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皇子坡村元代墓葬发掘简报

2008年7至12月,陕西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烟草公司西安分公司物流中心的建设范围内发掘古墓葬45座,地点位于今长安区韦曲镇皇子坡村北,韦鸣路与神州二路交汇的西北隅(图一)。墓葬分布区域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落差最大约6米左右,一条高出地表约2.5米的水渠,南北向贯穿东部区域。发掘表明该地域地层较为简单,可分为3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0.3米,灰褐色较软,含大量植物根系及现代生活垃圾。第②层为扰土层,厚0.5米,红褐色较松散,含植物根系、碎瓷片和砖瓦块等,距地表0.5米。第③层为黑垆土层,厚0.25~0.5米,发掘区域内南薄北厚,红褐色较硬,含白色菌丝,其下为原生土。

图一 西安南郊皇子坡村元代墓地理位置图

在发掘的45座古墓葬中,编号为08烟草M42和M43系2座元代墓葬,且两墓相距不足6米,保存较完整,出土随葬品较丰富,其中 M42出土有墓志,时代明确。M42、M43均开口于耕土层下,竖穴墓道斜坡底土洞墓,墓室平面呈圆形,墓顶形制略有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M42

(一)墓葬形制

M42平面略呈凸字形,“凸”字底部较圆,坐北朝南,方向173°。由墓道、封门、墓室及壁龛组成(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之南,平面北宽南窄,剖面口大底小,上口长 2.6、北宽 1.2、南宽 0.9 米,墓道底长2.4、北宽 1.05、南宽 0.75 米,底部从南向北呈斜坡状,南高北低,坡度约4°,北与墓室口平行,最深处距离地表12米。壁面较平整,内填五花土,土质较疏松,含蜗牛壳,青、白瓷碎片,黑陶残块等。东西壁椭圆形脚窝各18个,上下间距0.5~0.6米。在距地表深7.5米处的墓道北端填土中发现青石质墓志一盒,发掘时字面扣合于内。

封门 土坯封门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已向内倒塌,土坯无完整者,残留的土坯宽16、厚7厘米,长度已不可知,砌法不明,从残留迹象看土坯之间应使用黄土粘合。

图二 M42平、剖面图

1.墓志 2.银盒 3、76.龙形银饰 4~6.铜簪 7.铜钱 8.银扣 9.银牌 10.银饰 11~12.镂空玉佩饰 13.串珠14.水晶珠 15.串珠 16.铜环饰 17~20.串珠 21~22、24、32、40、42、62、64.陶马 23、28、36~39、43~44、49 ~50、52~53、63.陶侍俑 25、31、57、71 ~73、77.陶盏托 26 ~27、33~34、45.陶筒形器 29、48、69.陶罐 30.陶车35.陶灶 41、54~55、58.陶仓 46.陶釜 47.陶灶 51.陶鸡 56.陶盆 59~61.陶碗 65~67、75.陶笠形盖68.瓷罐 70.陶棺 74.陶碟

墓室 平面圆形,底径约3米,直壁壁面从0.45米处内收起拱成穹窿顶,墓底距墓顶最高处约1.95米,距地表约12米。顶部、壁面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并有大量淤土,内含残铁钉、朽木灰、骨渣等,一具木棺置于墓室中部,已朽成粉末状,大部分的随葬品摆置于棺木东西两侧偏南部位置。

壁龛 共计3处,形制相近,均为平顶土洞,其中东壁2处,北壁1处,自南向北逆时针依次编为1 至3 号,1 号龛高0.35、宽0.35、进深0.5 米,内置塔式罐1、陶钵1、陶灶1、陶罐1、陶立俑1。2号龛高0.4、宽0.4、进深 0.5 米,内置陶鸡 1、陶俑2、陶仓2、陶盒1。3号龛呈外宽内窄的喇叭形,高0.35、内宽0.6、外宽 0.7、进深 0.4 米,空置无物。3处壁龛壁面粗糙,可见明显的工具凿痕。

(二)葬具与葬式

M42使用木棺作葬具,但保存较差,仅存少量朽木和铁棺钉,木棺置于墓室中部,依残留棺灰可知,木棺大头均北向,M42木棺南北长1.75、北宽0.7、南宽0.6米。棺下均铺有厚约0.2~0.5厘米厚的白灰层。骨架保存较差,已成粉末状,头向北,葬式不明。

(三)随葬器物

M42出土各类质地随葬品共计76件组,可分为陶、瓷、玉石、银、铜几类,以陶器为大宗,器形主要有人物侍俑、车马俑、动物俑,以及棺、仓、灶、釜、罐、碗、杯、盏、盘、筒形器等;瓷器较少仅出土3件,器形主要有罐、碗;金属器主要有笄、簪、盒、牌饰、龙形饰等;玉石器有玉件、绿松石、水晶珠等饰品。青石墓志1盒,保存亦较完整,玉石和其他类物品则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分述之:

1.侍俑 15件,均泥质灰黑陶,有男俑和女俑。

(1)男俑 依据帽式和发式可分几类:

后檐帽俑 3 件,M42∶43、M42∶49、M42∶52。标本 M42∶52,圆脸大耳,神态淡然;右臂握拳于腰侧,拳中有孔;左手隐于袖内,略弯曲下垂,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幞头前有半圆帽花,后有交叉双带;身着方领窄袖及膝短袍,颈露内衣领;腰间缠裹有软绢包袱,并用革带束两周,一周位于腰部,一周位于上腹部;下着裤,束于短靴内,并用带系扎于小腿。通高 31.4、踏板长 12.4、宽约 7.8、厚约 1 厘米(图三,1;图八,1)。

武弁俑 2件,包括 M42∶37和 M42∶38。标本M42∶38,右手握拳曲臂于胸前,左手握拳曲臂,腋下挟毡卷;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身穿右衽交领窄袖短袍,腰束窄带,下着裤,束于短靴内。通高28、踏板长约9、宽约7.5、厚约1厘米。M42∶37造型与上述大体相同,惟左臂腋下未挟毡卷(图三,2;图八,2)。

瓦楞帽俑 3 件,包括 M42∶36、M42∶53、M42∶44。标本 M42∶53,辫发盘于脑后,右手握拳曲臂于胸前,左手握拳曲臂于腰侧,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身穿右衽交领窄袖长袍,微露足尖,腰束窄带。通高26.7、踏板长9.8、宽约7.2、厚约0.7厘米(图三,3;图八,3)。M42∶36与M42∶53形制相同。标本M42∶44,头剃婆焦,脑后两侧垂“不郎儿”,双手抱拳笼于袖内位于胸前,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身穿右衽交领窄袖长袍,微露足尖,腰束窄带。通高27、踏板长 9.7、宽约6.4、厚约0.6 厘米(图三,4;图八,7)。

戴巾俑 1件。标本M42∶63,右手握拳曲臂于胸前,左手握拳曲臂于腰侧;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身穿右衽交领窄袖短袍,腰束窄带,下着裤,束于短靴内。通高27.9、踏板长11、宽约8、厚约 0.7 厘米(图三,5;图八,4)。

不戴帽巾俑 2件,包括 M42∶39、M42∶50。标本M42∶39,长圆脸,头剃婆焦,脑后两侧垂“不郎儿”,左手握拳于腰侧,拳中有孔;右手隐于袖内,略弯曲下垂,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身穿右衽交领窄袖长袍,下着裤、鞋;腰束窄带露双尾于腰后。通高28.2、踏板长 9、宽约 6.7、厚约0.6 厘米(图三,6;图八,6)。

(2)女俑 2件,包括 M42∶23和 M42∶28。标本M42∶23,双手笼于袖内置于胸前,头梳双鬟髻于脑后,身穿左衽交领半臂短袄,内着窄袖衫,腰系软带结于前,长裙下微露尖头履,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通高 27.2、踏板长9.5、宽约6.6、厚约 0.8 厘米(图七;图八,5)。

2.车马俑 主要有马8件,车1件,均泥质灰黑陶。

图三 男俑

1.后檐帽俑(M42∶52)2.武弁俑(M42∶38)3、4.瓦楞帽俑(M42∶53、M42∶44)5.戴巾俑(M42∶63)6.不戴帽巾俑(M42∶39)

(1)陶车 1件,M42∶30。车身、辕、轮分别制作。车盖平面呈长方形,顶部略呈穹窿状,前端出檐较长,四周流苏下垂。车厢三面有壁,上部为仿木竖向窗棂格。车厢两侧有弧形防泥板。车辕断面呈圆形,前后两头有龙首装饰,前辕可插装于车身。车轮周边凸起,中间浮雕凸起的辐条,轴中间穿圆孔,原为用木轴连接。车长45.5、宽26、高30、轮径13厘米(图四;图一○)。

图四 陶车(M42∶30)

图五 陶鸡(M42∶51)

(2)马俑 有驮物马、鞍马、辕马和稍马。

驮物马 2件,包括 M42∶22和 M42∶24,鞍鞯齐全,背驮有物。标本M42∶22,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额顶垂鬃,颈部鬃毛长垂于两侧,垂尾下端挽十字形结。口含马衔,马背两侧置有圆形障泥、笼络,前后有攀带,背上搭载带囊状包物,用索带捆绑,上覆盖有虎皮一张,虎头置马左侧,虎尾置马右侧。通高29.5、长30.6厘米(图九,4;图一一)。标本 M42∶24,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额顶垂鬃,颈部鬃毛长垂于两侧,垂尾。口含衔,马背上覆盖有鞍袱。通高19.5、长 22 厘米(图九,6)。

鞍马 2 件,包括 M42∶21、M42∶64,马鞍有差异。标本M42∶21,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额顶垂鬃,颈部鬃毛垂于两侧,马尾下端绾十字形结。口含衔,背置鞍鞯、障泥、马镫,马身有前后襻带。通高30.5、长27厘米(图九,5;图一二)。标本M42∶64,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垂首,额顶分鬃,颈部鬃毛下垂于两侧,垂尾下端绾十字形结。口含衔,背置鞍鞯、障泥、马镫,马身有前后襻带。通高21.8、长29.5厘米(图九,1)。

辕马 1件,为车马组合中的辕马。M42∶62,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垂首伸颈,额顶分鬃,头部有笼络;颈部鬃毛下垂于两侧,背部有鞍、垫,长尾下垂连接踏板。通高24、长25.8厘米(图九,2;图一〇)。

稍马 4 件,包括 M42∶32、M42∶40、M42∶42为车马组合中的稍马。M42∶32,短竖耳,立于长方形底板上。垂首伸颈,额顶分鬃,头部有笼络;颈部鬃毛分垂于两侧,马尾下垂连接踏板,尾部残。通高22、长26厘米(图九,3;图一三)。

3.动物俑

陶鸡 1件。标本M42∶51,昂首,翘尾,尾后端向下弯曲,立于半圆形底座上。喙部残。通高16.5、残长14.7 厘米(图五)。

4.陶明器 主要有棺、仓、灶、釜、罐、碗、碟、盆、盏托、筒形器等,均为泥质灰黑陶。

图六 陶棺(M42∶70)

图七 女俑(M42∶23)

图八 M42、M43出土陶侍俑

1.后檐帽男俑(M42∶52)2.武弁男俑(M42∶38)3.瓦楞帽男俑(M42∶53)4.戴巾男俑(M42∶63)5.女俑(M42∶23)6.不戴帽巾男俑(M42∶39)7.瓦楞帽男俑(M42∶44)8.女俑(M43∶8)9.前檐帽男俑(M43∶3)

图九 陶马俑1、5.鞍马(M42∶64、21)2.辕马(M42∶62)3.稍马(M42∶32)4、6.驮物马(M42∶22、24)

陶棺 1件。标本M42∶70,棺身呈一头大一头小的样式;棺身左右护板上靠近两头的位置模刻有乳釘状装饰,靠近棺头位置为5个,靠近棺尾位置为4个;棺头板上模刻出釘门的纹饰,有门楣、门框、门槛及两扇门板,每扇门板上排列有横三竖三的门钉;棺座模制成卷云壸门的样式。棺长 122、棺头宽 32.8、高 41.2、棺尾宽 26、高32、棺座高6.8、陶棺壁厚1.6 厘米(图六)。

陶仓 4件,形制相同,包括 M42∶41、M42∶54、M42∶55、M42∶58。标本 M42∶41,圆筒形,中部略内收,仓肩部有一较宽的平沿,沿上作覆碗状,小圆口,口沿微卷,有盖,盖上有小盖钮,平底,下有贴塑三足。通高20.5厘米(图一四,5)。

陶灶 2件,包括M42∶35和M42∶47。标本M42∶47圆形灶台,方形出烟。灶门为拱洞形。通高12、底径 15.5 厘米(图一四,6)。

陶釜 1件。标本M42∶46,直口微敛,口下有平沿,圜底。口径12、高5.5厘米(图一四,7)。

图一〇 马车(M42∶30、62)

图一一 驮物马(M42∶22)

图一二 鞍马(M42∶21)

图一三 稍马(M42∶32)

陶罐 3件。标本M42∶29,直口微敞,圆唇束颈,圆肩,斜腹下收,平底微凹。口沿径13.5、底径8、通高10.2厘米(图一四,3)。标本M42∶48,敞口圆唇束颈,圆肩,斜腹下收,平底。口径10.5、底径5、通高11 厘米(图一四,2)。标本M42∶69,敞口圆唇束颈,圆肩,斜腹下收,平底。口径12、底径8.2、通高13 厘米(图一四,1)。

陶碗 3件,包括 M42∶59、M42∶60和M42∶61,形制大小相近。标本 M42∶59,侈口尖唇,斜壁下收,矮圈足。口径7、底径3、高3.8厘米(图一四,8)。

陶碟 1件。标本M42∶74,直口圆唇,直腹斜收,圜底。口径8.5、高2.5 厘米(图一四,12)。

陶盆 1件。标本M42∶56,敞口平沿方唇,斜腹下收,平底。口径 19.5、沿宽 1.5、底径10.5、高4.5 厘米(图一四,13)。

陶盏托 7件,其中 M42∶72、M42∶73为单件盏托,余5套为盏托和托碟的组合。盏托形制相似,托碟形制不一。标本M42∶25,盏托与托碟组合。盏托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形,外壁中部出盘形宽沿。口径5.7、盘径 10、足径5、高 4.1厘米。托碟为侈口斜壁,矮圈足。口径10、高2.3厘米(图一四,10)。

陶筒形器 5 件,包括 M42∶26 ~27、M42∶33~34、M42∶45,形制相似。标本 M42∶26,圆筒形,口微敛,窄肩,下有束腰高座。口径 8.5、底径15.2、高22 厘米(图一四,11)。

陶笠形盖 4 件,包括 M42∶65 ~67、M42∶75。标本M42∶65,斗笠形。盖径 14.5、高 11厘米。此种笠形盖当为筒形器上的盖,然出土时并未和筒形器放置在一处(图一四,4)。

5.瓷器

瓷罐 1件。标本M42∶68,直口方唇,圆肩,斜腹下收,浅圈足。除口沿顶部和圈足下露浅褐色胎外,通身内外施酱釉。口径8.2、底径5.2、通高12厘米(图一四,9)。

图一四 出土陶器、瓷器

1 ~3.陶罐(M42∶69、M42∶48、M42∶29)4.陶笠形盖(M42∶65)5.陶仓(M42∶41)6.陶灶(M42∶47)7.陶釜(M42∶46)8.陶碗(M42∶59)9.瓷罐(M42∶68)10.陶盏托(M42∶25)11.陶筒形器(M42∶26)12.陶碟(M42∶74)13.陶盆(M42∶56)

图一五 出土银、铜、玉石器

1.银扣(M42∶8)2.银盒(M42∶2)3.龙形银饰(M42∶76)4.银牌(M42∶9)5.镂空玉佩饰(M42∶12)6.铜环饰(M42∶16)7.水晶珠(M42∶14)8.铜钱(M42∶7)9.绿松石珠(M42∶18)10.铜钗(M42∶6)11.铜簮(M42∶5)

图一六 银扣(M42∶8)

图一七 银牌(M42∶9)

图一八 龙形银饰(M42∶76)

图一九 镂空玉佩饰(M42∶12)

6.银器 4件。主要有银扣、银盒、银牌、龙形饰,大多出自于棺木内骨架附近。

银扣 1件。标本M42∶8,环呈璧状,正面有花饰,截面呈半圆形,扣首呈兽首状,尾部为环状。外径约 4.1、孔径约 1.2、扣首长约 4厘米(图一五,1;图一六)。

银盒 1件。标本M42∶2,圆形,中残。表面为花叶纹饰,系于金属链上。直径为4.25厘米(图一五,2)。

龙形银饰 2件,M42∶3和 M42∶76,形制相同。标本 M42∶76,摩羯状,造型呈“S”。高约3.2厘米(图一五,3;图一八)。

银牌 1件。标本 M42∶9,上有“贵”、“全”字样,四角各有3个钉孔,中间有4个钉孔。长3、宽1.3 厘米(图一五,4;图一七)。

图二〇 元武敬墓志盖(约1/6)

7.铜器 4件,主要为饰品和铜钱。

簪 2 件,M42∶4和 M42∶5。标本 M42∶5,扁平一股。长15厘米(图一五,11)。

钗 1件。标本M42∶6,分为两股。长12.5厘米(图一五,10)。

环饰 1件。标本M42∶16,扁环状。环宽3厘米(图一五,6)。

铜钱 1枚。标本M42∶7,“元祐通宝”。锈蚀较甚,钱文模糊(图一五,8)。

8.玉石器 10件。主要器形为一些小的佩饰、串珠等。

镂空佩饰 2 件,M42∶11 和 M42∶12,黄玉,形制大小相似。标本M42∶12,透雕。高约3.1、宽约1.9、厚0.6 厘米(图一五,5;图一九)。

串珠 8件,包括 M42∶10、M42∶13-15、M42∶17-19。均出自于M42木棺北侧,外表不规则,色彩各异,主要有绿、蓝、黑等色。可辨的材质如M42∶14,水晶较为透亮,中有穿孔。直径0.9厘米(图一五,7)。M42∶18,绿松石,表面不规则,略呈球形,中间有穿孔。直径1.3厘米(图一五,9)。

墓志 1合,M42∶12。墓志及志盖均青石质,近方形,边长43、厚18厘米,志、盖三面粗糙,一面打磨精细,志盖书“皇元敕授延安路医学教授故武君志盖”16字(图二〇),墓志以楷书书写,共计665字(图二一)。

附录墓志录文:

元故延安路医学教授武君墓志铭/

图二一 元武敬墓志(约1/3)

君姓武氏,讳敬,字敬臣,世家京兆之盩厔。高祖以儒医鸣;曾祖,金/京兆府学教授,官朝列大夫、武骑尉,赐紫金鱼袋;祖,第进士;父,成/和郎、陕西等路医学提举,以义荣名其堂,有齿德者,生三子:孟曰/彬,仲曰恭,君其季也。彬,王邸太医;恭蚤没;君从教授慵斋先生学,/勤苦刻励,能世其家,德业日进,声闻日烜赫。名彦钜卿,咸乐与之/友,当路交荐。元贞始元,授安西医学教授,再调延安,不赴。君以仕/非素志,买田韦曲以归老。构义荣先生祠,仍树碑以丽牲,岁时追/远,必尽其诚。宪使高凝题其颜曰永思:京兆尹李頍文其碑。适有/泉出祠侧,行台都司吴昉以孝名诗,人美之。妣夫人有疾,尝刲臂/以救,其天性仁孝若此。有司方状其始终上之,而君已卧病矣。终/于皇庆壬子六月廿有六日,寿六十七。从葬咸宁县洪固乡之少/陵原朝列府君兆次,明年五月壬寅也。元配赵氏,再配吴氏、苟氏,/赵、吴前亡。子男一,惟德,苟出;女三,嫁张赟、李材、孙骥,材有能诗声。/葬有日,惟德拜请曰:“先人学于慵斋先生夫子之席,惟德又师事先生。/先子成和君得慵斋铭其墓,先人今弃馆舍,如先生赐之铭,亦地/下之愿也。”感今念昔,理不可辞。尝谓君事亲孝,教子义方,与人交无/甘坏;高曾而降,以儒起宗,以医济物,以谦恭下士,其武氏之家/范也。故余于教授君文笔、药石之工之精,略而不书,特著其出处,/俾纳诸圹中。高、曾、祖考,别见元遗山泉大父慵斋君之碑志。铭曰:/

以道济物,匪儒则医。尺短寸长,畴兼有之。世容有之,/

一再世止。繇金而元,高曾祖祢。夫君克肖,于宗有辉。/

郁郁九原,复全其归。君既归矣,孰踵厥武。德其效之,/

无忝尔祖。/

平凉府儒学教授杨雍撰并书题盖

图二三 M43平、剖面图

1.瓷碗 2.瓷罐 3.陶俑 4~5.陶碗 6~7.陶仓 8.陶俑 9~10.陶盏托 11~13.陶仓 14.铜钱

图二四 陶侍俑

1.男俑(M43∶3)2.女俑(M43∶8)

图二五 M43出土器物

1.瓷罐(M43∶2)2.陶釜(M43∶10)3.陶碗(M43∶4)4.瓷碗(M43∶1)5.铜钱(M43∶14-1)6.铜钱(M43∶14-2)

二、M43

(一)墓葬形制

墓葬形制平面与M42大体近似,为圆形拱顶土洞墓,方向170°,由墓道、封门、墓室及壁龛组成。

墓道 位于墓室南,北宽南窄,中部墓道壁面向内弧收,平面略呈哑铃状,剖面口大底小,上口长 2.25、北宽 1.1、南宽 0.87 米,墓道底长2.05、北宽0.87、南宽0.7 米,距地表深约10.95米起斜坡,于墓口处成平底,斜坡长2.1米,坡度10°,斜坡底距地表最深处11.2米。壁面粗糙,内填五花虚土,夹杂有碎瓷片。东西两壁各分布15个椭圆形脚窝,间距0.5~0.75米不等,有较明显的踩踏痕迹。

封门 介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土坯封门,已向内倒塌。砌法不明。残留的土坯大小同于M42,亦系黄土粘合。

墓室 平面近圆形,径2.95米。四角弧圆,壁面从0.55米处内收东西向起拱,墓底距拱顶高1.9米、距地表11.2米。顶及壁面局部垮塌,绿釉罐及瓷碗各1件被放置于墓室西北角,另有铜钱2枚被置于头骨附近。

壁龛 5处,均系弧顶平底土洞,除墓室南与墓道相接未开凿壁龛外,其余三面均有壁龛分布,其中东壁2处、北壁1处、西壁2处,以东壁最南1处为基准,逆时针方向分别将壁龛编号为1 至5 号,1 号壁龛,进深 0.45、宽 0.35、高 0.37米,内置陶俑1,陶碗2。2号壁龛,进深0.35、宽0.35、高 0.4 米,内置陶仓 2。3 号壁龛,进深0.55、宽0.9、高 0.7 米,空置无物。4 号龛进深0.35、宽0.35、高 0.4 米,内置陶仓 3。5 号龛进深0.45、宽0.35、高0.37 米,内置陶俑1、陶盏托2(图一三)。

(二)葬具与葬式

图二六 陶釜(M43∶10)

图二七 瓷罐(M43∶2)

图二八 瓷碗(M43∶1)

图二九 陶碗(M43∶4)

M43葬具均为木棺,保存较差,仅存少量朽木和铁棺钉,木棺被置于墓室中部,依残留棺灰观察,木棺大头均北向,M43南北长2.1、北宽0.67、南宽0.6 米。棺下均铺有厚约 0.2 ~0.5厘米厚的白灰层。墓主骨架保存较差,多成碎块状,依据残留迹象观察,墓主人头向北,为仰身直肢葬,年龄及性别因骨架粉化严重已无从判别。

(三)随葬器物

M43出土器物13件,除2枚铜钱外,均为陶瓷器。其中陶器11件,主要有俑、碗、仓、盏托、钵,瓷器2件,罐和碗各1。

1.侍俑 2件 ,均泥质灰黑陶,有男俑和女俑各1件。

(1)男俑 1件。标本M43∶3,头戴前檐帽,头剃婆焦,脑后垂辫发一。双手笼于袖内置胸前,两腿分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帽顶垂缨,身着右衽交领窄袖长袍,微露足尖,腰束窄带。踏板长10、宽约6.8、厚约 0.7、通高 26.6 厘米(图二四,1;图九,9)。

(2)女俑 1件。标本 M43∶8,头梳盘龙髻,双手笼于袖内置胸前。身穿左衽交领半臂短袄,内着窄袖衫,腰系软带结于前,长裙下微露尖头履,立于长方形踏板上。踏板长8、宽约6.5、厚约 0.8、通高 28 厘米(图二四,2;图九,8)。

2.陶明器 主要有仓、釜、盏托,均为泥质灰黑陶。

陶仓 5 件。包括 M43∶6、M43∶7、M43∶11 ~13,均泥质灰黑陶,与M42所出4件陶仓形制大小均相同(图三○)。

陶碗 1件。标本M43∶4,直口尖唇,斜壁下收,矮圈足。口径11、底径4、高4厘米(图二五,3;图二九)。

陶釜 1件。标本M43∶10,直口微敛,口下有平沿,圜底,有盖。釜口径 6.2、盖径 8、通高6.8厘米(图二五,2;图二六)。

陶盏托 1件。标本M43∶9,由盏托与盏组合,与M42出土的7件陶盏托形制大小相同。

3.瓷器

瓷罐 1件。标本M43∶2,直口方唇,圆肩鼓腹,斜壁下收,圈足,笠形盖,通身内外施绿釉。盖径12.2、底径8.5、通高20 厘米(图二五,1;图二七)。

瓷碗 1件。M43∶1,敞口尖圆唇,斜壁弧收,矮圈足。口沿圈足露胎,胎质浅褐色,其余内外均施青釉。口径15.5、底径6.5、高7厘米(图二五,4;图二八)。

4.铜钱 2枚,包括 M43∶14-1和 M43∶14-2。方孔圆钱,锈蚀较甚,钱文模糊,经仔细辨识均为北宋制钱,分别为“太平通宝”和“天圣元宝”。直径分别为 2.4、2.5 厘米(图二五,5、6)。

图三〇 陶仓(M43∶6)

三、结语

上述2座元代墓葬保存较好,墓葬形制及出土物极为相似,且相距不远,为同一时期家族墓的可能性较大。M42出有墓志,墓主人身份及其埋葬时间确切。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武敬逝于元皇庆壬子年(1312年),终年67岁,身份为元延安路医学教授,出身于儒医世家,并以孝悌闻。

竖穴墓道、近圆形单室土洞墓室及墓室中的多壁龛是这两座墓葬形制的主要特点,在已见诸发表的西安郊区元代墓中较少见。出土的陶俑制作精细传神,栩栩如生,表面黑亮光润,服饰外貌各不相同,为研究这一时期服饰提供了宝贵资料。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西安周边陆续有元代墓发掘报道,据笔者大略统计大约在30座以上,然而有明确纪年的墓葬数量并不多,或有纪年墓报道的墓葬,也仅介绍出土物,对墓葬形制多语焉不详。从出土的陶俑、陶马和陶车比较来看,皇子坡元墓与元王世英墓[1]、元李新昭墓[2]时代相近,出土器物亦相似,均属于元代中后期,与曲江乡孟村元墓[3]陶俑风格有明显差异。随着西安周边元代墓葬资料的日益丰富,对其进一步的分期研究应是今后考古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1]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8(6).

[2]马志祥,张孝绒.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J].文博,1988(2).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曲江乡孟村元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6(2).

发掘:段毅 王小雷 贺朋波

绘图:刘军幸

照相:段毅  张明惠

执笔:段毅

(0)

相关推荐

  • 一周一墓——阿斯塔那古墓群(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

    遗址名称:阿斯塔那古墓群 遗址时代:西晋至唐代贵族墓地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等 发掘年代:1959年至今 地理位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 ...

  • 考古界: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摘要:2006年,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出土有三彩陶器.瓷器.铜镜.鎏金银钗.鎏金铜带具等随葬品.这三座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应该 ...

  • 甘肃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 关键词:唐代,吐谷浑,慕容智,墓葬 摘要:2019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山村浩门组山顶上的1座墓葬 ...

  •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 秦汉新城,坡刘村,战国晚期,秦墓 摘要: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 ...

  • 【长安村落】——韦曲街道皇子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樊川北端的少陵原畔.2012年,有8个村民小组,605户,2381人,村耕地830亩.姓氏16个.最早只有秦姓一户.汉立国后,秦姓才让在他家服 ...

  • 长安村史 | 长安区皇子坡村历史

    秦始皇为长子扶苏读书学习在此建造的福昌院所以得名,皇子坡村.        又一说法,皇子坡位于韦曲街办所在地东南侧少陵原上.<长安县志>卷十一载:"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 ...

  • 南京市雨花台区天隆寺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市雨花台区天隆寺六朝墓葬发掘简报

  • 北京十二平方公里南区N20地块唐、明墓葬发掘简报

    十二平方公里项目南区N20地块墓葬发掘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六环太和东桥南部,西邻瑞合东二路,东为博兴三路,南邻瑞合东一街,北为融兴北一街(图一).为配合十二平方公里项目南区N20地块工程建设,2015 ...

  • HYGIEIA GROUP(01650)坡村清洁队来了——2020/01/04港股打新分析

    这一次一下来了二十几个股票,这里就一个个的给大家分析.也是到了周末了,才有时间一个个去给大家详细的看. 下图这20个新股,这两天每一个新股都会有分析,大家别急,敬请期待. 一下子来这么多新股,很多人都 ...

  • 二十四孝故事(畅游贺家坡村公园)

    二十四孝故事(畅游贺家坡村公园)

  • 太上老君墓葬发掘,令人兴奋的考古发现

    说起老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道教中,老子是道教始祖,我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称呼.而老子所著<道德经>被人尊奉为圣书,老子的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曾经发现了一座大墓葬,据说这 ...

  • 侯之涛‖赵坡村赋

    赵坡村赋 文/侯之涛(河南) 湖南乡土文学 赵坡村赋 文/侯之涛(河南) 题记:辛丑年壬辰月癸未日(2021年4月5日),宜阳县诗词学会一行十多人受邀到董王庄乡赵坡村采风.赵坡村下辖赵坡.雷沟2个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