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建华北通往东北第二大通道——70年代铁道兵修建京通铁路纪实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北京与东北仅有一条铁路干线——京山线;如果一旦被迫阻隔,北京及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就将彻底中断。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又一条铁路大动脉——京通铁路,于1973年1月开工,铁道兵沙通线指挥所组织指挥铁道兵第8、9、11、13、14师和独立舟桥团、机械团担负抢建任务,9万民工配合施工,历时近五年于1977年12月4日全线舖轨通车。

“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哇朝前走啊,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你听,又是这首歌飞到了燕山脚下,歌声催着脚步。脚步和着歌声,荡漾在从北京到通辽的千里新建铁路线上。

60年代有一位战略家曾经这样设想,他说,“如果把山海关的铁路一切断,那么首都、华北和东北三省的联系就会嘎然终止”。这是60年代的设想,当时是多么耸人听闻。但是到了70年代。又一条越过古北口,横跨古长城的铁路开始抢建了。首都北京和东北之间的第二条大动脉启动了。这就是蜿蜒于燕山南麓,从北京昌平出发,经怀北,滦平、隆化、四合水、赤峰、奈曼、开鲁,通辽等15个市县(旗),长达869公里的京通铁路开始修建。

京通线西段,由古北口出长城,地势险峻,桥梁和隧道相间,工程十分艰巨。线路局部要穿行在科尔沁沙漠,“风起沙丘中,睁眼不见人”,防护工程可想而知。

看吧,在桥隧工地上,在塞外沙原上,在战士的帐篷里和师部领导的办公桌旁,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像天上的繁星,像春天的花朵,像沙漠上的红柳,像古长城上的烽火,使人眼明心亮,久久难以忘怀。

明珠上升起了彩虹

滔滔的潮白河穿过古长城奔腾而下,注入群山怀抱。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在那水库的入口处,便是白河大桥的工地。密云水库像镶嵌在万山丛中的一颗明珠。那白河大桥就是镶在明珠上的一缕彩虹。

在科尔沁沙漠修铁路

站在河岸上一看,工地上机器轰鸣,焊花耀眼。舟船如梭,河流中高大的钢沉井。沉井两侧的导向船上的万能钢架临空而起,高达40多米,好不气派。钢架顶部的吊机上下挥舞,把一节一节几吨重的钢板腾空吊起,又拼接成20多米高的钢板桩围堰。巨大的吸泥机昼夜不停地喷雾吐沙。多么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啊!

当初来到这里开辟战场的,是铁道兵舟桥团的战士们,他们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早春的寒流,冰冻的长河,险峻的群峰。没有大型的吨位船,也没有大型的浮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铁道兵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肩膀和两只手扛来了备件,扛来了立杆,扛来了一应工具。不久,一个巨人般的浮式钢井在工地上拼接完成。这是个重达140多吨的庞然大物。按照施工的规定,要把这庞然大物尽快的沉到河底,进行沉井法灌注桥墩。

照过去沉井法灌注桥墩的经验,下沉这种大沉井必须要有大浮吊、大吨位的船舶。可是在这深山峡谷里,眼下只有两台十吨重的吊臂机。根本吊不起这上百吨的大家伙。指战员们都十分焦急。但目前没有起吊设备,也无大吨位的船舶,这种办法肯定不行,又有人提出用“筑岛法”,可是库水很深,无法填方。

实验总是伴随着失败,也伴随着胜利而去。指战员们夜以继日地多次试船,终于靠自己拼装组船,浮箱,万能钢架,把巨大的钢沉井平稳地沉到了水底。铁道兵战士们勇敢的两次登上40多米高的万能钢架顶端,迎着五级大风,脚踩着惊涛骇浪,穿钢丝绳、装滑轮,胜利的完成了任务。

一号沉井下沉以后,他们又改进了沉船办法。把原来的导向船平衡改成为四个大浮箱平衡,既省工省料,又可以在岸边下沉,便于作业。接着就这样下沉了第二号、第三号钢沉井……

铁道兵指战员们以高度的革命智慧和忘我劳动,为我国修建深水桥提供了新的经验。白河大桥终于建成了,在这颗璀璨的明珠上,永远散发着他们汗水的芳香。

沙漠里的测量兵

修铁路,先行兵是测量兵。在沙漠里头,行路难,吃饭难,喝水难,修路自然更难。京通线通过古老的长城,蜿蜒于燕山的南麓。再向前,便经过科尔沁大沙漠。这里的沙丘连绵不断,沙层厚的有三四十米。薄的地方也有一二十米。“风起沙丘动,睁眼不见人”。被人们称为“每天每人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地方。

测绘兵在长城脚下勘察线路

测量兵到了这里。这天,他们刚架好仪器,准备测量,突然起风了。沙原上数不清的沙坨子像一支支的猛兽,张着大嘴,喷着黄沙,顿时搅浑了天。狂风使劲儿的掏着三脚架下面的松沙,仪器倾斜了,测量中断了。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

老天爷像是考验人似的。一连数天,风特别猛,风沙特别大。测量兵们辛辛苦苦放好的中心桩和边桩,几场大风吹过,有的被沙子埋掉,有的被刮倒移了位。

风沙封锁了交通。后勤受到了阻挡。沙漠里的测工班粮油供应断了。基地运粮的汽车出动了两天。都因为流沙堵塞了道路,无法开动,被陷在沙窝里。

夜晚,测量班长带领五个同志摸黑向陷车的地方赶去。他们顶着风沙,披着月色,背着沉重的米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沙滩上一步一陷,双腿像灌了铅似的难以挪动。过沙丘,上两步,滑一步,你越用劲儿陷得越深。有时候只能向上爬行。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吃力地行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要在这“风起沙满天,走路难睁眼”的风沙线上搞施工测量,不仅要有一股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态度。

要摸透老天爷的脾气,掌握风沙的活动规律。测量中遇到的困难更是难不倒他们。测量班的战友们白天在沙丘中,顶风沙,踏勘现场。晚上返回驻地,走访老农,调查风沙活动情况,开展了“观天识风“”的活动。黎明前,他们站在沙丘上,观察天边的风云变幻,傍晚来到野外,研究一天中风沙的起止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发现这里天亮的早,早晨从天亮到起风,间隔着四个小时左右。而下午四点以后到掌灯时分,风沙又小起来。于是,测量班的同志抓住这两个难得的有利时机,跟风沙展开了一场“躲猫猫”的争夺战。

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有时候起得太早了,到了工地还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就在沙窝里眯着坐等黎明。天一亮,立即测量,一分一秒地争夺着时间。在风沙中滚打,在风沙中增长才干。从实践中,他们摸索了一套战胜风沙的办法。

狂风里中心桩容易移位,他们就把木桩加长,放桩时埋深砸实,上面再盖上骆驼草和细沙,旁边再做个记号。边桩原来使用的是一些木板条,着风面积大,容易被吹倒。他们就找来红柳枝做边桩。实践出真知,艰苦练英雄。测量班的同志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塑造着铁路建设尖兵的英雄形象。

京通铁路在大山里架桥铺轨

地下长廊的“美容师”

京通铁路,正在一步一步的往前挺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燕山深处,长城内外,就出现了百里长的地下长廊,这是隧道的长廊。

水,是开凿隧道经常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上场随着一开工就碰到了严重缺水。工地上,电动压缩机张开了嘴,水泥堆得像小山。风枪干的噗噗叫,都在等着水。可是京通线的这一段,从来就是个水贵如油的地方。

为解决生活用水,当地群众挑着水桶,踩着山路,从几里地以外往家背水。我们铁道兵开掘隧道的连队,只好用胶轮大车爬山越岭去拉水。至于生活用水。全连要数着自己的刷牙缸子分配。要知道挖掘隧道的用水,那是需要成千上万吨呐。

当时正是塞北的风沙季节,给打井增加了困难。战士们顶风沙,战顽石。一连打了五口井,一口比一口打的深。可是,仍然不见半碗水。很多人产生了疑惑。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向上级要车去拉水施工。而修铁路需要成千上万吨的水,用车拉,造价得有多高啊?大家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还是继续打深井。

二营的老营长肩扛铁锹,带领着找水小分队出发了。他们跑遍了工地前后的大小山川,凡是地势低洼或者地表湿润的地方,他们如获至宝地用钢管引到洞口。二连指战员日夜奋战从第六口井挖到十米、100米、到300米,终于见到了水。“出水啦,出水啦!”水清凌凌的,甘甜而清冽的水,激动的战士们在争着痛饮。欢快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的确,水是隧道的血液。有了水,等于在人身体上的血管里注射了新鲜的血液一样,真叫人振奋与激动。

“钻山虎”在隧道里作业

隧道施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有人在那里边浇铸边捣固。捣固既能保证隧道的质量,又能给隧道涂脂抹粉,让隧道壮观漂亮。铁道兵有一个捣固能手小史。他手里握着捣固器,每天十几个小时继续战斗在现场。他负责捣固着的4万平方米混凝土,没有发现过一点点“蜂窝麻面儿”,整个隧道整齐、光洁、美观。因而被京通线会战指挥部誉为“地下长廊的美容师”,上级还给他记了三等功。

开凿隧道要速度,要质量,要时间。除了靠拼搏精神外,还要靠科学技术。在燕山深处的隆化隧道就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在导坑的作业面上,钻孔台车挥动着铁臂,托着风枪,在断面上迅速地打着角度不同的炮眼;装砟机将石砟装进斗车以后,迅速的转运到施工现场。斗车在工地上飞快地奔跑,很快装满一列列的斗车,在高高的出砟线尽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倒砟桥,随着出砟线的延伸,倒砟桥渐渐地向前移动……

京通铁路铺轨技术革新现场交流会

这些新的机械化施工方法,都是铁道兵67团广大指战员日夜鏖战,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

隧道施工,关键是能不能加快工班作业的循环速度。铁67团正是以加快隧道掘进、出渣、衬砌的循环为重点,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使工效成倍地增加。

深夜,在修理连的焊接车间,弧光闪着蓝光。老战士老赵正在和大家一起攻克斗车转载机变速箱焊接的难关。变速箱是转载机的重要部件,从焊接到加工制造困难很大。变速箱的外壳是由几种不同型号的钢板焊接加工成型的。刚开始焊接,没有经验,一连失败了五六次。在挫折面前,老赵毫不气馁。他认为在焊接火焰下,没有割不开的钢板。只要大伙儿动脑筋想办法,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诸葛亮会在车间里开了起来。病根儿很快找到了,部件变形的原因主要是热胀冷缩后引起的,于是他们采取点焊和分段焊接的办法,来分散受热量。避免部件大量受热膨胀,冷却以后变形。从而攻克了变速箱外壳焊接的难关。

困难,只能难倒那些缺少勇气的人们。面对勇敢的战士,困难永远会退避三舍的。大家因陋就简地干了起来,许多机件要经过镗车、磨铣、铣床加工等工序。没有铛床,战士们提出来用立式钻床代替;没有铣床,班长就提出用牛头刨代替。有的机架,机床加工不了。老兵就领着战士们用锉刀锉,凭着一双手,一把锉刀,硬是把高度精密的零部件加工出来了。

一台台钻孔台车和转载斗车造出来了。隧道的掘进、出砟、衬砌形成了一条龙,施工进度日新月异。全程3800多米的隆化隧道,只用了23个月就全部完工了。

京通铁路的“娘子军”

当年修建京通铁路,上场民兵号称10万人马,是筑路力量的半边天。而在民兵队伍当中,女民兵又占了半边儿天,他们为京通铁路建设流了大汗,献了青春。当时有一个16岁的姑娘叫张淑杰。生产队里组织修路民兵,她争先报名。队长说她不够基干民兵的条件,不能批准。她就说,不能当基干民兵,我就当普通民兵。有一分热,我要发一份光。队长拗不过她,只好同意她。

京通铁路穿过水草丰美的草原

参加施工开始后,她和男民兵一样,太阳刚冒头,扁担就上了肩,直到太阳落山。才撂下了挑子,没几天小张的肩膀就压肿了,起了血泡,磨出了血。女儿是母亲的心头肉,这个消息让家里的人听到了,母亲连夜赶到工地。第二天要把女儿替换下来。女儿哪能让啊。装上满满一担子的土。一鼓劲儿挑到了路基上。回头对着母亲一笑,说“妈,您看我没问题”。母亲只好回去了,可是总放不下心。

过几天,又要来替闺女干活儿。女儿知道母亲的疼爱之心,但她更懂得,铁路要从自己家门口修过,自己应当尽一份力量,才对得起千里迢迢来筑路的人民子弟兵。

于是,她在火线上再次说服了母亲。母亲只好回去了。当母亲第三次来到工地的时候。女儿略微显得消瘦了,但已经变成了修路的先进劳动者。别人都称赞她女儿是“用火红的青春,铺设金色道路的新一代红色娘子军“。如果说张淑杰是一个勇敢的战士的话,那么沙河女民兵排就更是一个勇敢的战斗集体。

这个排一共有46名姑娘,来自17个生产大队,绝大多数是刚刚出校门的中学毕业生。平均年龄不到19岁。

劈山凿岭,女民兵们是头一回上阵。而第一道难关就是轮锤打钎。抡起i2磅大锤砸下去,不是“鸡啄米”,就是跑空锤。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三个男民兵排都遥遥领先。特别是男一排,许多人参加过修建水库工程会抡锤,有施工经验,首战告捷,夺走了“劈山开路先锋”的红旗。女民兵排决心找男红旗排竞争一下。娘子军们给男人们下了挑战书。一排的男民兵根本瞧不起她们说:“黄毛丫头,能比得过我们五尺身高的男子汉?”

女民兵没有一个服气的,都决心要和五尺男儿比试一番。民兵连党支部坚决支持女子排行动,让副书记当顾问,由排长当突击队的队长。他们加紧练开了抡锤打钎的本领。为了苦练本领,他们砍了山上的荆条,搭起来工棚,在工地上安了家。

不多久,很多女孩子都能锤落钎抖,入石三分。有个小王姑娘,一口气能打八百二十多锤,是娘子军排的标兵。在卧龙山比武攻克特坚石的战斗中,女子排苦干加巧干,改变炮眼方位和放炮方法,凭着过硬的本领使工效提高了五倍。她们从男排工地上,把“劈山开路先锋”的红旗终于夺了过来,实现了他们的誓言,获得了“壮志在胸无难关,犟女赶过男子汉;劈山开路创奇迹,英姿飒爽半边天”的赞誉。

在燕山脚下,潮白河畔,一片片果树林园,一块块肥沃的良田,构成了一幅幅山清水秀、美丽多姿的画面。而穿行在古长城内外的京通铁路列车,给这图画又增添了更加艳丽的色彩。那坚实的路基,默默无闻,饱受重压,多像我们铁道兵战士和男女民兵的肩膀;那铮铮钢轨,闪闪发光,一直向前,多像我们战士和筑路民工的性格。时代的列车,正是在这样的路基上,在这样的钢轨上奔驰而过。

铁道兵隆重庆祝京通(原名沙通)铁路通车典礼

啊。铁道兵的歌声又响起了——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奔放的歌声,穿越150里的地下长廊,跨过90里的桥梁,沿着浩瀚无际的科尔沁大沙漠到达通辽后,又奔向新的铁路工地去了。

(0)

相关推荐

  • 陈敏(铁道兵朋友)——李春芝:一颗石头的守望与飞翔

    秦巴山绵延千年万年,大汉江满目锦秀激扬3000里,无数的山峦起伏.波涛如怒,那穿云破雾襄渝线,一如秦岭巴山的骨骼精神,总在时光荏苒中猎猎作响.掷地有声-- 宛如远古时代先民们刀耕火种一般,铁道兵.学兵 ...

  • 魏光汉——钢钎大锤战成昆

    (成昆铁路5O年)专稿 钢钎大锤战成昆 铁八团  魏光汉 钢钎大锤是铁道兵战士修建成昆铁路的基本武器.别看它原始,要想熟练地驾驭它,并非易事. 记得我当新兵时,老战士们开刷峒门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

  • 尘封的铁兵记忆——铁路穿天山

    一一铁道兵修建南疆铁路吐库段老照片 1979年8月,为庆祝南疆铁路胜利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89112部队政治部编辑一本<铁路穿天山>摄影集,并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向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 ...

  • 中国最壮美的成昆铁路线——上世纪铁道兵三次铁路大会战之二

    成昆铁路 朋友,你坐着火车走过成昆线吗?我要告诉你的是,有生之年应当最少坐一次成昆铁路上的普速火车. 呜呜呜,火车拖着长长的汽笛声,奔驰在千里成昆线的万水千山之间.带起了一路清凉的春风. 很多年以前退 ...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铁道兵如何在高山峡谷之间架起生命线?

    襄渝铁路是继成昆铁路之后修建的另一条重要铁路联络线.襄渝线东起襄樊西至重庆,全程八百多公里.其中有隧道四百多个,桥梁有七百多座.今天,我们来讲讲这条横跨3个省份的钢铁大动脉. 连接三线的钢铁大动脉 2 ...

  • 凿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西南的铁路禁区如何架起“过山车”?

    上回国叔儿说到, "三线"建设初期, 建设者们在人迹罕至之地"荒野求生", 与蛇鼠毒虫同眠. 而要建设"大三线", 解决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一 ...

  • 绝版铁道兵战友工作生活速写

    绝版铁道兵战友工作生活速写 文/图/铁二指郭伟华 铁道兵为祖国的铁路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嫩林铁路是东北指挥部所辖3.6.9师所建,铁路穿过被称为高原禁区的大兴安岭,林区冬天气温最低达零下五六十度,战友 ...

  • 回忆我的70年代——东北俏皮话

    有人说,东北人男的都是赵本山,女的都是宋丹丹,这个意思就是说东北人的嘴皮子厉害,尤其是俏皮话多.我们小时候周围的大人都是满嘴俏皮话的,可逗了,我们孩子也都学会了,我记得当年还买过<俏皮话大全&g ...

  • 70年代东北农村的生活习俗

    那个年代农村取暖,就是自己用泥做火盆,做好饭把火放活盆里,就用他烤手,火盆里烧土豆,蹦爆米花吃 这图是做酱块,下酱放里的,做酱引子 这是辣椒,栽下来把他赛干 冬天的雪 二月二烤猪头,谐音龙抬头 年豆包 ...

  • 老照片:70年代女知青们在北大荒的真实经历,看完让人感慨不已

    北大荒,指的是黑龙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19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大开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北大荒的变化离不开1970年代在北大荒辛勤劳作的知青们. ...

  • 70年代的老照片,乡村赤脚医生,穿补丁衣服的女知青

    山里人 书记到俺家 食堂服务员 乡村赤脚医生 养蚕姑娘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女民兵 知识青年参加劳动,衣服上带有补丁 下 ...

  • 70年代罕见老照片,图4大爷偷看游泳女孩,图5领导专用的豪华奔驰

    以前由于医疗技术限制,孩子的夭折率比较高,以此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起一个小猫.小狗之类的简单名字,说"贱名好养活",照片上是70年代的一个男孩,家里把他打扮成女孩模样,也是为了保佑其健 ...

  • 亿万富翁投资者转身买入黄金,现况“让我想起70年代通胀”

    美国亿万富翁投资者.地产大亨Sam Zell表示,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后,需求开始升温,许多原物料价格上涨,引发通胀忧虑.这让他想起70年代通胀,因此正买入黄金作为对冲. 他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说,&q ...

  • 怀旧70年代的年画(8)

    时光荏苒,曾经的岁月,已成追忆,众多知名画家,以其妙手丹青,创作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年画作品,而今,我们按每辑10张解读,以此纪念70年代的中国! 1.1974年出版的<不浪费一粒粮>年画,作 ...

  • 70年代样板戏题材年画,是一代人挥不去的记忆

    1975年出版,陈十梅作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 1970年出版,上海革命组集体创作,样板戏红灯记得人物形象. 1971年出版,朱绘英作品,百万工农齐奋起.样板戏白毛女的人物形象. 1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