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翔清║生命中最好的味道(散文)
题记:岁月在我们的指间一点一滴的流走。吃青菜焖饭——记忆中遥远的往事,曾经的美好,恒久弥新,涤荡心灵。我们永远不能挽留过去,然而,当你身处繁华都市,为工作、生活奔波忙碌,困了、累了,让心灵稍作歇息的一小片刻儿,回忆青菜焖饭,这种感觉竟是如此的温馨、美妙。
青菜焖饭,对生活富足的现在的孩子来说,绝对是闻所未闻、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我生活的那个苦难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青菜焖饭却是很奢侈的。那香喷喷的米饭,那狼吞虎咽的吃相,那吃得肚子圆得就像磨盘大的一副幸福小样儿,记忆犹新。
记忆中的美味,香气弥漫,如花开半夏。飘过了我的童年,伴随我成长;飘过了一年四季,催人奋进。一想到青菜焖饭,一下子,就拥有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样情愫。此时,好像有时光机将我自然重返那个时代。
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农耕依然占据潮流。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尽管乡亲们都很勤劳,温饱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唯有“勒紧裤带”过日子。这样,大人和小孩油水严重不足。
日落西山。忙碌了一整天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她吆喝着我们赶紧洗澡、就着盐巴吃稀粥晚饭。没过多久,我们的肚子就开始“闹革命”——饥肠辘辘了。大人们能忍受饥饿的折磨,小孩子不懂事,都是自然的表白,饿就是饿,就像课本上《皇帝的新衣》描写的那样,只有小孩子才说皇帝没穿衣服,其他人都在虔诚地恭维皇帝的衣服如何华丽漂亮。
乡村的夜特别的黑,偶尔能听到犬叫声。母亲将我老舅白天没卖完的葱叶子摘下来,仔细洗干净,准备待米饭熟时再下锅。又取了木梯子,搭在阁楼米仓的开口处,爬上阁楼米仓(木板简易隔成),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坛罐子,从里面舀出几勺珍贵的猪油和猪油渣。每当此时,我们就会叫嚷着要吃猪油渣,吃上一口,脆香脆香的。
屋檐下的灶台火苗欢快地跳跃着,看着母亲在土灶台前哼着耳熟能详的客家山歌快乐地忙碌的身影,看着袅袅烟气随母亲的手的不断拨动柴火,从屋檐缝里挤出、升起,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我们几个孩子欢呼雀跃,像过节一样围拢在母亲身边。
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随着母亲麻利的动作中升华。
盛满米饭和着青菜的碗散发着原始的香味,这香气来源于猪油、青菜、米饭、盐巴,四合一而成。那时没有什么调味品,母亲就只能用这仅有的素材做青菜焖饭,就是这四要素,母亲却能娴熟地将用量搭配得恰到好处。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充满了诱惑力。
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母亲就站在旁边,爱怜地看着我们四个孩子,抚摸着我们的小脑袋,流淌着汗水的带着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那慈祥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柴火做饭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火候、水量等诸多要素。母亲完全凭借她多年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如何控制火候。什么时候该揭锅、什么时候该放盐、油、青菜,了如指掌。
她做的青菜焖饭从未烧糊过,连锅巴都是香喷喷的,我们都争着吃呢,那略微带焦黄色的样子,就使我们垂涎三尺。现在,当我们在商场购物,看到有其它地方的锅巴特产时,我也会买一些来吃,可味道却不可与母亲做青菜焖饭时产生的锅巴相媲美。此时,内心自然会有一些失落感、眷恋感,我想念母亲做的青菜焖饭了。
那时,倘若等不及母亲回来做,我们就会擅自做主,自己做青菜焖饭。可是,当我们手忙脚乱地按照母亲平时做的情形,弄出一锅青菜焖饭时,不是烧糊了就是烧成了稀饭;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总之怪难吃的,依样画葫芦却画出了笑话。几乎没有一次成功过。我们不懂得该放多少水,不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少添柴火。敦厚的乡亲们就会说:还是等你阿妈来做吧。
同时,心地善良的邻居,每每做青菜焖饭,也会多做一些,分一些给我们这些饿得发慌的孩子们吃。可是,却不能满足那时时饥饿的肚子。
直到现在,每每遇到自家的孩子吃饭挑三拣四时,我总免不了会唠叨一阵,孩子呢,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们永远体会不到大人们在孩提时代对青菜焖饭是何等的向往,何等的留恋,何等的兴奋,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我在想,即使到了暮年,那时的青菜焖饭,仍是我生命中最美味的食物。
妈,还有人做青菜焖饭么?春节回到家,我会问。
早就过时了,现在要焖饭就搞鱼焖饭了。母亲回答。
我有些遗憾。同时,内心也十分欣慰。毕竟时代不同了,大家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青菜焖饭衍化成鱼焖饭,未尝不是件好事。
曾几何时,青菜焖饭承担起多少人的重托!那时,下乡的干部来到我们村蹲点调研,工作餐就是这青菜焖饭,它是干部联系群众感情、体现简朴办公的融合剂和催化剂。
现在,我知道,我再也吃不到青菜焖饭了。即使再吃,也是淡然无味。曾经占据乡亲们一席之地的青菜焖饭,经过了几十年的时代变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富有营养的饭菜,这是完美无憾的。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羽青,本名 叶翔清,曾用名 曾祥清,1970年生,广东梅州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青工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青年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南山集团旗下公司内刊编辑,2014年定居东莞。
编辑:夏鸥;校对:林诗晴
策划:李瑜;责编:周逸帆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