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林作品《吃鸡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吃 鸡 肉
文/冯德林
我今天讲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儿。
记得那年我才十三岁,在村上读初中一年级,也就是一九七五年九月。本来我们读初中应该去公社中心校上学的,因为中心校离公社很远,又无多余的教室,在一个叫项家祠堂的地方办的学校。项家祠堂,顾名思义就是原解放前项氏家族办的祠堂。解放后收归公家用于人民公社办学校。祠堂不是很宽大,但很气派,内外两层四合院,木质结构,房梁、檩、檐上雕刻的花草、飞禽走兽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窗棂、门楣刻上的荷花、玫瑰、灵芝、兰花……名贵之花草,匠心之作,细致精美。
进入祠堂竟两道大门,外层一道,门系红木拱门双扇,银扣铜锁,大门两旁一对石虎,虎虎生威,镇祠纳祥。内层又一道门。内外两层间隔距离大约五米,属过道,青石板铺成。内层比外层高两米,进内层门必上几步石梯,又红木拱门双开,门楣门框龙凤雕像。内层中央留有天井,通风透光。整个祠堂保存完好,破“四旧”那阵,由于公社在祠堂办了学校,没人敢去随意破坏,因此有幸保存了下来。祠堂占地面积近五亩,大小房间不要到百间,学校当时设有二十多个班级,还有六十多名老师(含退休)的住宿房,老师办公房,学校会议室,师生厨房等,全用之所剩无几。
公社为了解决多余学生上学无教室的难问题,就在我们村的地盘上(人民公社驻地),专门修了两个班级的初中教室和教师宿舍。方便了我们村和附近(离中心校较远)两个村的孩子上初中。
小学刚毕业,村里修起了初中校舍。也方便了我上初中,要不然我也将饿着肚子去二十里外的项家祠堂上学,不论天晴下雨,每天都得早出晚归。
那年月,日子过得又艰难又清苦,集体生产,队上吃“大锅饭”,辛苦一年,总是缺吃缺穿。
我深有体会,记忆中,喝的稀饭可见人影,几泡尿一屙,就饥肠辘辘,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只有挖野菜吃,摘榆树叶充饥,直到后来吃稀土(俗称白泥巴)。由于缺吃缺营养,村里大人孩子先是黄皮寡瘦,后又出现浮肿,我亲眼所见村东头沈大汉被活活饿死的。
队里又穷,一天的劳动价值不足两角。一家一户经济无来源,多靠养几只鸡生蛋称盐打油过日月。农村称之“鸡屁股银行”,家家喂几只鸡儿就是每户的命根子,谁家也舍不得糟践,视为活宝。我家里养了四只母鸡,两只公鸡,我和弟妹的学杂费,家中吃盐点油灯,购买针线火柴等日用开销全靠“咯咯……咯咯……”几只婆婆娑娑的鸡母生蛋换钱。
虽是鸡们,那阵子对一个家庭贡献不小,希望就寄予给鸡,望它天天生蛋,日日换钱。
粮少鸡多,鸡要下蛋,也得补充营养,于是家家户户将鸡赶往坡上寻食虫子,时日长了,虫子没了,鸡便啄食地里禾苗,庄稼。吃庄稼就等于吃粮食,吃粮等于要了庄户人的命。
队里不知是谁,也不知是有意或无意从场镇上购回一蔫不啦叽的鸡崽,患瘟疫将全村鸡传染。活跳跳的鸡们困瞌打睡失去了活力,户户用药救治,均无效果,后来鸡们“全军”覆灭。你怨我,我怨你,村里一片埋怨声,咒骂声。之后家家一阵忙碌,烫鸡,烧鸡,炖鸡,香味袅袅,在村庄上空弥漫。
我们这些尚不懂事的孩子到底吃了些死鸡肉,打了几日牙祭,兴奋得很,高兴得怪,满嘴油光,出气喷香。可父母们满脸愁苦,鸡死了,财路断了,以后的日月咋过?在那个年代真的令人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悲哉!苦哉!
如今,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过上了好日子,但切不可忘了那时的穷日子,苦日子。不铺张浪费,要厉行节约。
作家驿站
冯德林,四川人。生于1962年12月,函大毕业,现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公务员,喜欢阅读,爱好写作。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 赞赏总金额的6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无稿酬。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7日后,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 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特别说明
1、因为“作家驿站”,初学者可直接注明,视情况帮助和推荐往平台及纸刊发表,或入 作协。
2、本平台刊发文字,随时可往《神韵》、《百姓瞭望》报纸推荐。
主编: 叶桂秀 (湖北作家,已出版专辑《爱成桃花》1部。)
副主编:百姓瞭望(贵州作家,已出版专辑《低吟浅唱》1部。)
编委:邛州冷客 (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温小侠 蒲显建 杨昌海 蒋东旭 一剑屠龙(5位驻站作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