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锻炼的四个阶段,身体反应各有不同
老一辈武术家有“入门先站三年桩”之说,站桩可以帮助人塑造内部空间,疏通经络,涵养气血,强壮骨骼,化僵去拙;表现在物理层面上就是促进发力劲路的通顺,提升人的精力和耐力,改变用蛮力的旧习,体会肌体的放松状态对技击的深刻含义。
但在站桩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身体会有不同的反应,爱站桩的朋友们不妨多注意。
一、初步实践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于肢体运动,如跑、跳、广播操、打拳等位移运动,而不习惯于位静运动,亦即形体相对静止的运动,所以一站桩即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胳膊、肩、头、腰、脚酸疼劳累,有的着急思动,有的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很长时间,一看表才3分钟。因此,有些人便认为站桩不如吃药、打针方便,也有极个别人站不住。
看来,人们对站桩功的认识要有个过程,即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不认识到认识,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过程的长短,取决于练功者的主观努力。怕艰苦,站不住,是桩功入门的大敌。但也有的人一开始站桩就觉得舒适、自然,产生兴趣。
二、入门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不习惯逐步习惯起来,由不舒服慢慢舒适起来,胳膊、肩、头、腰、腿等比较自然轻松,头脑清醒,精神愉快,饮食香甜,多种慢性病症状开始减轻;身体的局部有明显的热、胀、麻等感觉,有的或热或胀或麻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反应。这个阶段已初步尝到了站桩的甜头,一天不站桩好像少了点什么。
三、疾病反应阶段
由第二个阶段转向第三个阶段时,往往使站桩前的病情又突然发作起来。例如:
(1)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又回升,又头晕、头疼起来,出现种种不适;
(2)神经衰弱患者,头晕、头昏、头疼又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严重耳鸣眼花;
(3)有眼病(如角膜炎、青光眼等)的病人,又出现眼酸、疼、痒、涩、流眼泪等症状,有的甚至红肿、头疼;鼻炎患者,会鼻子不通,痒、疼、流清水、流鼻涕;
(4)牙病患者,会因牙疼而牙肿,有的连脸都肿;
(5)颈椎炎患者,会颈椎疼,头不能左右、前后摆动;
(6)咽炎患者,患部会发红,发涩,干燥,痒、热;
(7)气管炎、胸膜炎、肺病患者,会咳嗽吐痰,患部疼痛,闷气,喘气;
(8)冠心病患者,心脏会出现种种不适,心跳加快或过缓,间歇,心悸,疼痛;
(9)肝病患者,会肝疼,肝胀;
(10)肠胃病患者,患部会疼痛,肚胀,大便不正常;
(11)关节炎患者,关节会疼、肿、痒,风湿性的会出凉气冒冷汗,然后发热出热汗;
(12)肝病、肾炎、贫血,以及部分冠心病患者,下肢会肿胀,个别的全身肿胀;
(13)外伤后遗症患者,也会有种种反应,如针刺感、痒、疼、局部肿胀,等等。
(14)身体某处有病变,原来未被发现,只要到了这个阶段,也会有种种异常反应。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站桩久了会出现下肢淤胀。
以上仅仅举出若干慢性病的例子,实际上即使是一样的病,反应也不尽相同。总之,哪里有病,哪里就有反应,这些都是桩功的作用所致。有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疾病才能逐步消除。这个阶段是桩功锻炼的最艰难的阶段,多种慢性病都要明显地反应出来,意志薄弱者会因此对桩功而产生疑问,对练功产生动摇,个别人会产生恐惧心理,由此而打“退堂鼓”。
四、比较舒适的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有的病基本消失,有的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练功已形成习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生活中的“必需品”。每次练功都会感到妙趣横生。如有的人发生异常的愉快感,感到飘飘然,或是达到既有我、又无我的境地,汗毛直立,毛孔有穿风往还之感。有的感到热、胀、麻同时出现,有的则感到只有热或胀或麻,有的人有浑圆感,有的人局部发放外气,大多数人可以做到两手之间既吸引,又排斥。练功者大都认为此时为幸福时刻,如有人打扰、说话,将是不受欢迎的。
以上所述四个阶段是逐步发展的,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变化的。站桩的各个阶段的感应是由于练功者的思想、情绪、身体等状况引起的,所以因人而异,四个阶段也不是任何一个练功者都要经历的。有的身体好,只经历一、二、四阶段;有的经历一、三、四阶段;有的经历二、四阶段,等等不一。又因练功者的年龄、身体、病情、病程、用功程度不同,各阶段时间长短也不一样。第四个阶段将随着练功者的锻炼而持续下去,在持续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又会出现不愉快的异常反应,原来根除的疾病又发作起来,站桩的整个过程,始终存在着由体内不平衡到平衡又到不平衡这种对立统一的情况,体内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人之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反应出来的即是人的体力、精神、情绪的周期性。有人把这种周期规律叫做生命节律。在生命节律的高涨期,人的体力就大、精神旺、情绪好。在生命节律的低落期,人的体力就差、精神不振、情绪不正常。站桩的第三个阶段如果遇上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的种种不适反应则可更加明显,但切不可害怕,这是生命运动的必然。不论站桩的第三个阶段或生命节律的低落期,反应的影响不大时,仍可坚持练功,或者少练,或者暂停几天,也可以多练行功。
“浑圆桩”示范图,供收藏参考:
本文章内容解释权归静圆堂工作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