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之子秦湛行实略考

处度公秦湛,淮海公秦观之子,吾迁常始祖。其幼承家学,工于诗文,擅画山水,事迹散存于文献中,为更好的还原吾宗族史,笔者对其历史行实进行了初步考证。本人才疏学浅,请方家不吝赐教。

秦湛,字处度,号济川,宋史无传,因历史久远,其生卒年不详。有族谱载:淮海公子三,季子湛;女二,长适范祖禹之子元实,次适葛张仲。亦有族谱载:淮海公子一湛;女二,长适范祖禹子元实,次适葛张仲。另有族谱载:淮海公子一湛;女一,适范元实。淮海公子湛和两女及所适其人为《淮海集》和秦观师友文集等文献所印证。淮海公是否还有其他子女无考。

《淮海集》卷十一中有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秋,题名《兴国浴室院独坐时儿子湛就试未出》的诗。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的“祭洞庭文”(《淮海集》卷三一)中有:“......尽室幼累,几二十口,不获俱行,即寓浙西。方令男湛,谋伺南来......”。《淮海集》及史书等文献确证秦湛是淮海公年较长之子。有族谱称处度公为淮海公的季子,或因修谱时已距先祖们生活年代久远;也有可能是处度公友人在作品中称其为秦叔度之故。在宋·廖刚的《高峰文集》卷十一中有《续秦叔度所书乔君宜治朱氏事》明确将秦叔度和高邮秦湛相联系。这里的叔度未必代表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之意,而是借用东汉黄宪(黄叔度)的典故,是一种美誉。黄叔度,名宪,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德行著称。《世说新语》一则说:“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译文如下:“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巧合的是处度公正好随父在汝南生活过,而其名“湛”也有清澈,深度之义,与上述典故正合。处度公在其交往的朋友中被认为是人品、学品皆高尚的饱学之士,有仙骨,气度非凡。处度公的字:處(处),止,隐退;度,境界;处度,有隐居,安度之意。又《扬子·方言》:湛,安也。其名和字正相表里。

各本淮海先生年谱中明确了淮海公生于皇佑元年腊月(1049年12月29日-1050年1月26日,见清小岘公秦瀛《淮海先生年谱》、秦子卿先生《秦淮海年谱考订筏注》、徐培均先生《秦少游年谱长编》),其迎娶徐夫人文美在治平四年丁末(1067年),最早次年即可能育有儿女,因此淮海公第一个子女可出生在熙宁元年(1068年)或稍后。

秦氏家谱中有记载的淮海公两个女儿的夫家在《淮海集》和文献中都有明确指证。适葛张仲之女,有《葛宣德墓志铭》为证。志主葛公书举为宋朝常州江阴望族之裔,其父为承议郎致仕葛密;伯父,兵部侍郎葛宫。葛公举进士时,淮海公常与其同学,与淮海公叔父秦定同年登熙宁三年叶祖洽榜(1070年)进士第。淮海公在蔡州(汝南)任教授期间,葛公为蔡州真阳知县。葛公于元祐六年(1091年)六月终于开封府长恒县知县官舍,时年五十四岁,淮海公元祐八年(1093年)秋为其写铭。适葛张仲之女应在淮海公任蔡州教授时元祐元年至五年(1086-1090年)间,与葛家缔结姻缘,葛公去世(1091年)之前应已嫁入葛家。墓志铭中有“......男三人:张仲、牧仲、子仲皆举进士。......君之登科与侬仲父同年,而张仲又余之婿......”。

从此墓志铭上还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就是淮海公熙宁三年以前,有举进士事迹。《淮海集》卷二十八中《谢及第启》云:“......窃以圣神临御之初,实惟祖宗熙洽之后......。淮海孤生,衣冠未系,志在流水......。”元丰八年(1085年)淮海公进士登第,初授定海主薄,未赴,在京候官;授蔡州教授后回高邮接母亲戚氏太夫人,时在元祐元年(1086年),作有《登第后青词》(《淮海集》卷三十四):“......奔走道途,常数千里;淹留场屋,几二十年......。”这也印证宋神宗熙宁之初,淮海公未及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

淮海公另一女,适范祖禹次子范温,字元实。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四)《纳采启》:“夙仰庆关,愿修佳好。某第二子温,朴愚粗立,日训义方;贤女令淑有闻,尚勤姆教。已协宜家之卜,敢先纳采之宜”。淮海公在《婚书》中答曰:“蚤年拥篲,尝趋大丞相之门;末路紬书,实佐先翰林之事;重以世母,出于伯姜。既事契之久敦,宜婚姻之申结。敬承佳命,增慰夙心”(《淮海集》卷三十七《婚书》)。据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筏注》和周义敢先生等《秦观集编年校注》考证,此婚书作于元祐末期,淮海公元祐三年(1088年)春初,被召至京师,以应制科,上进策三十篇。时洛党、蜀党交恶,秦观为苏轼弟子属于蜀党,遭受排挤,托病辞归蔡州。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淮海公受范存仁荐,自蔡州应召入京,除太常博士,随即招谤罢命;六月始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此时开始与范祖禹交往密切。元祐八年(1093年),受宰相吕大防荐,淮海公入国史院充编修官,与范公同馆。此处大丞相指司马光,范祖禹助其修《资冶通鉴》。先瀚林指范祖禹之叔祖范镇;宋有“三范修史”之谓,即指范镇、范祖禹及其长子范冲,三人皆为国史编修官。“重以世母,出于伯姜”则指范祖禹之夫人,即淮海公女儿的婆婆,为宋宰相吕公著之女。吕公著之父吕夷简也曾为北宋宰相,吕氏为宋朝名门望族。之前,淮海公作于元祐七年春(1092年)《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淮海集》卷四)诗中有:“......功名已绝意,政苦婚嫁迫......”之句,显示淮海公子女已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时。以上所述表明,淮海公长女适葛张仲,次女适范温(元实)。古代女子嫁人一般在及笄即十五岁左右;男子二十系冠,也宜婚配,则处度公秦湛应为兄,而淮海公两女为妹。因此处度公秦湛生年应不早于熙宁元年1068年,不晚于熙宁五年1072年。

淮海集内有多首描写淮海公早期乡居生活的诗中涉其夫人及子女。如《淮海集》卷二中《田居四首其一》(作于熙宁期间),描写春景:“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戒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同组诗中其二描写夏景有:“......冢妇饷初还,丁男耘有托。倒筒备青钱,盐茗恐垂橐。明日输绢租,邻儿入城郭”。其二之诗提及夏收后缴纳青苗钱,可知是在熙宁变法之后。宋史载:“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1071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1073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秦少游年谱长编》将此诗系于熙宁十年(1077年)。

元丰元年(1078年)淮海公举进士不中,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此时作有脍灸人口的《秋日三首·其二 》(《淮海集》卷十): “月团新碾沦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诗的开头,描绘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日常生活图景:诗人手捧有花纹图案装饰的精细茶碗在慢慢地品茶,饮后,叫来儿子,考核《楚词》功课。屋外,天高气爽,艳阳高照,既没有肃杀秋风,也没有纷纷落叶,只有秋虫在静静地吐丝营巢,一切显得那么从容、静谧。按此诗描述,处度公已能从父研习楚辞,其生年还可从前述不晚于1072年再往前推几年。有族谱称其生于熙宁三年(1070年),当不差前后。

元丰七年(1084年)冬,淮海公临上京师省试之际,在处度公的协助下,将自己闲居高邮十余年的诗文整理成了一部诗文集,曰之《淮海闲居集》。元祐三年(1088年)冬,淮海公在蔡州所作《次韵答裴仲謨》的诗文中,提及了此事。“十年淮海闲居草,偶遣儿童次第成。方愧贫家矜敝帚,忽蒙邻壁借余明。文昌但愿花前老,张翰何须身后名。移病阖门参拜阻,卧听车马去来声”(《淮海集》卷九)。此前一年,即元祐二年(1087年)四月朝廷恢复制科,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苏轼和鲜于侁荐淮海公于朝,但该夏,淮海公得肠癖之疾,未能赴京应试。这期间还有淮海公观画愈病之轶事。《淮海集》卷三十四有《书辋川图后》:“余为汝南学官时,得疾卧,直舍高符仲携《辋川图》视予,曰:'阅此,可以愈疾。’予本江海人,得图甚喜,即使二儿从旁引之,阅于枕上,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数日疾良愈。”,此处二儿,可能泛指儿童,即未成年的儿女,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该画跋原文也得以印证。《摩诘辋川图跋》原文节录如下:“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前述元祐五年(1090年)秋,处度公在京城参加解试(即相当于明清时的乡试,因在秋季进行,也称秋闱),锁院之后,淮海公在兴国寺浴室院等候,作有:“满城车马没深泥,院里安闲总不知。儿辈未来钩箔坐,长春花上雨如丝。”(《淮海集》卷十一)。秋雨中,慈父等待子女考试结束,那种淡淡的忐忑不安心境跃然纸上。等候期间,淮海公还写了另一首诗,诗前有注:“元佑三年余被召至京师从翰林苏先生过兴国浴”。该诗全文如下:“聊移小榻就风廊,卧久衣巾带佛香。白发道人还省否,前年引去病贤良。”处度公本次秋闱未见后续结果,未中式。

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闰四月,淮海公出杭州通判;在上任的途中,以增损《神宗实录》为罪,贬处州,降官,任监酒税之职。绍圣三年(1096年)淮海公遭诬告不称职、败坏场务,削秩停官,后又以写佛书为罪,徙郴州安置。道过浙西,全家老少俱留不行;令男湛,谋伺南来。途中,父子失散。岁暮抵达郴州,唯有老仆相随。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有诏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遭除名,永不叙用,徙雷州编管。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淮海公的亲家公范祖禹卒于化州贬所。

元符三年(1100年)春,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听政,宽赦元祐旧臣。二月诏淮海公移英州,未赴;四月诏移衡州,六月与苏轼会于海康(今广东雷州市)。七月淮海公自海康动身北移衡州,八月十二日,途中卒于藤州光华亭,时年五十二岁。

淮海公婿范温(元实)与其兄范冲(元长)此时正从化州为其父范祖禹扶榇归乡,行至梧州率先获讯;范氏兄弟二人遂载淮海公灵柩先至藤州。处度公闻讯自湖南旅次匍匐来奔,扶榇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潭州,即今之长沙。时元佑党案再议,政局动荡不定,早令夕改,遂停殡于橘子洲,处度公在此守制。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追复淮海公宣德郎。九月,局势又变,宋徽宗亲书元祐党人碑,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称之“元祐党人碑”,以示永久摒弃。淮海公秦观被列余官之首,所复官宣德郎再遭追贬。

崇宁二年(1103年),令元祐党人子弟毋擅到阙下;宗室子弟不得与党人子孙为婚姻;在州、军设元祐党人碑,蔡京手书三百余九“党人”姓名;诏毁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马渭的文集,范祖禹所著《唐鉴》,范镇所撰《东斋纪事》,刘敛所著《诗话》及僧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等书的印板,禁止元祐学术流传。

是时,处度公承继家学,已渐有文名。苏东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有一帖论及淮海公之逝,谈及处度公曰:“……其子甚奇俊,有父风;惟此一事,差慰吾辈。”在滞留长沙和扶榇归乡期间,处度公访山问道、游学,与父师友黄庭坚及李公择(黄公舅父)家族子弟李彭(字商老)等江西诗派文士多有交往。宋代的著名诗僧释祖可有一首题名《书秦处度所作松石》的诗:“怜君作诗自无敌,游戏诗余画成癖。高堂奋袖风雨来,霜干云根动秋色。长怀祝融天柱峰,万年不死之乔松。观君此画已无斁,不复望云支瘦筇。”这首诗是处度公早年流寓潭州守孝和游学时的真实写照,在当时除了诗词文学,处度公更以画艺闻名。崇宁三年(1104年)春,黄庭坚谪宜州(今属广西河池市),道经长沙,有《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五首》赠诗,其一:“昔在秦少游,许我同门友。掘狱无张雷,剑气在牛斗。今来见令子,文似前哲有。何用相浇泼,清江绿如酒。”其二:“范公太史僚,山立乃先达。发挥百代史,管以六经辖。投身转岭海,就木乃京洛。仲子见长沙,且用慰饥渴。”其三:“秦郎水江汉,范郎器鼎鼐。逝者不可寻,犹喜二子在。相逢唾珠玉,贫病问薪菜。豫愁帆风船,目极别所爱。”其四:“往时高交友,宰木已枞枞。今我二三子,事业在灯窗。秦范波澜阔,笑陆海潘江。愿兹秉经术,出仕荣家邦。”其五:“少游五十策,其言明且清。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陈友评斯文,如钟磬鼓笙。谁能续凤鸣,洗耳听两甥。”黄庭坚还有崇宁四年(1105年)春季宜州作绝句,诗前有注:“予去岁在长沙数与处度、元实相从把酒,自过岭来不复有此乐,感叹之余,戏成一绝”,“玄霜捣尽音尘绝,去作湖南万里春。想见山川佳绝地,落花飞絮转愁人。”此诗为黄庭坚绝唱之一,该年九月黄公卒于宜州。崇宁四年(1105年)党禁稍驰,处度公奉淮海公灵柩离开潭州,欲归葬广陵,舟顺江而下,途径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谒张文潜(张耒,1054-1114年,苏门四弟子之一)。张公有《祭秦少游文》。舟过当涂,访淮海公好友李之仪(字瑞叔,1048-1118年?),著名的词《卜算子·君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长江水……”的作者。李瑞叔至江边祭奠淮海公。处度公与李瑞叔同登黄山(今安徽省当涂县青山,有李白墓等古迹),处度公有诗与瑞叔唱和。处度公诗已佚,瑞叔诗存于《姑溪居士文集》题名《次韵秦处度同登黄山》:“艰生缧绁馀,特尔脱魑魅。殊方窟飘蓬,未免游戏事。眼力到毛发,抉剔尽奇秘。邂逅平生欢,笑语当歌吹。曲环岂人谋,明灭殆天吏。慰我云烟期,有腼鸿鹄志。百年一瞬尔,幸此半日地。聊摅广莫心,无作雍门泪。”其后处度公再作同韵诗寄瑞叔。秋,瑞叔作诗《处度再和前诗见寄,复次韵报之,顷有所约今不逮,悲怆无已,题于褒禅方丈》:“爱山平生心,殆若鬼所魅。兹游愧不早,危至失吾事。佳辰秋正晴,有物不自秘。晶荧丽初阳,浮动荐微吹。幅巾方袍接,固可称傲吏。跻攀敢惜力,卜筑岂无志。稽首定明老,愿借一席地。何在眼中人,不觉衣上泪。”“顷有所约今不逮”是指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自徐州移湖州,途中与参寥、淮海公同游惠山,并以唐人诗韵唱和。李瑞叔有《子瞻、参寥、太虚同游惠山,用王武陵、窦郡、朱宿三诗韵,各有所赋,参寥录以相示;余将游焉,用次其韵见》诗三首(《姑溪居士前集》卷十五),详见政和中淮海公迁葬事。得知苏轼、参寥、淮海公同游惠山,李瑞叔游惠山兴起,诗中有句:“买舟行有期,此兴安能忘。”然时逢瑞叔母病,后未能成行,遂成其终身遗憾。同年五月,有诏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九月大赦天下。该年,淮海公灵柩蒿葬在高邮。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因星变,毁党人碑,复谪者仕籍。二月,蔡京有罪免,领中太乙宫史。大观二年(1108)正月,宋徽宗下令赦免元祐党人。赦书规定入党籍的元祐大臣,除了怀奸报怨、诬蔑诋毁朝廷者外,其余可视情节轻重分批出籍。

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间,处度公与元祐子孙吕本中有交往。吕本中(1084-1145年),北宋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佑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北宋教育家吕希哲孙,南宋初高宗朝尚书右丞吕好问之子,范元实的表侄。吕氏与秦氏为世交,吕公著曾做过扬州知府,淮海公请其举荐过。处度公甚至有一年春天与一道僧在吕本中的家借宿过,有诗 《秦处度与一上人同宿密庵,处度为一画断崖枯木》为证:“小庵无客亦无毡,遂有高人借榻眠。一夜西风撼枯柳,不知春在石崖边。”

处度公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秋闱,举进士,中式,入卞京准备参加政和二年(1112年)春季省试。吕本中有诗《谢无逸、秦处度诸人皆许省试后见访,冬夜有怀,作此诗寄之》:“八年去东都,触事无一好。沈绵淹岁时,忧虞满怀抱。欲归故里闾,稀復旧耆老。悠悠岁欲尽,忽忽身向老。小堂佳有余,所恨来不早。饥虫语夜霜,疏星乱衰草。支撑坏壁高,侧转寒木小。诗书久弃置,词林迹如扫。佳人何时来,路远音信少。庭前冬开花,扶杖起千绕。春风回马首,清尊待君倒。先期留酒钱,仍须具梨枣。”从谢无逸事迹考,此诗作于政和元年(1111年)冬。谢逸,字无逸(1068-1113年),号溪堂,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吕本中《师友杂志》载:“政和初,无逸至京师省试”。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年)随祖父离开汴京。词中说八年,为一约数。此诗作后不久,吕本中也从宿州(今安徽宿州市)至京城,与诗中“欲归故里闾,稀復旧耆老”正合。

处度公参加政和二年(1112年)春季省试,未中,遂滞留汴京。或因书画、文名获荐授官,为何官,现已无从考证。政和初,处度公妹婿范元实也在京城,因朝廷还其恩数,获授官职(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本年十月苏辙(字子由,1039-1112年,苏轼之弟)去世。

政和中处度公官居常州,官职待考。是时,处度公已决定卜居常州。政和六年(1116年)处度公母亲徐夫人卒,欲迁淮海公灵柩合墓于无锡惠山。处度公赴当涂向李瑞叔讣告徐夫人丧,瑞叔有《祭秦少游文》(姑溪文集卷四十三):“……于是子之孤,羸然哀服,执徐夫人之丧来讣之于予曰,将迁子之柩合莹于惠山之阴,而用予昔游之诗以定计也。呜呼,故乡,义也。今子之蔵,予固所愿,归骨者似在其左右,而一语动揺,遽不能自果。亦初不谓子由此而来,遂夫阡陇为邻,使子孙岁时展省,永不相舍。命矣,乃天若有所制也……。”上述“昔游之诗”即瑞叔元丰年间所作《子瞻、参寥、太虚,用王武陵、窦郡、朱宿三诗韵,各有所赋,参寥录以相示;余将游焉,用次其韵》见诗,其一:“曾为惠山客,心已寄苍茫。知今几何时,常在山间堂。淹留情莫蛰,怅望身疑翔。联翩得秀句,古殿逢灯光。耳冷彻孤韵,神幽拂清香。买舟行有期,此兴安能忘。”其二:“三子骨已朽,来者非一人。箫声起孤凤,抑按皆清新。松阴贮老月,藓晕涵苍磷。崎岖固有属,千载无纤尘。物物吾已矣,今昔是可均。何当事一廛,顾水终为邻。”其三:“膏肓有前人,老意系丛樾。差池纷鬓霜,味蜡火已绝。一啜风漱液,幽思起复灭。讵惭数及七,缅予在明月。疏更蹇修途,景耿重激发。泠然傥可御,千古同一辙。”淮海公如其所愿,“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常在山间堂”使子孙永世展省。李瑞叔当时还作有《庄居值雨偶得十诗示秦处度》,缅怀友人及述说自身困苦,录其中四首如下。诗其一:“累日雨不止,风高如作寒。三分虽过二,忽忽便向阑。一身百忧集,况可计先欢。不见是无闷,念此聊自宽。”据考证,李瑞叔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人生百年,三分之二已过,此时六十八岁,已到晚年。诗其四:“平生三四友,一一人中英。况逢不世主,唾手可太平。参差十年间,契阔而死生。相见复何语,但有泪如倾。”“参差十年间,契阔而死生”,瑞叔与处度公上次崇宁四年(1105年)相见,十余年间,又有许多好友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苏辙等都相继过世,令人悲痛。诗其五:“死生固可嗟,一谪辄不返。君恩非不深,奈尔道路远。反初不忍歌,折臂信能遣。已矣何足论,幸子真入眼。”诗其八:“不返故乡义,何妨陆子居。昔游既有约,是岂人所图。我尝邀此卜,蹭蹬不自如。凭将一掬泪,聊寄夜台书。”陆子指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撰有“茶经”三卷,曾游无锡,定惠山寺石泉水天下第二。

政和中至宣和元年(1116-1119年)处度公在常州无锡丁母忧,守制。吕本中有诗:“忽逢邗沟道人浃,如见锡山居士秦。问着世缘浑忘却,知公不是个中人。”

宣和二年至六年(1120年-1124年)处度公丁母忧服阙,在汴京作幕僚。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神宗实录考异》监修解梁赵鼎元镇、史官成都范冲元长等撰。……《考异》者,备朱、墨、黄三书,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阙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旧录,每一卷成,纳之禁中,盖将尽泯其迹,而使新录独行。谓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见也。及梁师成用事,……颇招延元祐诸家子孙,若范温、秦湛……。师成在禁中见其书,为诸人道之。诸人幸其书之出,因曰此不可不录也。师成如其言。及败,没入。有得其书者,携以渡江,遂传于世。呜呼,此可谓非天乎!”

宣和七年(1125年)在汴京,有诏处度公修道史。《秦湛修道史制》(《四库全书·襄陵文集》卷一)由给事中许翰执笔,现录其下:“朕缅怀高真风槩可考,诏修信史,传载厥遗,必擢国华。俾赞编削,以尔文学英博,克自发闻秩之,以官服在兹,选宠渥之异士类所矜其往,钦承以副褒励。”(附书影所示)。许翰(?―1133年),字崧老,拱州襄邑人,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年)受征召担任给事中。本年范温元实卒(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靖康之难(1126-1127年),处度公时在汴京为修道史官。金国围汴京,扣押徽、钦二帝,立张邦昌伪楚皇帝。张邦昌以吕好问为事务官。处度公后著《回天录》一卷,记吕公围城中事,为北南宋交替这一关键时刻留下了重要史实。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元祐孟太后遣吕好问奉手书诣到南京(今河南商丘),高宗慰劳说:“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吕公尚书右丞。六月还元祐党籍及上书人恩数。七月吕公辞尚书右丞,以资政殿学士知宣州。宋·陈振孙撰 《直斋书录觧题》卷七,传记类(《钦定四库全书》)有:“《回天录》一卷,宣教郎秦湛处度撰,记吕好问围城中事。好问除右丞,诰词有回天之力语,故以名录。后有好问谢其祖公著复官表及遗表。”此时处度公官为宣教郎,与淮海公生前的宣德郎实为同一官职。《回天录》现已佚,但其所撰多条史实被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引用得以幸存。

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扬州行在。从后一年事迹考,处度公可能随朝在扬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奔袭扬州,高宗南渡。处度公时任监诸军计储,度支衙门(宋朝时司财政、审计之部门)在无锡,有作《西菩寺记》(《锡山秦氏文抄》卷一):“……度支门锡山之下一日,苍头告余曰,门有道人吴语,而文亟出见之,乃常乐性禅师也,请为明智重葺记,且曰先太史常为辩才记龙井,今记明智非子可乎?余不敢辞……”。记中还载:“……云余先人与辩才善。余儿時先人对辩才語,必令旁侍,其高世之论,至今能记一二……”。该记提示另一条史实,即元丰二年(1079年)淮海公与诗僧参寥搭乘苏轼上任湖州知府官船赴会稽(今绍兴)省亲时,处度公也随行,亦即元丰二年时处度公就到过无锡。

建炎四年(1030年)处度公随驾高宗避金兵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三十三)引《诗说隽永》云:“秦湛处度为韩膺冑作《枝巢诗》。建炎间在会稽,一日语伋云:'先得两句:大胜商山老,同居一木奴;杌陧危中垒,高耸垛中雏。’未知后成篇否?”今人根据此条文推测《诗说隽永》可能为胡宗伋(字浚明,号定翁先生,1079-1148年,南宋醇儒)所作。韩膺冑,字勉夫,1096-1176年,北宋宰相韩琦曾孙,宰相韩忠彦(1038-1109年)孙,时为中书舍人。本年有建炎四年诰,追赠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直龙图阁(宋·王明清撰《挥麈前录》卷三)。至此,苏门四学士等修《神宗实录》不实冤案彻底昭雪。

绍兴元年 (1031年)高宗行在会稽,处度公在此监诸军计储。同年吕好问卒于桂林。

绍兴二年(1132年) 处度公以右奉议郎通判常州。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一),高宗绍兴二年二月戊子条记载:“右奉议郎,监诸军计司秦湛添差通判常州,以党人子特录之也。”据《咸淳毗陵志·秩官门》记载,秦湛通判常州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到任。绍兴四年(1034年)九月 处度公以右承议郎致仕,年未及七十。

处度公致仕后,无文记载其后事迹,其卒于何年未详。卒后,子孙将其葬于常州武进新塘乡秦村(今常州武进区雪堰镇太湖村)村东池塘旁。世传公葬后数年,池塘突产紫莲数十茎,故当地人称之为花墓塘。当地旧有太史桥、八角井等遗迹,赖其大宗子孙萃处相依,一一识别可辨而保留下来。清嘉庆丙辰(1796年)公二十六世孙秦震钧(1735-1807年,字酉经,号蓉庄,无锡人)又择吉兴修堆冢,城建坊地,有为他姓侵去者,归其粮以复之。自公以下凡六世,谱逸其墓无可考,即在墓旁左右相祔,依昭穆立碑。处度公墓历经八百多年,一直完好。遗憾的是因雪堰镇太湖湾开发,殃及其墓,被平毁。作为处度公秦湛后裔子孙,应在其墓遗址附近设立标志以永久纪念。

对于处度公的历史评价,笔者认为处度公的号济川最为恰当。济川可能从济水的含义而来。济水出于王屋山,古代四渎之一。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之河。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历史上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其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其过黄河而不染,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情操,是中国古代文士们追求的境界。“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金秋入吾手。”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时到济源的感叹。置身济水之上,“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高洁,是古人眼中的济水。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性。

处度公虽官不显赫,名不及淮海;但其“藕叶清香似花气”,出污泥而不染;其孝亲极致,穷其一生,备尽艰辛,忍辱负重,终为父冤案平反昭雪;其间关数千里,历十数年之久,卒能扶父柩以归,卜壤善地,可谓不负苏黄等淮海公师友之期盼,也使淮海血脉得以承继发散,德泽子孙。

时值淮海公诞辰九百七十周年暨淮海公逝世九百二十周年,特敬撰此文以纪念先祖淮海公秦观和处度公秦湛。二O二O年元月,己亥小寒。

(0)

相关推荐

  • 【歪读《古文观止》】真不能打啊——《蹇叔哭师》

    蹇叔为啥要哭师? 他觉得秦出师袭郑必败,白白葬送了秦之雄武之师,还要搭上儿子性命.原因如下:秦郑相去甚远,秦国出师远征郑国,军队疲乏,郑国必知晓而有所防备.远征而去又无所获,军心必起怨恨.而且蹇叔预料 ...

  • 秦穆公失败时的反思

    时间:2011-03-21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傒的话,劳师袭远,而且泄露了军情,结果晋军大败秦军于肴,秦军无一人逃脱,三位将领孟明 ...

  • 人生谁没个低谷,走出来就是王者

    中国历史上能从人生低谷走出来的人很多,比如勾践.刘备.比如李靖,但能和百里奚一样的几乎没有. 一次错误的选择,一次错误的就业彻底将我送入了深渊. 他沦为了奴隶. 辛辛苦苦奋斗了大半生,一朝回到了解放前 ...

  • “五羖(gǔ)大夫”是谁?秦穆公五张羊皮换丞相的历史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zhí)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当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这次, ...

  • 古命批导:《子平真诠》秦龙图是是北宋婉约词宗秦少游(秦观)

    庄案:<耕寸集>和<子平真诠>记录的秦龙图八字,经笔者考证,命主是北宋婉约词宗秦少游(秦观),且诸书记载的八字均有误.对古籍中记录的名人八字不加考证直接拿来主义且喜欢自由发挥的 ...

  • 【今天一谜160707】秦少游寄希望于恩师(5字娱乐行为,含3字电视剧)

    秦少游寄希望于恩师(5字娱乐行为,含3字电视剧)[不需任何符号,直接回复谜底即可]★欢迎进入主贴底部评论.拍砖.赞赏.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揭底,公开作者★ 旧园游人多(2016欧洲杯球员)舍西作者:陈德 ...

  • 苏小妹出上联:三难丈夫秦少游,才情不输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轼,崇拜者无数.苏门三父子,也一直都是传奇的存在.除了众多的诗词文章,苏家人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轶事典故.其中最受欢迎人物,大概要属"苏小妹". 苏小妹年十五时,生得天香国 ...

  • 秦少游这首名动一时的《满庭芳》抄袭了隋炀帝的《野望》?

    作者:邓溪燕 春雨绵绵中登苏仙岭,经郴州旅舍秦观流寓之所,感当年孤馆春寒,斜阳日暮,不禁唏嘘慨叹.近千年过去,时光不老,经典词句依旧绕梁,如丝如缕,吟唱着凄美而哀婉的岁月之歌-- (一)因为爱,写下名 ...

  • 巍巍苏仙岭,郁郁秦少游〡湘南徐工

    郴州有个苏仙岭,苏仙岭上有个旅舍,多年以前,秦观曾经在这儿住过.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的,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说的.他说的是谁呢?对的,就 ...

  • 鹊桥仙. 七夕感怀一一反秦少游词意而用之

    鹊桥仙. 七夕感怀 一一反秦少游词意而用之 ◎胡积飞 寥寥星汉,迢迢云路, 世上此情谁诉? 竹篱茅舍两相亲, 便胜过.瑶台玉宇. 佳期又到,骚人争赋, 赢得想思几许? 凡胎肉眼望中遥, 鹊桥觅.桥横何 ...

  • 欣赏-宋-秦少游情诗-----【鹊桥仙】

    [秦少游简历]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 ...

  • 你未曾听过的典故:秦少游和苏小妹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人流芳] 秦观(1049年-11 ...

  • 世人皆识柳三变,何人知我秦少游

    公元1100年的某一天,藤州光华亭内,一位老者说想要喝水,让随行的人去找水,水找来后,老者却并无饮用之意,而是静静的看着,看着--而后脸上露出了微笑,并在这微笑中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一生. 苏轼在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