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衣冠南渡?西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又是怎么回事?​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乱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起君主制政权,强大到足以威胁西晋政权的存亡,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

  此时神州陆沉,海内鼎沸,晋琅琊王(今属山东临沂)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其中南渡的“琅琊王氏”便是南渡山东人中的重要代表。琅邪王氏(“琅邪”,作“琅琊”),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今山东临沂)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王家的发迹,和王导尽心辅佐司马睿以团结北方士族和江东豪强息息相关。司马睿从琅琊移镇建康之初,因没有名望,颇不受江东士族重视,也得不到江南民众的支持,以致一个多月没有任何人来拜访。王导和堂兄王敦为此感到忧虑,二人思虑如何提高司马睿的威望,以便在江东建立稳固根据地。王导等人决定,趁着来年三月上巳节,让司马睿乘坐肩舆出行,而王导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则在后骑马跟随,令司马睿甚具威严。江南士族纪瞻、顾荣等见司马睿如此十分惊惧,都在路旁拜见他,王导趁此劝司马睿与江南士族合作。司马睿于是让王导拜访贺循和顾荣两名当地士族首领,并任命顾荣为安东军司马,贺循为吴国内史,后又任命其他士族首领为官。自此司马睿渐渐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归附。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建立,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整个王氏家族在东晋和南朝共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一位北朝妃嫔。

  王导历经三朝,年幼的晋成帝司马衍登位,每次见辅政的王导都拜他,而写手诏给王导称“惶恐言”,而命中书写诏令给王导就称“敬问”,更成为定制,足见王氏地位之高。

  魏晋之前南方文化本来式微,永嘉南渡之后大有改观。琅琊王氏不仅枝繁叶茂,更是人才辈出,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以书圣王羲之最为知名。有人言:王羲之定居会稽,搞文人雅集,写了兰亭序,绍兴地区才有文气。

  王羲之(303年—361年),幼年说话迟钝,但由于刻苦学习,不久便为人所重。当时,陈留人阮裕负有盛名,为其从伯父王敦的主簿。王敦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裕也把王羲之、王应、王悦称为“王氏三少”。王羲之13岁谒见时任吏部尚书周靑,“靑察而异之”。周靑宴客时,首先割牛心炙于王羲之以示欣赏,从此,他被上层社会人士所重视。永昌元年(322年),太尉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求亲,在东厢相亲时,王羲之坦腹而食,旁若无人。郗家门生回去禀报太尉说:“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郗鉴却高兴地说:“正佳婿邪!”遂将女儿许给王羲之。

  王羲之爱鹅,流传下来的佳话很多:会稽有一孤居姥,所养之鹅善鸣,他以钱求购未得,便往观看。姥闻其至,烹鹅以待,他叹惜不已。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他非常喜爱,道士说:“你给我抄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他欣然答应,写毕笼鹅大悦而归。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右军》诗中写道:“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邀此好鹅宾。埽素写《道德》,笔精妙如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这正是王羲之潇洒出尘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黄庭换鹅、书经为鹅,由此成为典故。据说,王羲之爱鹅,与揣摩写字有关。他通过鹅的动态,体会用笔方法,达到执笔时十指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像鹅掌拨水而尽力挥洒的境界。

  王羲之书法卓绝天下。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说:“详察古今,研究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始称其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李充、许询等42位文朋诗友,“修禊”于会稽西南兰渚山麓的兰亭,饮酒吟诗抒怀。宴集后,他把诸名士写的诗辑为一本《兰亭集》,自己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即《兰亭集序》。这篇序为骈体散文,作者以清新笔法,描写会稽旖旎风光,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抒发对死生的正确见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清人张习孔在《云谷卧游》卷二说:“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妙。史言韩昌黎‘起八代之衰’,吾谓不当先退之而逸少。”

  序文作成后,王羲之于酒兴正酣之际,将序文精心书写蚕茧纸上,成为享誉中外的《兰亭集序》墨迹。《兰亭集序》原书28行,共324字,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自不同,其中20个“之”字,更是变化多端。

  其子王献之亦善书法,人称小圣,与其父合称“二王”。

  王氏家族的多数人,秉行放浪不羁的心性,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性好竹,自称“不可一日无竹”。他住在山阴县时,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侯景之乱时,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侯景联姻,而受侯景报复性大屠杀,几乎在政坛失去影响力;唐朝仅有四人官至宰相(王方庆、王璿、王玙、王抟);五代时期则无一人被史书立传。自此“从前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因为家族如此显赫的历史,时至21世纪的今天,南方粤、闽等沿海一些王姓人士,仍称自己为“琅琊世家”。

(0)

相关推荐

  • 王羲之的叔叔王导,东晋天生的政客

    东晋初年是士族的舞台,国家兵荒马乱,王家兄弟就在此时乱世而起,占据了东晋政坛最辉煌的位置.王导像一位天生的政客,大手一挥,便为琅琊王氏掷出了那块显赫的敲门砖. 名门之后,少有盛名 王导,字茂弘,出身于 ...

  • 衣冠南渡的历史遗迹,看工业园区硕果仅存的朝北庙

    公元1126年,北方金国大举南下,攻克了宋朝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掳走徽.钦二帝和其宗室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耻. 赵构,徽宗第九子,因远在河北,才幸免于难.他南下河南商丘,于当年五月即皇帝位, ...

  • 第一次衣冠南渡后,南方人和北方人出现了哪些差异?

    公元311年,匈奴大军攻破西晋京师洛阳,立国仅四十多年的西晋王朝就这样匆匆走向了历史的终点.由于中原地区沦入外族之手,再加上战乱及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原本定居在北方的汉人选择逃往南方,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 ...

  •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不断相互融合发展的历史. 接下来说一下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引起的的五胡乱华,西晋王室逃到江南建立东晋.到隋文帝灭掉南陈统一,导致华夏大地乱了将近300 ...

  • 《古风新词日日记》--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 壹兄弟阋于墙,贼寇窥于外. 从黄巾之乱开始(公元184年),中华大地连续进行了96年(至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战乱,飘摇动荡,民不聊生,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乌桓.匈奴.羌等少数民族纷纷 ...

  • 衣冠南渡、五胡逐鹿中原,鲜卑拓跋凭什么一统北方开创北魏王朝?

    导读: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雄霸北方百余年,即便分裂灭亡也孵化出了北周乃至隋唐的盛世.一个起初连奴隶制都不曾成熟的鲜卑拓跋部,是如何在强邻环伺的环境下逆势崛起的?时也命也运也 ...

  • 从三次衣冠南渡说起,看南方是如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中心的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的北方向南方大规模转移的现象,这三次分别给南方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其他发展,从某种层次上来说也算是实现了民族的统一,这三次分别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南宋的靖康之难, ...

  • 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代表的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应当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地区,甚至可以分别代表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北方和南方. 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晋冀鲁豫――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 东南五省,指的是苏浙 ...

  • 橡树 | 从汉匈战争,漫谈衣冠南渡

    开战即终战--由精准刺杀苏莱曼尼漫谈智能化战争 马岛战争前说:1982年的愚人节 宋蒙战争:铁血两淮 武汉会战系列:马当首战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 ...

  • 中国历史上八大耻辱之二——衣冠南渡

    中国历史上八大耻辱之二——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