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时代的烙印”——不同时期修建在黄河上的桥
黄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千年蜿蜒流动,仿佛一柄高悬于冀、鲁、豫、皖、苏中原五省上空的长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也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天堑。老百姓对于沟通的渴望,催生了一座座黄河大桥。“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桥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方发展。9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交通》栏目将播出:“时代的烙印”——黄河上的桥。
以山东段的黄河大桥为主题,带您走进桥梁建设的光辉岁月。
平阴黄河大桥——从零开始的艰辛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战备需要,一条由西北通向华东地区的国防干线开始建设,平阴黄河大桥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这是山东境内第一座跨黄河大桥,也是黄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桥。
图:山东平阴黄河大桥
在那个年代,平阴黄河大桥属于特大型桥梁,在这之前,没有任何关于同类型桥梁的建设经验。在技术和人员并不完备的情况下,以不到130人的第五工程队为核心,历时1年7个月,最终建成通车。在此过程中,没有吊车运送材料,工程人员就背着100多斤的水泥爬上运梯;河水上涨冲掉物资,工程师们就亲自下水抢险……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桥修建,人力始终是平阴黄河大桥建造过程中的第一生产力。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没有人轻言放弃,发挥着老一辈桥梁人的“铁军”精神。平阴黄河大桥于1970年建成通车。如今,年过半百的大桥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坚固如初,顽强地屹立于黄河之上,成为聊城、济南跨黄河的重要公路桥梁。
济南黄河大桥——开启斜拉桥新时代
在黄河上建桥,其特有的地质条件是一大难点,夏有洪汛、冬有凌汛、春有桃花汛。面对“阴晴不定”的黄河,山东路桥人在黄河上架起了第二座桥——济南黄河大桥。在确定主桥桥型方案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也正是因为这些想法,开启了我国建设斜拉桥的一个新时代。
图: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在确定了济南黄河大桥主桥主跨不小于200米的条件后,设计组的核心成员提出修建斜拉桥,可在此之前,中国建造斜拉桥的历史几乎是空白的,没有先例就需要全部从零开始,设计人员要解决数据计算问题,全员开始学习计算机、学程序、学数表。施工队伍更是如此,摸索方式特点,对材料有什么要求,用什么工艺,都是一点点试,一次次研究。最终在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在青岛大沽河修建了一座100米的混凝土斜拉桥作为实验桥,从中总结桥的结构受力情况、施工要点等经验基础,在这样点滴积累中,路桥人不眠不休、不屈不挠,一座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拔地而起,彻底改变了黄河两岸交通的基本面貌。
济南黄河大桥是山东路桥人与斜拉桥的第一次相遇,首次结缘便成功被吸引。在这之后的近40年间,在黄河上又修建了6座斜拉桥,东营胜利黄河公路大桥和国道205滨州黄河公路大桥便在其中。
80年代初,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蒸蒸日上,产量逐年攀升,而黄河入海口因跨度太大,一座大型桥梁都没有,交通成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人民出行难、油田运输难两大问题,由胜利油田出资,东营胜利大桥的修建提上日程。山东路桥人虽然已经有了斜拉桥的建设经验,但是建一座钢箱梁斜拉桥还是第一次,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尝试,难度可想而知。
图:山东东营黄河公路大桥
胜利大桥桥体为蓝色,箱梁下面铺设四条输油管道,30多年里,在油田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后,是大桥在默默肩负着交通使命,串联起京津唐地区与胶东半岛,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
新世纪新跨越
新千年后,国家经济发展稳步向前,桥梁技术也迈入了一个新台阶,2001年,滨州黄河大桥的修建号角正式吹响,历时近3年建成通车,凭借着滨州黄河大桥,山东路桥人再创“第一”,中国第一座三塔斜拉桥为滨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了连接鲁北、鲁中地区,接受苏杭经济辐射、沟通京津区域、南北大交通的重要枢纽。
图:国道205滨州黄河公路大桥
如今,在山东境内617公里的黄河上,已完成了15次跨越,2019年通车的泰东黄河大桥是平阴县内的第二座黄河大桥,桥梁结构形式囊括了多种类型和难点,对加快山东省中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山东高速路网乃至全国的骨架路网结构布局,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几十年间,15座黄河大桥将整个山东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黄河桥是国家路网、省际交通的干道节点,日通行量均达数万以上。
图:泰东高速黄河大桥
从平阴黄河大桥开始,50年后再回平阴,泰东黄河大桥仿佛是山东路桥在黄河上建桥五十余年的一份回报,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山东路桥人留下了艰苦卓绝的身影,他们以这里为起点,从公路桥到铁路桥,不断创新,在黄河之上建起一座又一座大型大桥,创下我国公路与桥梁建设史上的诸多“第一”和“之最”,让这条天堑变成了真正的通途。他们凭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贡献了山东力量。(图文:刘墨)
[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