曾经给他送饭的青年。

修渠会战中我们在一起劳动,近距离接触让我感觉到,他喜欢独处,是个性格很内向的人。无意中我总是与他的目光不期而遇,但没有更多的语言。此时我突然被一个树根绊倒,惊吓中有一双手扶我站起来,并拽我继续往前走。实在走不动了,我们索性坐下来歇一会。我看他穿得比较单薄,出于感激我就把身上披的垄沟棉袄披在了他的身上。

在青年点的闲暇时光,知青有说有笑

交谈中我知道,自送饭后,他开始关注我,并在我不经意间默默守候在我的身边。然而,那个年代还是比较封闭的,况且从小受传统家教的熏陶和临行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的我,尚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原本不到一个小时的路,茫茫夜色中因为迷路,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青年点。大家早已吃完了晚饭,我们在伙房找点残汤剩饭草草填饱肚子就回寝室睡觉了。

没想到,我们这次惊险历程竟让青年点捣蛋的男生编为顺口溜广为流传,他们说我们在搞对象。舆论之大,影响之广,让远在抚顺的父母也听说了,他们在书信中柔里透刚地规劝我,让我委屈又上火。带队师傅找我个别谈话,问我事情经过。青年点同学和社员在背后窃窃私语,让我不知所措。压力之大让我透不过气来。

1976年6月,昭乌达盟在赤峰市举办知青学习班,部分知青合影留念

不久,父亲单位组织家长来青年点探亲考察,妈妈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说临行前她和爸爸忙活到大半夜。尽管内心感受到了父母的那份挚爱,但此时我并无心情。妈妈看我情绪低落,一直无法切入主题。第二天,妈妈再也按捺不住了,上到注意对父亲的影响及父母对我的殷切希望,下至我今后的前途与命运,她满含泪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消极抵抗的情绪瞬间溃坝。我抱着妈妈泪如泉涌,述说着内心的委屈。回到青年点,妈妈看到他站在院子中,身上垄沟棉袄是那么眼熟,回头问我“那不是你的棉袄吗?”我默默点头。

妈妈走后,我拒绝与他的一切来往,甚至不再与他说话。一天晚上,吃完饭我独自去了房东家。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狗叫声,只见青年点的燕子气喘吁吁地跑来,进门就说“他发高烧了,满嘴说胡话,一劲叫你的名字。他们男生正套马车要送他去公社卫生院,你去看看吧。”我瞪大眼睛,惊诧中不知所措,眼神投向房东大姨,因为她知道我们的故事。她点头示意我去。可片刻我回过神来,不知道什么力量让我斩钉截铁地说,“不去!”燕子有些生气地返回青年点。

抚顺知青当年与房东合影

我和大姨站在大门口望着燕子远去的背影,夜色中传来青年点忙乱的说话声和远去的马蹄声。皎洁的月光下,我步履沉重地走回青年点。人非草木,此时我的心里翻江倒海,无以名状的思绪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下半夜听到青年点院子里传来凌乱的脚步声和窃窃私语,我知道他们回来了。隐约听到有个男生陪他在医院打点滴,我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次大病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开朗了,爱说话了。但我们之间仍然无语。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的眼神里再看不到留恋了,代之以近于冷酷的不屑一顾。更让我惊奇的是,每天收工回来,他都会坐在我的寝室里与其他知青聊天,开心地大笑,我放下东西尽量躲开。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着。一天,我提前收工回来,推开寝室门,看到他搂着同寝室小华的肩膀坐在炕沿边,我终于明白了这段时间他每天光顾我们寝室的原因。我重重地把门带上转身离去。秋末的昭盟大地,天黑得特别早,家家户户冒着缕缕炊烟,演示着农家的温馨与幸福。我肩披一件垄沟棉袄漫无目的地走着,借着月光放眼望去,秋风扫落叶,一片片苞米杆躺在地里,秋意真的有些凄凉,犹如我此时的心境。

1976年,宁城八里罕平房大队第四队女社员组成的铁姑娘队在田间合影

1978年,我们结束了两年的昭盟插队生活。浩浩荡荡的昭盟知青大军全线返城,全点青年也各奔东西……

我的骑牛经历

人的一生会做出许多天真幼稚的“傻事”,有些“傻事”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想起来仍然觉得好笑。在我刚下乡的时候,就做过一件令人捧腹大笑而又后怕的“傻事”。

那年刚下乡不久,青年点收麦子,望着麦浪滚滚、四溢飘香的田野,心情格外舒畅,也格外兴奋。看着老知青娴熟地赶着装满麦子的大车,牛儿乖乖听话的样子,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敬佩和羡慕的感觉,油然升起一种也想试试的念头。收工后,卸了套,牛撒在青年点的院子里,或卧或站,悠然休闲,全然不顾我们新青年的好奇和观看。

翁牛特旗白音汉公社的那达慕大会

一头膘肥体壮、全身油亮的大花牛,好像知道我的心事似的,竟然慢悠悠地卧在了我的面前,我心里一阵高兴,悄悄地来到它的身边,摩挲了几下,便“勇敢”地骑了上去。未等坐稳,大花牛猛地站了起来,哪里知道,牛的站起是先起后腿,我没有提防,一下子从牛背上滚到了牛的前面,差一点刮在牛角上,摔得我半天起不来,引来知青们一阵笑声,也遭到代班队长孙大哥的一顿训斥。他说,要是摔在牛角上,戳了眼睛,豁开肚子……我不禁有些后怕起来。

后来老知青告诉我,要想骑牛,必须熟悉牛的脾气,不知道牛的脾气是万万不可骑牛的。牛也会欺生,也会发气,有时发起脾气来很难驯服,要不怎么说,牛脾气牛脾气呢。骑牛要勒紧缰绳,缰绳要在牛鼻子中间往上勒,这样牛才不会躲。听了老知青的话,我不禁想,骑牛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广阔天地” 真是一个大课堂。

知青骑马出行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有意接触这头大花牛,一有空,不是喂它草料,就是给它梳理皮毛,渐渐地它对我产生了好感,有时还对我甩着尾巴“哞哞”地叫几声。一个多月以后,我终于骑在了牛背上,像一个牧童,悠然短笛吹,遥指杏花村;又像一个骑士,“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那种感觉真比骑在马背上还要好。

大花牛伴随着我走过了我的草原生活,也见证着我的知青岁月。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第一次骑牛的经历,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文字来源:《我们的昭盟情结》
(0)

相关推荐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听上海知青讲述在东北插队时的生活趣事,他说他做饭的方法很独特

    ​1970年4月份,六九届初中毕业生陈本才和他的十几名同学在彭浦火车站坐上了北上的火车,他们作为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东北边陲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锤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上山下 ...

  • 知青日记1975.9.2—9.4:寂寞、差距、不公平(徐景洲)

    1975年9月2日 昨晚下了一场大雷阵雨. 早晨,小组的大多数人都要求趁下雨没活回家一趟,我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心里总觉不安,别人因没粮回家,自己干粮十足,回家去干什么呢?想家--这真也可笑! 离开了集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一)

    政治队长(一) 到1969年3月,我来到开原县八棵树公社叶家村三队下乡插队,已经四个多月了. 每天和社员们一样早起晚归地劳作在农田里,除了下工后我们回青年点吃饭睡觉外,我已经完全是一个地道的青年农民.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十四)

    政治队长(十四) 新上任的生产队长小八路李振山接过话头讲到:"叫我当队长我就干!关于打头的,我同意赵雨祥的意见,不知道刘文彩能否同意?"刘文彩当场表示服从新领导的安排,愿意给新班子 ...

  • 农民

    1976年春天我到农村插队,第一次和农民接触,感觉什么都新鲜. 第一天我们安顿好住处后,管知青的村书记叫我们去领劳动工具,每人一把铁锹.一把锄头.一个三齿耙子.一把镰刀.告诉说:这是干活的家伙,你们自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难忘第二故乡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难忘第二故乡   天津  张成亮  在我的手机收藏里,有一首邓丽君的<小村之恋>,我十分喜欢其中的歌词,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九)

    政治队长(九) 大概是半个月后,生产队队长刘文彩找到我,要请我去他家吃晚饭!我告诉他"无功不受禄",所以我不想去! 刘文彩接着恳切地说:"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觉得你这次回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昭乌达肉羊:我国第一个草原型肉羊品种

    赤峰是畜牧业大市,家畜存栏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内蒙古第一.在赤峰畜牧业的版图上,克什克腾旗有着重要位置,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昭乌达肉羊"的故乡.说到"昭乌达肉羊",就 ...

  • 第2613《奉天文刊:春风细雨》作者:舒羽 我的故乡昭乌达

    作者简介 舒羽,本名张树宇,1952年生人,农民,高中毕业,爱好文学创作,作品多为描写农村生活.展示当代新农村新农民美好愿景,偶有作品发表于省地报刊. [我的故乡昭乌达] 我的故乡昭乌达 那里有我美丽 ...

  • 文学原创•《情系严河——一组描写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情感经历的诗文》作者:李学锐、雪 珂、严先才、八人帮、严开梅、晴空一鹤

    常回家看看 --致老知青 作者 李学锐 题记:去年3月24日,曾下放到潜江严河村的几届武汉知青,组团重返第二故乡,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画面.今年5月24日,从海外归来的王珂等一行5人的小分队又终于回家,圆 ...

  • 到底该咋走?昭乌达路高架桥试通车最新攻略来了!

    日前,记者从市道交办了解到,从2021年1月1日12时起,昭乌达路高架桥(鼓楼立交桥至南二环段约4.9公里)实施交通分流,正式试通车. 以下视频来源于 都市全接触 2020年12月31日视频 据了解, ...

  • 【走近知青】杭州知青谢玲芳,情系长街永难忘

    " 留住记忆,不忘历史 珍惜当下,支持乡村 "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的是 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 共产党 毛泽 ...

  • 王宏写生日记——走进内蒙昭乌达

    原创艺术art2020-11-22 14:23:15 2003年在翁牛特旗 走进内蒙昭乌达盟写生 2003年10月,我与画友程健.胡田沃去内蒙赤峰(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毛山东写生.从沈阳出发坐了一夜的火 ...

  • 农业学大寨 昭乌达盟

    农业学大寨  昭乌达盟 --图书欣赏之二一二三 <农业学大寨>(之九),辽宁省昭乌达盟革命委员会农牧组翻印.一九七四年一月.

  • 昭乌达路的过街天桥

    万壑松风--本名孙国辉   退休前曾供职市政协文史资料部门,热心学习赤峰近现代史料和摄影,曾出版<赤峰摄影史>及举办肖像摄影艺术个展,文学作品曾被国家及外省报刋选用.        昭乌达 ...

  • 推荐|曹兆才:明光知青一一情系岁月

    明光知青一一情系岁月 文|曹兆才 杨绛先生说过:"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你伤感的理由.纵使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依然不露风霜.你呑下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