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珍藏】老照片里的手艺人
手艺人,守艺人。
漸行漸遠。
景泰蓝作坊的师傅们。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工艺中难度较大的工序
点蓝工艺,如同绘画中的上色步骤
烧蓝工序是与点蓝工序紧密配合、相序进行的
造纸在墙上的步骤
这是造纸中的揭纸皮
造纸最后工序晒纸。
原来造纸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的晒纸居然是往墙上贴的?那纸张被晾干后从墙上掉下来了搞脏了,那岂不是不能用了?目测老照片中的墙根下还是湿漉漉比较脏的?小编揣测,这铁定不是什么高档宣纸,应该是大量流于市面的草纸。
▲磨刀工
北京,1871-1872年。汤姆逊在描述当时的北京街道时说:当中凸起的道路可以供两辆手推车并排通过,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商店,在商店和手推车道路之间的空地上,布满了各种商亭、货摊、帐篷等流动商贩,这些流动商贩构成了老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
▲景泰蓝制作
这是当时的北京制作景泰蓝的画面,汤姆逊了解到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家作坊的老板是满族人,位于东郊民巷法国使馆不远处。整个画面构图并不饱满,可能是当时的艺人为了保密,没有给汤姆逊更多的拍摄机会的缘故。
▲修脚师
这些修脚师不单单可以提供剪剪脚趾甲等简单服务,同事他们还是一个流动的脚医,可以根治鸡眼等各种脚病。整个画面生动有趣,把修脚师的认真、顾客的信任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从破败的门窗上伸出头的老者,口含大烟斗,平静地欣赏修脚师的技艺,为整幅照片增加了几丝情趣。
▲买水果的商贩
这是老北京走街串巷卖时令水果的商贩,汤姆逊说:商贩把商店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在狭窄的胡同里,挨家挨户地推销上等的葡萄。摄影师拍摄的是他在叫卖时的精彩一瞬,一个孩子低头看着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为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拾荒者
这位衣衫褴褛的老者主要是捡拾地上的纸片,另外,他也到处寻找破布头和各种骨头,他会每天把这些东西卖给收购者。他看起来贫穷悲惨,甚至没有家庭和朋友,但依靠劳动生存,理应获得尊重。
▲观看西洋景
西洋景又称“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电影尚未传入中国和普及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土电影”。表演时艺人将各种图画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小孔,孔中装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
▲出殡旗手
满族葬礼过程经过精心设计,花费很多,有的棺材是64人所抬,称64杠。照片上的人都是参加葬礼的旗手,叫做打执手的,他们都是被临时雇佣的乞丐。满人和汉人葬礼用的旗帜和器具有很大的差别。且旗人的葬礼都会从政府那里得到些补贴。
▲锔碗匠
画面上这个人正在把一个盘子递给锔碗匠。当时很多人家如果碰到家里的水缸、碗、盆或盘子裂开了或打碎了,都会找锔碗匠用金属丝锔上继续使用。
▲街边古董摊
就像很多来到北京的外国人一样,汤姆逊有一天在大街上被六七个古董商围住,通过他在天津雇佣的仆人向他推销古董。汤姆逊也确实购买了一些。更重要的是,购买完后,他拍摄了这幅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更夫
打更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也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功能。这位姓王的旗人身穿破羊皮袄,手持竹梆,张大嘴巴估计在喊,关好门窗,小心火烛!他是在北京一所法国旅馆工作的更夫。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清朝时期的一位男子正在编竹筐的情景,他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手艺人,祖传的手艺以竹编为生。看他的样子很朴实,是一位非常正直的男孩子,靠自己的手艺挣钱。在现代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学习,并将它们传承下去。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烤鸭店的伙计正在吊炉烤鸭,看上去香喷喷的,这可是老北京人最喜欢吃的东西,从照片中我们看到,原来最早的烤鸭是这么考出来的,应该味道很不错,都流口水了!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一位大哥早餐摊,看上去生意还不错,这让很多老北京的大爷们想起了童年时候,满胡同的浓浓胡同味,在当时的胡同里面做小生意,是很多老北京商贩每天必做的事情,挣的钱维持家用!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一个正在忙活的街头理发摊,在冬天的阳光下,刮个头,剃剃胡子,是很多老北京人的一大爱好,理发师当时剃头的手艺也可以说是绝活,很多都已经失传!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在老北京的街头,拉洋车的车夫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他们起早贪黑,为老北京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自己也可以挣些钱养活家人,拉洋车在当时虽说是很辛苦,但是收入也还可以,很多老北京的年轻人都愿意干这一行!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在当时的北京古玩市场,各种古玩琳琅满目,里面可谓是真东西不少,有眼里的古玩爱好者,经常会来逛一逛,挑几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种投资!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在一些老北京手艺人的作坊,各种传统制作玻璃葡萄假花的生意可谓是相当的不错,原因是当时的人都很喜欢这种新材料做的假花,放在家里也很洋气,时尚!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手纺棉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般都是家家可以完成,这是手工业家庭作坊最直接的体现,不当可以满足自己家人的穿衣用布,多余的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来补贴家用,织布一般都是家庭主妇用业余时间来做!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卖糖葫芦的小摊贩在当时的老北京,基本上每个胡同都有,满足的客户基本上都是胡同的小朋友,冰糖葫芦也是老北京的一种特色文化,直到现在,冰糖葫芦都受到人们欢迎!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在当时的老北京胡同,人们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工作,交通不便很难说出个门专门去采购生活用品,于是胡同各种扁担摊,就解决了胡同里面生活的老北京人的需求!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用麦秆秆编织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老北京人也喜欢编织的东西,这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按现在的说法,这好像成了一种乡愁,大家说呢?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吹唢呐在古代一直是很多重要的仪式,以及民间祭祀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发展到民国,就被大量使用于大大小小的庆典什么的,直到现在,在西北很多地方,唢呐是很有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1933年的北京人老照片,但是老北京城二手市场,看着这位小商贩摊位,摆放得各种商品,直接的感觉是这位小商贩好富有!
一片匠心在其中
无法估价的人工价值
已经随着时光越发磨练
老工匠
既是一种生存技能
也是一种生活提炼
谁还会记得他们
一群为精琢手艺奉献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