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柱 | 茶与女儿及其婚嫁民俗
花轿
茶,《说文解字》作“荼”,苦荼也;从艸,余(读tú)声。即今“茶”字。
茶为饮料,古时从其生长过程以至列入民生七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内容,足以表示茶与人的重要关系。然而,在古代,茶则更与女儿结不解缘,在婚嫁民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礼品和吉祥物。
茶与女儿结不解缘,是因几千年来,女儿从孩提到姑娘都被喻作其美如茶。
十里红妆·婚房
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闍(yīn dū,古代城门外瓮城的重门),有女如荼。”诗歌以茶来形容女子的漂亮与众多。
茶于初春长出嫩芽,状如舌尖,称芽茶,最美观,也因此,古时对少女昵称为“茶茶”。唐代时,人们以“茶”作为小女孩的美称。
据金代元好问的《遗山集》记载:“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诗赠之‘牙牙娇女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小茶”,遂成为后人对小女孩的爱称。
男婚女嫁,女子及笄(jīn,束发簪子,指代女子十五岁年龄)便进入议婚之年。古婚俗是以茶为礼。
宝座形朱漆描金茶道桶
以茶为礼,就是指男方向女方下聘时,聘礼中必须摆放一只盛有香茗的锡茶壶,以示仪礼隆重,叫做“下茶”,也叫“茶定”的“茶聘”;女方呢,接受了这样的聘礼,叫做“受茶”,就表明已经“茶定”之聘“受茶”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正式订婚了。
朱漆木桶茶壶
旧时宁海婚俗大致如此。先是媒人说婚,男女双方互相提供姓名、生辰,然后双方各进行占卜,占卜吉利,女方父母同意,男方父母便用钗、环等首饰及钱币送女方作聘礼,同时交换双方年庚八字的帖子,叫“庚帖”,“庚帖”用盒子精装,内放一些散茶,以合“茶定”之礼。上述过程,宁海称之为“递恳帖”,也叫“定聘”。
“递恳帖”之后,间隔一段时间,男方和女方正式“行聘”,根据男方家产高低以钱币为聘礼,这时就要如古礼那样配备一只盛有香茗的锡茶壶或者是瓷茶壶置于礼盒内同送,正式“下茶行聘”,女方一一接受,正式“受茶定婚”,男女婚姻正式确立。此后,如一方悔婚,则一切礼仪费用概由悔方负责,此为乡规民约。
朱漆茶碗桶
行聘后便是确定婚期,宁海叫“送吉”,也叫“送日子”。迎娶前,男方要按女方嫁妆多寡送钱给女方,叫“轿下羹”。无论是“送日子”,还是“轿下羹”,其钱包中必须添上一些散茶,以合“下茶”全过程之礼。
古时男女婚俗又名“三茶”俗,以上算是第一道茶俗,即“下茶”俗。
楠木整挖葵形茶盘
第二道茶俗是结婚过程中的茶俗,叫“定茶”俗。女子自别母亲、出娘门到进大门、拜天地、敬公婆的过程中要进行“三定茶”。一定是“别母茶”,出娘门前,女儿奉茶献母,以报养育之恩;二定是“媳妇茶”,新媳妇进门婚宴时献与公婆的敬茶;三是“定姻茶”,夫妻交拜天地后双方互敬的茶。这里得解释一下“定姻”的含义,这得从“婚”“姻”两个字说起。古时候“婚”的定义指女方父母,“姻”的定义指男方父母,双方结合,成为“婚姻”。“定姻”就是说女子过门到了夫家,正式成为夫家的“姻”族的一员了。饮了“定姻茶”,便是名正言顺的“姻”家媳妇和未来的主妇了。
绣花茶壶套
第三道茶俗是洞房花烛的茶俗,叫“合茶”俗。当弟兄们送新郎进洞房、闹房之后,夫妻先饮三杯茶,第一杯是桂圆汤,只消嘴唇一沾即可;第二杯是莲枣汤,也只消舌尖一添,不必喝下;第三杯才是真正的茶,夫妻互敬,一饮而尽,是名副其实的“合茶”。
朱漆元宝桶
婚后第三天(现改为第二天)早餐后,新媳妇要向公婆和长辈敬茶,叫“三日茶”。届时,公婆与诸亲属长辈,齐坐中堂,新媳妇梳妆后穿上婚服,由陪姑捧茶盘登堂,按长辈次序,行跪礼,众陪姑捧盘里拿一杯茶献与长辈,长辈接过茶杯,把准备好的一份红包放在盘中,名堂是“相见钱”“茶钱”。新媳妇一一敬茶完毕。“三日茶”礼成。尽管“三日茶”用的是较名贵的莲子、桂圆、红枣汤,但它的名堂还是叫茶。
中华文化,茶对于女子来说,不仅表现其如茶芽般柔荑美秀,而且上升为婚嫁礼仪终身大事以及道德准则。宁海有句谚语:好女不吃两家茶。指的正是自古女子道德准则的贞操大节。可以说,茶事关乎女子一生。
(本文插图“红妆茶具”系列藏品由周衍平先生收藏)
《乡土宁海2016》正式出版
支持公益 感恩有你
代销点:东方艺术博物馆(西站)
海洋生物博物馆(强蛟码头)
久木房客栈(前童民俗博物馆旁)
广告
□ 撰稿:叶柱
□ 摄影:白溪钓翁
□ 制作: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宁波东胜”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xiangtun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