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开始《朱子读书法》第10讲上篇。欢迎留言交流。
又先生尝上疏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纤芥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此为学所以莫先于穷理也。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其余则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吉之大者,则能保四海而可以为法。凶之甚者,则不能保其身,而可以为戒。是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具于经训史策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耳。此穷理所以必在于读书也。(辅广辑录部分·纲领08上)
又先生尝上疏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熹曾经在行宫便殿奏札中说:做学问的途径,首先要穷理;穷理的关键,一定在于读书;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按照次序一步步展开,达到精湛的境界。达到精湛境界的根本,又在于收心,精神专注,心无旁骛,志向坚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不变的道理。人类发展至今,书籍可谓浩如烟海,读书如何能够既读进去,又能出得来,便成为关键。读书必须经历甘当书呆子的过程,但是最终要走出来,而不是读进去出不来,成了书呆子。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纤芥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此为学所以莫先于穷理也。天下的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君臣之间有做君、做臣的道理,父子之间有为父、为子的道理,做兄弟、做夫妇、做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待人接物,也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做到穷尽这些事物的道理,那么从为君、为臣这样的大节,到具体事情的细枝末节,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没有丝毫的迟疑。从善弃恶,没有一点负担。这就是做学问为什么要先穷理的根本原因。读书,不在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形成自己看待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思维模式,掌握入世与出世的道理,活得明白通透,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其余则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说到天下的道理,它的精深微妙各有所当,从古至今都不变,只有古圣人能够阐述清楚。圣人的言行,几乎都可以成为天下后世永恒的学习榜样。其他人按照圣人的言行立身行事,就是君子,凡事吉祥。违背圣人言行标准的,就是小人,凡事凶险。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的原因。经典之外的书都是对经典的阐释。沉下心先读经典,再读其余,则势如破竹。吉之大者,则能保四海而可以为法。凶之甚者,则不能保其身,而可以为戒。是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具于经训史策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耳。此穷理所以必在于读书也。最大的吉祥,能够保有四海,成为天下的榜样。最大的凶险,会身首异处,成为后世需要记取的教训。这其中明显的事迹,必然的结果,都记载在经史典籍之中。要想穷尽天下的道理却不从经史典籍中寻求,就好比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为什么穷理一定要读书。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被世人当做正面的典范还是被视为反面教材,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有了文字之后,读书便成为其主要的途径。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诵读《声律启蒙》。《荀子日课》正式开讲。
关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课温故
老子道德经日课(全)附阅读书目
论语温故(全)20篇500讲
孟子温故(全) 14篇305讲
古本《大学》(全)36讲
《中庸》日课(全)60讲
涵泳诵读
日诵丨声律启蒙 上平十五卷全 (诵读版)
日诵丨声律启蒙 下平 十五卷全 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家风传承
日课丨朱子读书法02 先要读书,领会道理
日课丨朱子读书法01 读书要读得准、记得牢、悟得透
家训丨曾国藩教子书(全)
家训《聪训斋语》全文丨父子双宰相、六代翰林,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家训
家训《澄怀园语》全文丨父子双宰相、六代翰林,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