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响应兜底增持的员工出现浮亏,怎么办?

7成响应兜底增持的员工出现浮亏,怎么办?

一年前风靡A股的“兜底式增持”锁定期近期陆续到来。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至少七成响应兜底增持的员工股票处于浮亏状态,如果要全部兜底,这些公司董事长合计要掏出1634.41万元(不包括3家没有发布具体增持数据)。

为什么会出现“兜底式增持”现象,道理很简单,企业股价出现了下跌,特别是大跌,已经让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心。为了提振股价,便号召员工通过增持的方式,向外界释放企业前景是好的信号,达到稳定股价的目的。而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则以兜底方式向员工做出承诺,鼓励员工参与增持。

事实上,需要通过员工增持来提振股价的企业,很多并不仅仅是因为股价下跌。股价下跌的企业多了,为什么其他企业不号召员工增持,更多情况下,还是这些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出现让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益受损的现象。譬如股价质押,可能会出现平盘等方面的问题,也可能跌破银行贷款设定的最低抵押价格。一旦破位,公司股权就会出现被平盘的现象,也可能会被银行要求增加抵押资产。如此,对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来说,显然是压力很大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员工增持能够将股价稳下来,即便未来承担一些损失,代价也要小得多。

如果是一家真正有实力,市场前景也很光明,股价下跌只是一时的波动,通过员工增持提振投资者信心,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并非暂时的困难,而是企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员工增持,就有很大的风险。即便暂时出现股价上涨或稳定的现象,也是暂时的,很快又会回到下跌的通道。

而从目前12个月锁定期已到,但股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比增持时更低,甚至低很多的企业情况来看,毫无疑问,不是市场因素的影响,而是企业自身存在太多问题。如果“兜底式增持”的企业,只是个别企业没有能够把股价稳住,还能理解。现在是,23只发布兜底式增持计划的个股中,有17只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占比超过七成。其中,9只股跌幅超过10%,4只股跌幅超30%。如此比例的不升反降,可见,这些依靠员工增持来提振股价的企业,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股价稳定。那么,锁定期到了以后,这些企业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喊话的董事长,能够按照当初的承诺给员工问责吗?能够近要求兜底吗?如果不能按要求兜底,股价可能会下跌得更为严重,响应号召增持的员工,所需要承受的损失也会更大。

可以预料,凡是出现下跌的企业,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的日子也不好过,让他们来兜底,也一定会面临不小的压力。特别是董事长,要个人来承担损失,确实压力不小。但是,既然做出了承诺,就要毫不犹豫地给员工兑现。不然,企业的诚信度就会打折,就有可能在投资者心目中造成更差的影响。不利影响一出,又是一波利空。很显然,企业是架不住利空的再冲击了。再出现利空,股价会更加难以招架。以后,一旦发生更为严重的问题,可能不会再有一名员工响应企业的号召,再会为企业利益考虑了。

这也意味着,不管企业有多大的困难,也不管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兑现一年前的承诺,都是不需要做任何考虑的问题,都应当立即行动,锁定期一到,就兑现给增持员工的承诺,让员工安心工作,以守住诚信这个金字招牌。

按理,能够达到上市水平,这些企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也具备一定实力。即便是董事长个人,大多也是企业的大股东之一,兑现当初的承诺是有能力的。只是,会不会因为增持的都是企业的员工,就以凌驾于上的态度,不兑现给员工的承诺呢?如果这样,企业的市场形象就真的要打折扣了。

所以,对这些没有能够在员工增持后就走上“康庄大道”的企业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退路,只能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尽管对董事长来说,压力不小,但是,也不能失信。相比于兑现这些承诺,股价继续下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大,损失也更大。相信多数企业会兑现承诺的,也是不会让员工买单的。如果出现让员工买单的现象,只能说明这家企业已经很难再在市场呆下去了,已到了需要被淘汰的地步。

市场形象和经济利益,到底哪个更重要、更关键,大股东也好,实际控制人也罢,号召员工增持的董事长也行,应当不难判别。那么,锁定期到后,多少家企业能够如期兑现承诺呢?会不会发生不兑现或部分兑现的现象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谭浩俊已入驻:

搜狐丨网易丨今日头条|

 天天快报丨一点资讯丨UC头条丨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和讯博客

新浪财经|慧眼财经|云掌财经丨嗨牛财经丨

趣头条丨虎嗅网丨搜狐焦点丨

脉脉丨雪球丨同花顺丨

商务合作,24小时内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