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生未嫁,却画出最经典的爱情!!
抚琴图 镜片 纸本
她是中国杰出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
她虽然终生未嫁,但却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描绘了《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白娘子传奇》、《生死牌》等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环画家,其中女性不多。而以一部《西厢记》被誉为大师的女画家,仅王叔晖一人。
1
作品比人名气大
《西厢记》于1963年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得一等奖。当时连续7次再版重印,总数超过40万册。
艺术家分两种,一是人比作品的名气大,一是作品比人的名气大。王叔晖属于后者。
看小人书长大、如今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一定都对王叔晖的连环画作品不陌生,《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杨门女将》、《西厢记》等小人书风靡数十年,至今不断重印;《生死牌》、《西厢记》还曾以年画形式印发,装饰于寻常百姓家的床头壁上,深受欢迎。
2
“绕开道,走自己的路”
王叔晖是中国传统连环画艺术的传承者、新时代连环画事业的开拓者。王叔晖连环画创作源于中国画线描传统技法,又与西洋绘画解剖透视方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大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力。
王叔晖连环画作品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
她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追求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她成为连环画的大家巨匠。
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创作者、画家沈尧伊说,王叔晖的《西厢记》就是经典,代表了那个时期连环画创作的水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叔晖的作品,就是一个品牌。她的画风、品位影响了一批人。
连环画画家陈惠冠对王叔晖的印象是:身躯瘦弱,长得小,有点矮,身体也不太好,但腕臂强健,看她的作品,线描扎实,那功力,看了她画的人都会佩服。
3
终生未嫁,画画毫无名利心
王叔晖生活俭朴,一生勤奋,把毕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于绘画艺术事业。她在创作上非常严谨,精益求精,每年完成的连环画不超过50幅。
作为连环画大家任率英之子,任梦龙在父亲建议下拜王叔晖为师。“王先生不善于交际,但收我们为徒后,她却和我们一起到鼓楼照相馆合影留念,并在位于地安门的老字号合意斋共进晚餐,当时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任梦龙回忆说,王叔晖生前住在西四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屋子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一个小窗户。屋里有一个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俭朴得不能再俭朴了,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在这种条件下,她怎么画出那么多精品?我们很难想象,有这么一位先生,对生活没有一点奢望,脑子里想的只是画画,画好画。”
在任梦龙眼里,“先生终生未嫁,却是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人”。有一年春节,他和爱人带着三岁的孩子去给先生拜年。先生见了孩子挺高兴,把他搂在怀里,教他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还拿出纸和笔,一边画一边说:“丁字不出头,两边挂绣球,三天不吃饭,四天变成猴……”逗得小孩哈哈直乐。任梦龙说,此情此景,让他看到老先生身上的童心、爱心、耐心。
4
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精髓
王叔晖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
作为一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家,其工笔作品的题材、内容亦主要以历史人物、故事传说人物、古代仕女等为主。风格主要是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既能够在传统技法中画出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纵观王叔晖作品,其画面里总有一层深深的寂静及超脱感,或许,王先生已将全部的感情都寄于她的笔下,她亦随着她笔下的人物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5
连环画《西厢记》载入美术史册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但谁也不曾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
专家评价这套16幅彩绘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
西厢记邮票集 册页 设色纸本
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邮票设计家刘硕仁代表邮票设计发行局长向王叔晖提出设计《西厢记》邮票的想法。自建国至此30年间,我国发行的邮票还没有以古典文学作品为题材的,虽然仍是画仕女,但专为邮票而画,王叔晖还从未画过。她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答应在次年年底之前完成。
1980年年末,王叔晖画完了4幅《西厢记》邮票图稿。
1983年2月21日,特种纪念邮票《西厢记》发行,那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1、初遇:唐朝贞元年间,崔相国死后,他的妻子崔氏、女儿莺莺扶柩回籍安葬,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书生张君瑞前往长安应举,路过普救寺,遇见了莺莺和使女红娘,他见莺莺貌美,便对她产生了爱意。
2、借厢 :自见过莺莺之后,张生决定在寺里住下,寻找机会与她机见。于是他到方丈,恳求长老在寺里租一间房子暂住,以便安静的温习经史,长老答应把西厢一间房子租给他。
3、闹斎:张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红娘,寒暄过后便告诉她:“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三岁,还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没有许配人家……”红娘不待他说完,抢白了他几句,转身就走。
4、和诗:晚上,莺莺像平日一样,和红娘到花园里去烧香,张生见了,随口吟了一首诗,想以此打动莺莺,莺莺听罢连连称赞好诗,随口轻声和道:“兰闺深寂寞,无诗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
5、匪惊:不久,武将孙飞虎听说莺莺美丽,带领五千人来劫,全寺惊恐,崔夫人无奈,说若有能退贼者,不论何人都把莺莺配他为妻,张生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解了普救培寺之围。
6、邀宴:崔夫人心中大喜,让张生搬到院里书房居住。次日,她又让红娘去请张生前来赴宴,张生以为是老夫人给他和莺莺定聘,心中好不激动。
7、赖婚:宴席上,老夫人却突然变卦,要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张生一听此言,好像迎头浇了一瓢凉水,大吃一惊,莺莺对母亲的决定,也深表不满。
8、听琴:从此,张生万念俱灰,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弹琴解闷,他弹奏当年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凤求凰”的曲子,口中还说道:“夫人忘恩还罢了,只是小姐不该负我啊!”莺莺在窗外听了,禁不住流下泪来。
9、传简:张生因此而致病,莺莺便叫红娘去探望,张生以信笺相托,莺莺回信,在诗里暗示张生,要他今晚到花园里去与她相会。
10、赴约:红娘心想,莺莺当着她面假惺惺,信里却约张生相会;她故意不说破,要看莺莺到时候怎样瞒她。这天晚上,她照常与莺莺来到花园烧香,却见张生从墙上跳了下来。
11、赖简:不料,莺莺因为没有把红娘支开,临时又变了卦,她责备张生道:“张生,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来此做什么,先生救命之恩,自当报答,只是现在既为兄妹,怎么又生此念?”
12、卧病:张生经不起这场折磨,从次日起就病得不能下床了。
13、问病 :莺莺担心张生的病,又写了一张信笺,让红娘送给张生,张生看罢信笺,竟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小姐这信笺说的是夫人没睡,怕的是红娘不稳,红娘问是怎么回事,张生告诉她,莺莺今晚亲自到书房看望他。
14、佳期:晚上,张生听得敲门声,忙把门打开,只见红娘把莺莺轻轻推了进来,这对情人经历了多少波折和相思的苦恼,终于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笼,结为百年之好。
15、拷红:日久之后,崔夫人得知,拷问红娘,红娘只得把真实情况全盘讲出,并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崔夫人理屈词穷,只好应允他们成为夫妻,但又提出新的条件,即张生必须去长安赶考,得了官才能回来娶莺莺为妻。
16、饯别:张生被迫无奈,前往长安应试,莺莺与张生相对流泪,千叮咛,万嘱咐。一个要他一路上鞍马秋风好护持,一个要她在寂寞深闺中好好珍重。后来张生中了状元,终与莺莺结为美满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