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推荐|热浪,淹没了许多事物(组诗)|作者:曹忠胜
凡本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满1000,评论10条即有15元稿费,阅读量满2000,评论20条即有30元稿费。领取方式: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以上以初发时间6天内为准。
作者:曹忠胜
热浪,淹没了许多事物(组诗)
文/曹忠胜
◎母亲积攒一生,终于找到突出部分
母亲一生很少登高远望,或仰视天空
总是伸出臂膀,呵护身边的小鸡、猪崽
……还有年幼的我们
每天天刚亮
她就提着小红桶,去了村子东头
只有小黄狗陪着穿过一片阴暗的竹林
母亲不仅把一头乌黑洗成霜,洗成了雪
也穷尽一生
把一家人的命运洗白
如今,那些从未喊出的痛
终于从腰椎找到了突出部分
而她热爱的人间
没有一件事物代替她疼痛
◎母亲的端午
母亲腿病,烈日下将影子划成龙舟
仍然坚持园中割取菖蒲、艾草
形成皖西南的端午
也是母亲的端午
一些粽子裹得很小
挂在邻家小孩胸前,如同翡翠玉坠
当他们夸奖这无与伦比时
母亲露出少有的娇羞
像是回到了少女时光
她一生只坚守勤劳的力量
也信奉神的庇佑
择出几颗较大的粽子
奉上神位
神灵、祖先,便开始济济一堂
如此亲近
其间,母亲偷偷吃过两次止痛药
只有我知道——
母亲爱得痛苦
却从未像屈原爱得绝望
◎不要试图阻止热爱
父亲七十多岁,仍然活在田埂地头
一生像只鸟儿
屈从于命运的摆布
在风雨里穿梭,烈日下炙烤
将草木当作万千儿女
最终也步入草木
我无法搀扶他斜长的影子
只能规劝
——该享享清福
他回答我,兀自梦话
"谷雨,该点豆了"
这个种瓜得瓜的人,还在惦记着点豆得豆
我知道——
已经无法阻止他的热爱
否则,断了活路
◎小城记
断绝春天的人,只能投身火热
老城到新城
我像一粒浮尘飘忽
道路早已破败,城市的盲肠从未好过
只有长河迂回
像是一条绷带缚住城市的伤痛
电信局的钟楼还在
卡西莫多走了
这个城市最美的姑娘
也去了南方
剩下一群土著的蝼蚁
它们从高楼的阴影
赴向另一处阴暗
◎我用设身处地去亲近、热爱……
小时候,总感觉党离我们遥远
并且望而生畏
需要爬雪山、过草地,禁受严刑拷打……
如同我七十多岁的老父
历经大跃进、十年动荡而大难不死
这个多么强大的男人
垂暮之年,依然躬耕不止
他总是支部会上说
″我用劳动养活自已也养活了国家"
如今,我儿子也成为一名党员
——党更像是亲人
◎教室,像是辽阔的平原
我一直在平原躬耕垄亩
每个学生都是我种下的禾苗
我拥有老农的经验
熟悉它们四季的渴望
拔节的阵痛
每日里
我为它们浇水,施肥
捉去害虫……
但我从不拔苗助长
只是秋天,我和他们一起低头
我必须低头
匍匐在它们的背影里
我知道每一粒果实
又会孕育一个广袤的平原
◎我的笔简铭文
一截来自南海的竹子
将海穿在身上
一条鱼爬上沙滩,表现出皆大欢喜
它终于脱离苦海,躲避了深渊
只有跳出尘世的人才配得上说起尘世
今夜,我在院中涉水
“将窗前叹息者当作亲人″
所有的文字放入笔筒,倒映出满天繁星
我愿意它们高出尘世
或者干脆坠入海底,绝不容许
有一个词语
偷偷上岸而苟且偷生
◎干脆躺着……
干脆躺着,学会仰视
树叶都在倾斜的角度……招摇之物
从未直立过
我只能直面房顶的苍白,天空蓝得虚无
那些山挺立着
羸弱的茅蒿也伸出手掌
一只鸟,将自己钉在空中
渐渐地,山空了,茅蒿的手掌空了
鸟的目光,泛着死亡的空洞
我也掏空自己
刚好放进我
然后,任凭践踏
我只能这样活着装死
另一些人"死了还在装睡”
◎雨夜
我喜欢这样的雨夜,喜欢这种孤独的形态
——汽车穿行雨幕中
将粼粼的灯光铺满路面,又用轮子辗碎
就像一个人一生拼命创造
破碎总是接踵而至
我躺在电扇的疲惫中
几滴雨拼命敲打铁皮或是木板
却始终无法洞穿尘世的秘密
如同我至今无法理解年迈的母亲
总是雨天,手捧一台老人机
正全神贯注纠结于舞台上的公子为何抛弃小姐
——她将暮年深陷红楼
茫然中,我只能置身雨水,感受摇晃
感受这世间唯一的柔软
突然一声蝉的嘶鸣
暴露出尘世不经意的裂痕
个人简介:
曹忠胜,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写作多年,作品刊于多种刊物与选本。现居安徽太湖,爱诗,写诗。
主编咏樱推荐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不同,而能够最直接吸引我们眼球的也是诗歌的语言。曹忠胜的诗歌语言朴实而生动,富有内涵,让你不知不觉跟着他的诗歌语言去品味其思想及意蕴。有些诗人的语言很直白,平铺直叙,他的语言则描摹细致,同时善于“陌生化表达”,这里的陌生化指的是打破常规化写实化表达,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我只能直面房顶的苍白,天空蓝得虚无
那些山挺立着
羸弱的茅蒿也伸出手掌
一只鸟,将自己钉在空中
渐渐地,山空了,茅蒿的手掌空了
鸟的目光,泛着死亡的空洞
我也掏空自己
刚好放进我
然后,任凭践踏
“茅蒿的手掌空了”、“一只鸟,将自己钉在空中”,这样的语言既有形象性又富有穿透力,诗人将无奈的人生用形象的诗歌意象来展示,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另外,曹忠胜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诗人,他的诗歌总是带着“泥土味”,这种泥土味源自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周边人事的观察和思考,农村生活是他诗歌创作的源头,离开这个源头,他的诗歌便失去了蓬勃的生命力。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成员
总编:杨 振
主编:咏 樱
顾问:陈广德 曹忠胜
责任编辑: 美美 花落千江水 静墨 枫丹白露
投稿邮箱:2123412316@qq.com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编辑部
关于稿费的暂行办法
第一:凡本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满1000,评论10条即有15元稿费,阅读量满2000,评论20条即有30元稿费,领取方式,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以上以初发时间6天内为准
第二:赞赏金额满20元,即5/5分,一周后,直接截图发总编即可领取,(稿件多,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核对,请谅解)
第三:请加总编微信hj526803516以方便联系
本活动合作平台:文化之源