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37)
史学研究公众号以传播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为目标,已拥有近15万的订阅者。新书单是常设栏目,主要推介当年新出版的历史学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我们不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0年第37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11
定价:168.00元
页数:172
周立刚,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人类食谱研究,对公众考古工作有所涉猎。近年来先后参与曹操高陵陵园遗址、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等田野考古项目,负责本院古人类食谱研究实验室运营,参与本院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河南考古”的运营维护。在SCI、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考古科普文章二十余篇,出版有外国考古科普著作《洛基山下问考古》。
本书以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和考古背景材料,对东周到汉代中原地区先民的食谱特征开展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被纳入中原地区的主粮行列,其所占比重在汉代进一步增加;汉代先民的肉食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一方面说明东周到汉代发生的社会变革对先民食谱产生了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这一科技考古手段在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情礼交融:丧服制度与魏晋南北朝社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0-11
页数:340
作者:张焕君
定价:98.00元
张焕君,山西灵丘人,负箧京城十二年,先后受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眼界既开,濡染也深,慕志士仁人之风骨,存天地位育之探求。尘网不耐俗谛,丘山原本自由。现供职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友朋作伴,兼任于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晋之才蒙学文化研究院,爱嵇叔夜之为人,以为寻章摘句不足贵,立地做人,心智独立,始得根本。
乱世往往思想活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三四百年间,兵连祸结,人若飘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固然是人间至痛,新亭对泣,大江茫茫,也让人格外忧伤。乱世之中,天地失序,尊卑易位,一切价值皆须重新估量。两汉儒者对世界的解释无法祛除新生的疑惑,于是玄学兴起,佛教弘扬,或脱俗谛于清谈,或觅解脱于来生。然而尘世虽然卑微,仍需竭力经营,个人由此成长,家族得以昌炽。礼学家应时而起,缘情制礼,损益调适,传统与现实兼顾,秩序与自由并存,乱世求生之际,人类的灵性与坚韧,也因此得以昭彰。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秦汉文明
作者: 孙志新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
定价: 188.00元
帝国时代》一书通过近160件秦汉时期的文物珍品图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听过了认识秦汉艺术与文化的多元视角好崭新观点。
孙志新(Jason Zhixin Sun),先后取得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美术史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远东资料馆馆长、弗吉尼亚博物馆东亚部主任, 现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玉器。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巾幗入戎事
作者: 施厚羽
出版社: 稻鄉出版社
副标题: 晉唐之間的戰爭與性別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28
定价: NT$340
本書以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為核心,梳理其參戰模式、背景、論述、評價,並從性別角度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的戰爭和軍事文化。本書指出,文獻中最奪人眼目的參戰模式當屬入陣戰鬥或號令兵民。表面上,一位女性挺身而出是因為男性領導者無法指揮戰事。然而,這種舉動也反映了她擁有的權力及資源。即使是史籍常見的動員模式,例如後勤、出資、諫言,同樣需要從各種脈絡來理解,包括當時的社會結構、族群活動、地域風俗、女性在父系家族中的偷理角色等。從戰爭和軍事文化的角度來看,晉唐文獻中涉及女性參戰的論述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針對個人的論說,二是將「女性參戰」視為一種修辭。透過分析相關論述,本書呈現男性菁英看待女性參戰的不同態度。從歷史書寫的層面觀之,兩晉南北朝以降,某些女性的事蹟成為朝廷標舉的模範,而其形象亦進入唐朝士人的書寫裡。
施厚羽,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目前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的婦女及性別史、社會史,同時也對東亞古代史與古今中外的性別議題抱持高度興趣。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
作者: 孫康宜
出版社: 聯經
译者: 李奭學
出版年: 2020-8
页数: 336
詞興起於李唐一代,大盛於趙宋之際。本書論述其間五十大名家,一窺詞體演變與詞人風格堂奧,發現兩者實為表裡,正是詞史推移的動因,而詞體又是新美學與新文化的產物,其意義恆存在於其變動不居的演化過程,至於文人詞與通俗詞的分合,換頭與詞長等形式問題,本書更是多方推敲,闌幽發微。所謂風格批評,典範薈萃於茲。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珠崖
作者: [美] 薛爱华
出版社: 后浪×楚尘文化丨九州出版社
副标题: 12世纪之前的海南岛
译者: 程章灿 / 陈灿彬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40
定价: 52.00元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富有浓厚南方色彩的海南岛,着重描述海南岛的开发历史,是关于这一地理区域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历史、自然、居民、交通及中央王朝贬谪之士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及宋以前海南岛的情况。苏轼的海南经历及其海南诗作是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薛爱华( Edward Hetzel Schafer, 1913—1991) ,美国著名汉学家, 20世纪后半期美国中古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 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58—1964年,担任《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主编, 1974—1975年,担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薛爱华深受欧陆传统汉学的影响,重视传统的古典文献学,同时又结合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民族语言、民间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他还精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越南语、古埃及文、拉丁文、希腊文、古英文等十几种古今语言。其代表作包括《闽国》《撒马尔罕的金桃》《朱雀》《珠崖》《神女》等。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辨色视朝
作者: 李文杰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450
定价: 78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李文杰,湖北汉川人,2000年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1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边疆与外交,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门:近代的世运与人物》,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
作者: 王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修订本)
出版年: 2020-9
页数: 279
定价: 57元
本书是作者以往个案研究在学理上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利用微观史、大众文化理论,探索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目的在于探明以往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全书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王笛,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曾担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历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另外还获得吕梁文学奖等多个图书奖项。相关著作将在“博雅撷英·王笛作品集”中陆续推出。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
作者: 耿显家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3
页数: 258
定价: 66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领导中国人民执掌政权、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在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发展乃至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共产国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个过程本身又是曲折起伏的。本书稿共分六个章节,全书以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将共产国际指导和参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所经历的复杂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放到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历史考察。
耿显家,197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执行编审,毕业于郑州大学俄语系和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她」的故事:穿越古今的性別閱讀
作者: 梅家玲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0-9
页数: 280
定价: HKD 98
本書圍繞「性別閱讀」,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的六篇文章——從漢晉詩歌中的「思婦文本」到《世說新語》中的女性風貌,從六朝志怪中的兩性關係到近代都市女性小說,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女性」在各個時代中的不同文本呈現,勾勒一條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文學史。
梅家玲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曾任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後赴捷克查理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講學。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漢文脈」在近代
作者: 齋藤希史
出版社: 群學
副标题: 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原作名: 漢文脈の近代: 清末=明治の文学圏
译者: 盛浩偉
出版年: 2020-8
页数: 424
從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在東亞,正好是「清末」,也是「明治」。彼時日本開始現代化,但其核心並非器物,而是文學。日本文人進行了一連串討論與轉型運動,界定了新一代日本人文化與認同基底,發揮了深遠流長的效果,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梁啟超。齋藤希史以「漢文脈」與「écriture(書寫)」兩大概念切入,涵括了當時紛亂未定的「文學」狀態,並以之為對象進行詳實考察,展示了日本現代化與文化國族建構的過程。
齋藤希史,一九六三年生,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中國文學)。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手、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助教授、國文學研究資料館文獻資料部助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等。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至唐宋的詩賦與文學理論,以及現代東亞整體的語言與文學,一方面關注中國古典文學之肇始,另一方面則是關注現代化之後,中國古典文學在東亞各地的流變與傳播。近年其關心更在於現代之後,在這樣重層的文字世界當中,閱讀、書寫主體之型態與精神樣貌。曾獲SUNTORY學藝賞、樋口一葉紀念山梨文學賞等。著有《「漢文脈」在近代—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漢文脈與近代日本》、《漢文風格》、《漢詩之扉》、《漢字世界的地平:對我們而言文字是什麼?》、《詩的TOPOS:連結人與空間的漢詩之力》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战争的战争(1618—1648)
作者: [德]约翰内斯·布克哈特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译者: 马绎 译 / 孟钟捷 校译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232
定价: 68.00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近代欧洲极具灾难性、后果极为严重的战争。这场多年无法结束的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疯狂的暴力行为与毁灭性灾难,在德意志人的集体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从全新的视角,聚焦三十年战争期间一次次的和平尝试和一次次无限接近和平的时刻,以“和平”为红线串起了这部战争史。作者深入而透彻地剖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背后的种种博弈,直指政治活动家们真正的利益所在。 ·此外,作者重申三十年战争并非宗教战争,而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战争经历,并且追问文明是如何渡尽劫波,在一片荒芜中幸存下来的。本书也高度赞扬了当时成功概率很高的和平倡议,它们对解决当今的种种冲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Johannes Burkhardt),出生于1943年,曾在图宾根大学攻读历史学、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先后在斯图加特、罗马、艾希施泰特、比勒菲尔德和波鸿从事研究工作,1991—2008年担任奥格斯堡大学近代早期史教授。现就职于欧洲文化史研究所。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印加结绳符号
作者: (美)加里·乌尔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Signs of the Inka Khipu
译者: 孙立新
定价: 58.00 元
印加结绳是印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作者首次运用二进制编码研究印加结绳,系统地解析了结绳二进制编码的物理构成、语言构成,结绳符号的容量与代码转换,结绳信息系统中的符号理论等印加结绳的多种重要元素,构建了印加结绳的信息存储和交流系统相统一的理论 ,阐明结绳是印加人用来记录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加里·乌尔顿,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结绳研究领域的世界级学者,出版了多部研究印加结绳的学术著作,在印加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环境、权力与不公正
作者: (美) 南希·J.雅各布斯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南非历史
原作名: Environment, Power, and Injustice: A South African History
译者: 王富银
出版年: 2020-10-1
页数: 344
定价: 78.00
本书以南非北部的金合欢丛生之地为切入点,围绕边境开拓时期、殖民统治时期与种族隔离时期,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研究视角构建了一部南部非洲的历史,揭示出一些人如何“以自然为手段赋予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权力”。这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详实的研究著作,从中以小窥大,也能瞥见非洲大陆历史的缩影。
南希·J.雅各布斯(Nancy J.Jacobs) 美国罗德岛普罗维登斯布朗大学历史和非洲研究学院副教授,在《非洲历史杂志》《南部非洲研究杂志》《环境与历史》《美国历史评论》等期刊发表数篇作品,曾获美国环境史学会艾丽斯·汉密尔顿奖。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环境与社会:批判性导论
作者: (美) 保罗·罗宾斯,(美)约翰·欣茨,(美)萨拉·A.摩尔
译者: 居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1
页数: 464
定价: 88.00
在餐厅吃饭、购买金枪鱼罐头、扔掉废弃手机,都有可能对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产生影响。在这个时代,我们以超乎想象的紧密程度被联系在一起,如何去认知这样的联系?书中介绍了环境与社会领域的诸多理论,并以九种事物为例,演示如何用这些方法与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同时,严谨的实证方法和理论又是以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呈现,这本书为所有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铺设了一条深入思考的道路。
保罗·罗宾斯(Paul Robbins)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纳尔逊环境研究所教授、主任。研究方向包括人类—环境系统,非人类对人类行为和组织的影响,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健康、当地社区和社会公正的影响。著有《政治生态学:批判性导论》(第二版,2012)和《种植草坪的人类:草坪、杂草和化学制品如何塑造了我们》(2007)。
约翰·欣茨(John Hintz) 宾夕法尼亚州布卢姆斯堡大学环境、地理和地质科学专业副教授。目前主攻土地使用中的冲突、环境政策和美国的环境运动。
萨拉·A.摩尔(Sarah A. Moore)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助理教授。重点研究美国和拉丁美洲城市发展的政治、城市环境问题和环境正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铁壁之围
作者: [英] 亚历山大·沃森
出版社: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原作名: Ring of Steel: Germany And Austria- Hungary At War,1914-1918
译者: 宋昊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736
定价: 138.00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亚历山大·沃森,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教授,现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任教授。 2005年,沃森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剑桥大学、华沙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沃森的第一本著作《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Enduring the Great War)于2008年出版,该书获得了弗伦克尔奖。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City of Blue and White
作者: Anne Gerritsen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Chinese Porcelain and the Early Modern World
出版年: 2020-2
页数: 354
We think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s the ultimate global commodity: throughou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he Indian Ocean including the African coasts, the Americas and Europe, consumers desired Chinese porcelains. Many of these were made in the kilns in and surrounding Jingdezhen. Found in almost every part of the world, Jingdezhen's porcelain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global consumption, which in turn shaped the lo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 imperial kilns of Jingdezhen produced ceramics for the court, while nearby private kilns manufactured for the global market. In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study, Anne Gerritsen asks how this kiln complex could manufacture such quality, quantity and variety. She explores how objects tell the story of the past, connecting texts with objects, objects with natural resources, and skilled hands with the shapes and designs they produced. Through the manufacture and consumption of Jingdezhen's porcelains, she argues,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Anne Gerritse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irects the Global History and Culture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Since 2013, she has also held the Chair of Asian Art at the Universiteit Leiden where she teaches at the Leiden Institute of Area Studies (LIAS) and the Universiteit Leiden Centre for the Arts in Society (LU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